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即中和的作用,孔子的意思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才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意思是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为了防止剑走偏锋,学一点中庸之道是必须的。

程颐先生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意为不偏执于一得之见称为中,固守既定的志向而不改变叫作庸。中,是天地之间不容改变的发展规律;庸,是人们处理事物相互依存关系所遵循的原理。


中庸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中庸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它既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将心态调适到平和之处。

清代学者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就是中庸生活哲学的最佳写照: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中庸的中,就是包容。也就是说,万物都放置在天地之中,无论其属性如何,都有其生存的位置和依据;“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不厌弃,不厚此,也不薄彼。庸,就是自在,就是和,就是认同,就是接受。不否定,也不干扰,不偏好东,也不溺爱西,这也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应遵循的原则,在内心与外在的矛盾状态下,寻求平衡与共存的基点。也就是“度”的把握,俗称“临界点”的把控。

中庸,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说,意思是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研究什么是事物所处的最好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最好状态。

《中庸》语:“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就是说,“中”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正道”,按现在的理解,就是一种真理,是规律,是事物存在的依据。


有人错误的以为中庸就是两头不得罪和稀泥,其实不然,从孔子、孟子到朱熹,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都不是两头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也不是折衷调式的和稀泥,更不是两边倒的墙头草。儒家真正提倡的中庸,不是不走极端,也不是两头权衡取中间,而是做事要符合“道义”,而且要符合得“恰到好处”。

中庸,说通俗一点,就是中道,就是不偏不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中,敏锐而智慧地寻找最佳的均衡状态。


用围棋来比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的含义,围棋的棋盘纵横各19道,共有361个交叉点。棋子分黑、白两种颜色,黑子共181个,白子共180个。按规定,执黑子者先行,轮流将棋子下在交叉点上,以占领多于所规定的交叉点的一方获胜。

围棋就仿佛是我们的人生,每一步都充满了矛盾冲突。然而,围棋界重量级大师吴清源先生却说:“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这句话有其深刻的内涵。日本围棋评论家江崎诚致对此解释道:“围棋若是黑白双方保持和谐进行,那么先出手的一方就占有优势,只要中途不贪得无厌,不畏首畏尾,不是不合情理,那么一定是黑棋获胜。因此围棋的本质与其说是竞争更应该说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破坏,形势的动摇,人们不可能企求完美。也正因此不一定都是黑棋获胜。而人呢,只不过是把这种结果定名为胜负罢了。”由这段话可知,能够在对弈的过程中超越胜负,而去追求棋局本身和谐的人,才算是最高段位的弈手,自然也是胜率最高的棋士。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清廉纯洁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又不失之于苛求,性情刚直而又不矫枉过正,这才是对中庸的深刻解悟。

所以,凡事不过激,不偏执,学习与借鉴中庸之道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详参国学全三册,首发其他平台,禁止转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