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除夕到初一


        在我的家鄉,過大年是極其神聖的,處處充滿着虔誠的儀式感。

        除夕這一天,紅紅的春聯貼好了,紅紅的燈籠也掛起來了,院裏院外打掃的乾乾淨淨。隨着紅日西墜,冬日的原野上人們提着祭品、舉着長竿,來到祖先的墳塋上祭祀了。在長者的帶領下,一邊唸唸有詞的向列祖列宗們禱告,一邊焚香燒紙錢祭酒叩拜,然後用長竿挑起一掛掛長長的鞭炮,用最響亮的聲音表達着後人與祖先同慶新年的快樂。那些請家堂的人家則在祖瑩旁焚香,然後高聲招呼一聲:“老爺老嬤,回家過年啦!”然後捻着三炷香,回到祠堂。這時碩大的家堂軸子已經高高掛起,几案上各種祭品已經擺滿桌子,燭光搖曳,香菸繚繞,厚厚的家譜泛着歲月的金黃,牌位上祖宗的名號熠熠生輝。當大塊的方肉從鍋裏被撈起,濃濃的肉香溢滿了整個村莊的上空時,大年夜就到來了,辛苦一年的人們終於可以放下過去的一切,帶着新的期翼走進了新春的門檻。

        孩子們最高興了,此時,他們可以隨心的喫平時見都見不到的方肉,可以隨意地放鞭炮,可以隨意地喫糖果、隨意的歡笑。女人們則忙碌着包餃子,置辦年夜飯。然後將豆腐、年糕和麪魚放到鍋稱之爲“壓鍋”。男人們則一邊把曬得幹颯颯的柴草整整齊齊地堆在竈房一邊,一邊把一捆捆芝麻稈均勻地撒在院子裏的走道上。還要把水缸放滿水,將幾棵洗得乾乾淨淨帶着根的菠菜放在水缸裏,謂之“撥財”。當一切都準備停當,夜幕也就完全拉滿了。家家門口的紅燈籠瞬間亮了起來,跳躍的燈光照亮了門前的街道,也照亮了那紅紅的對聯和花花綠綠的過門錢,它們如同一張紙笑臉,擴展着大年的喜慶與祥和。

        自家的爺們兄弟都聚在了一起,推杯換盞慶祝新年的到來、預祝事事順利。大家不再提以前的糟心事,只提情義和打算。一杯熱酒落肚,再解不開的疙瘩也解開了,嬉笑聲充盈着每一個角落。

        請家堂的人家,家堂軸子需要有人徹夜守着,守歲人一邊自斟自飲着小酒,一邊看守着香燭。他的責任重大,要不時的給祖宗們添香,在大年夜絕不能讓香火斷了。不多時,幾個喝完酒的閒漢來了。他們一是閒的無聊二是可以來再尋點酒喝。守歲人很辛苦,但他的酒菜是全家族供應的,決不會有不夠的情況發生。至於酒,守歲人並不急急的喝,而是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品,以此來熬過漫長的年夜。閒漢們的到來正好消除了他的寂寞,大家邊喝酒邊閒聊,順便談論一下祖先的一些軼事,很多家族的典故就是以這種形式傳承了下來的。

        豬圈的門上貼着萬古不變的“六畜興旺”的對聯,此時圈裏長大的肥豬早已成了年貨,而沒有長成的小豬則喫上了豐盛的食物,平時菜多糧少的豬食變作菜少糧多,因此跨年的豬纔是所有豬中最幸福的。牛槽上也貼上了紅對聯,只是內容不一樣,上面寫的是“槽頭興旺”。主人此時會給牛添滿新鍘的乾草,並且加入了麩皮等佐料。主人深深給牛鞠上一躬,感謝它一年來的辛勤付出。一個個米缸和糧倉上都貼着“福”字或“豐”字,在昏暗的燈光下閃着神祕的光澤。

        酒足飯飽之後,孩子們除了幾個興奮過了頭的,基本上不知不覺就睡着了。而大人們卻又忙碌起來。女人們忙着做祭天地的“碗”。煎得金黃的豆腐,雪白的白肉,翹着尾巴和腦袋的全魚,被整齊的放在碗裏,靜靜等待初一早上的祭祀活動。男人們則將各種各樣的貢品擺在財神、竈王爺等的神祗面前,點上三柱高香,讓他們也享受一下人間過年的快樂。

        新年的鐘聲終於敲響,整個人間似乎下達了統一的命令,鞭炮聲瞬間響起。即使最貪睡的人也會從夢中驚醒,趕緊找自己的新衣新帽穿戴整齊迎接新年。

        此時竈間裏熱氣騰騰,白胖胖的餃子嘩啦啦下了鍋,在翻滾的沸水中翻滾着。即使偶爾有煮破了的也不能說破了,要大聲說:“餃子掙了!”大家就齊聲說:“掙了好,使勁掙!”餃子分兩種,一種是素餡餃子,一種是肉餡餃子。素餡餃子主要用來祭祀,肉餡餃子用來享用。聽到一聲“下餃子啦!”的吆喝,大家就要趕緊放鞭炮,用響亮亮的聲音迎接新年到來。煮出素餡餃子要盛在碗裏,有家堂的人家要把餃子先送去祭祀祖先,同時在天地棚裏擺上三碗,在竈王爺、財神爺、門神爺面前也擺上三碗,然後焚香燒黃表紙、金銀元寶,全家叩頭祭拜,祈禱新的一年天下太平,五穀豐登。據說在大年夜所有的神仙都會下凡與民同樂,因此有什麼心願此時許一許,實現率會很高。祭了一圈,所有的神祗都祭拜完了,這時肉餡餃子也出鍋了,於是一家人開始圍在一起喫餃子。餃子有包着硬幣的,有包着紅棗的。喫到硬幣的人來年發大財,喫到紅棗的,也有說法:“喫到棗,一年過的好。”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喫餃子時,要有意把一兩個餃子掉到桌子底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那些沒有親人的祭典,大年夜只能躲在角落裏暗自神傷的孤魂野鬼也能喫上餃子。人人都有過年的權利,即使雞鴨豬狗也不例外,何況那些可憐的孤魂。

        剛喫罷餃子,拜年的人就來了。大家踩在院子裏的芝麻稈上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這就是所謂的“踩歲”。大家互賀“新年好!”有老人的,年輕人會磕頭拜年。主人家趕緊沏茶遞煙,抓瓜子捧花生,若是有小孩子,還會一個勁兒的向孩子口袋裏塞糖果。這一撥人剛走那一撥又來了,大家笑容滿面,“過年好!”“給您磕頭”的聲音彼起此伏。鞭炮聲忽遠忽近,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火藥味。燈籠在微風中搖曳跳動着,紅底黑字的對聯在燈光下泛着紅潤潤的色澤,一切是那麼平和,又是那麼的熱烈。從孩子到老人都沉浸在新年的幸福與滿足之中。

        拜年其實也有講究。要先拜自己本家再拜別姓人家,有家堂的要先拜家堂再拜後人。以前有長輩或老人的拜年要磕頭,無老人的則互相問候。現在拜年已不再磕頭而是問候了。

        等熱熱鬧鬧拜完了年,到了初一下午,大家就圍在一起打牌、聊天。請家堂的人家就要把祖宗們恭恭敬敬地送回去了,拿着紙牌位,在墳塋旁焚香燒紙錢、壓墳頭紙、放鞭炮。至此,從除夕開始的神聖的過年活動纔算是告一段落。後面就是走親訪友,破五迎財神,初十慶石爺爺生日,元宵節看花燈,直到二月二龍擡頭新年的氣氛纔算徹底消散完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