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學會做到三“不”,活出自由精彩人生

爲什麼你拼命討好但是依然無法得到上司的認可?爲什麼你全心全意愛一個人卻得不到他的迴應?爲什麼你辭職在家專心陪娃孩子卻不但學習成績不好還不懂感恩?

相信上述三個“爲什麼”是很多人都曾面對過的困惑,要想尋找問題的答案,可以和我一起翻開《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書中通過哲人和青年的對話體形式,試圖讓我們明白:人生所有的不幸都源於自己的選擇,只有學會做到三“不”,才能活出自由精彩人生。

本書作者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健。岸見一郎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他一直致力於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古賀史健以對話創作見長,他連續數年拜訪岸見一郎並向其請教阿德勒心理學,最終以希臘哲學的古典手法“對話篇”寫成這部經典著作。

01 不干涉他人的人生課題

作爲社會人,無論是工作、交友還是生活中都會遇到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係,也就是我們的人生課題。

人生課題具體包括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愛的課題又包括戀愛關係和親子關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不要對別人的人生課題妄加干涉,也不能讓自己的人生課題被別人所左右。

尤其是不能受回報思想的束縛:因爲我爲你做了這些,所以你就應該給予相應的回報。

三大人生課題中最難處理的是愛的課題。現實中,無論是戀愛關係還是親子關係,都容易被回報思想束縛。

當一個男人苦戀一個女人很久,省喫儉用給女人買包買衣服,花盡心思只爲討女人的歡心,可是卻無法走進女人的心裏。這時,男人就會向女人抱怨:我爲你付出這麼多,你爲什麼不喜歡我?

其實男人付出是男人的課題,女人接不接受男人的付出則是女人的課題,如果男人能夠分清自己和女人的課題,也就不會陷入回報思想的誤區。

親子關係中亦如此,父母是付出的一方,孩子是被給予的一方,如果孩子的行爲超出父母的期待,父母就會對孩子說:從小到大,我生你養你容易嗎?你怎麼能不考慮我的感受呢?

作爲父母,應該分清自己和孩子的課題,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課題,孩子選擇上哪所大學或者什麼樣的工作則是孩子的課題,父母不能爲了自己的面子和虛榮心去左右孩子的人生課題。

02 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很多人從小習慣於活在父母、親戚朋友或周圍人的期待之中,害怕讓他人對自己失望,這樣做的結果是往往容易迷失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書中說: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就會一味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比如,有的人工作中對待上司總是小心翼翼,擔心自己哪一句話說的不對惹上司不高興,或者哪件事做得不符合上司心意遭到斥責,整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依然無法得到上司的賞識,這其實就是活在上司的期待中。

雖然我們的工作單位負責給我們發工資,但是工作卻不是爲滿足上司的期待而做,只要盡心盡力做好自己份內工作,至於上司是否滿意,卻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重點。

03  不追求別人的認可

現實中,追求別人的認可,按照別人的期待生活,可能相對會比較輕鬆,因爲那相當於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了別人,也是導致人生不自由的根源。

一個人如果被認可欲求所束縛,那麼人際關係的主動權就會掌握在他人手中。

很多父母習慣對孩子進行賞罰式教育,孩子做了恰當的事就表揚孩子,孩子做了不恰當的事就懲罰孩子。

這樣做的結果是長大後孩子參加工作,能夠得到上司的表揚就努力工作,得不到上司的表揚就破罐子破摔,這樣的孩子怎能活得自由和自主?

作爲父母,教育孩子是我們的義務,選擇運用何種方法教育孩子則是父母教育水平高低的體現。科學的教育原則是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但不左右孩子如何去做,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地完成屬於他自己的人生課題。

最後,引用《被討厭的勇氣》中一句富有哲理的話作爲結尾: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只有把書中闡釋的道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才能真正活出屬於自己的自由精彩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