你好,电影城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电影成了一种时尚的文艺行为。在春节档电影红遍朋友圈的辉煌时刻,深受感染的母女俩,决定告别吃吃喝喝睡睡的腐败生活,抓住假期尾巴,手拉手,一起去跟李焕英问个好。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春节期间想趁机去跟李焕英问好的人,都扎堆排队了。那火热的场面,简直堪比往年春运。正月初六中午,微信联系小侄女,让她帮忙订购当天的电影票,结果发现每一场都满座。于是让她再帮忙订初七的,万万没想到,她发来的依旧是一张无一余座的截图。好事多磨,只能再硬着头皮让她订初八中午的票了。一边摇头无奈,一边翘首期待。

因为近视加散光,不太敢在夜里骑电动车。所以哪怕看电影这种颇具浪漫的事情,也喜欢选择在大白天完成。这票订得真险,幸好是早一天!初八早上就收到学校发出的通知,初九下午三点召开期初会议。

《你好,李焕英》当属近日朋友圈里最红的贺岁影片。平日里爱发朋友圈的我,看完电影,当然是图片加文字打卡朋友圈。发圈的乐趣在于,你可以以某一件事情为载体,通过朋友圈的诸多评论,看到世界另一端的模样。

电影剧情里是时间的穿越,电影之外的朋友圈里是地域的推移。看到我电影票显示的35块钱的平民价时,远在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的文友们都发来无比羡慕嫉妒的评论。说是他们那边的电影票价格翻了两三倍。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是因为高昂的票价而舍不得去看的。

幸福是一个比较级,忽而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都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而在我眼里,诏安应该是一个最好的地方了。好吧,我承认,家乡情结的酸味儿又难以抑制地喷射出来了。来吧,为诏安电影城的良心票价打call。

也有诏安本地的文友在评论区里写到:“几十年没去过电影院。”我热心地回复到:“找个时间过来,咱们组团去看电影。忽然想起了小学时候,学校经常组织包场看电影的美好时光来。”

记忆也随着回复里这些简短的文字,被拉到小学时代了。

那时候学校会不定时地联系电影院,安排放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供我们包场观看。我们都会排着整齐的路队,从学校出发,到电影院里,按照老师安排的位置规规矩矩地坐下。同学之间从不计较座位的好与坏,毕竟逃离课堂的束缚已经是一件幸福感爆棚的事情了。

经常会在出发前,偷偷地塞两把葵花瓜子或几个糖果在裤袋里。看电影时,揹着老师,悄悄地跟身边的同学分享。嗑葵花瓜子的声音,要控制好,不能比电影台词大,特别不能让周围那些没瓜子嗑的同学听到。不然电影结束后,定会遭到他们的吐槽,甚至一脸严肃地吓唬你,要跑到老师面前告你一状。

为了避免他真的去告状,给老师留下一个贪吃的坏印象。只能脸上堆满笑容,当他的面,翻遍两个裤袋,费力地抠出藏在裤袋边角里的三两颗瓜子,堵住他的嘴。然后信誓旦旦地答应他,下次看电影一定多带点葵花瓜子,分点给他嗑。

只是下次坐在身边的同学,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他了。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座位都是老师随机应变安排的。不像在教室里,有着固定的同桌和前后桌。因为看电影,我们也与班里原来不太熟悉的同学熟络了起来。

看完电影排队回学校的路上,小伙伴们会一边讨论电影里的情节,一边谈论观影感受。大家各抒己见,宛如一个个小小的影视评论家。

放暑假之前,学校同样会给我们每人发一张电影票。一般情况下那张电影票可以看八部左右的电影,记忆中大约一星期一部。假期档电影,通常都是一些经典老片。这张暑假专场的电影票,比平时的影票要大一些。影票正面印着座位,背面用蓝色印章盖着每一部电影的观看时间,每一个印戳看一部电影。

因为是暑假,没有老师组织,我们都是自发去的。进场前,工作人员会在印章上做一个已经观看的标记,并细心地嘱咐我们一定要保管好影票,告诉我们还可以看几部电影。

在那个人人都没有手机,家家几乎都没有电视的年代,看电影成了我们最为高大上的精神大餐。而在享受大餐的同时,我们也接受了教育。《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南征北战》《战上海》《南京大屠杀》《洪湖赤卫队》《闪闪的红星》《少年犯》《焦裕禄》……都是当年我们包场看过的电影。我们的爱国情怀,我们的知礼懂礼,我们的遵纪守法除了来源于老师们课堂上循循善诱的教育外,也来源于那一部部经典影片的精神洗礼。

现在,诏安电影城还是我们小时候那个电影院。经过一番精心的装修,我们告别了当年冷板凳,坐上了舒适的靠背软座,椅子扶手上贴心的镂空圆形设计,方便观众放置饮料和爆米花。不同放映厅,不同影片,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口味,让选择更加多元化。

人到中年,蓦地发现自己就像那一座电影城。历经岁月的沉淀,有老电影院的古朴外表。也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内在,接纳多元素,宛如电影城的内装修。唯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