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瀛鰲: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今昔觀

【摘要】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中醫藥學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迄漢代已經奠立了學術理論和臨牀醫學的基礎。如《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名著的刊行於世。這個基礎的特點堪稱是堅實而廣泛,並體現了我國早期醫藥學學術臨牀所達到的較高水平。

正文:

      回顧我國醫藥學的發展史,曾有過幾次醫學圖書的整理編纂運動,其中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有兩次。

      一次是宋仁宗執政時期,國家成立了校正醫書局,欽命掌禹錫、林億、高保衡等主持這項工作,重點是將公元10世紀以前有代表性的名著(包括《素問》《靈樞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脈經》《鍼灸甲乙經》等多種醫學名著)進行整理、校正、刊行,使這些整理本爲後世醫學習讀提供了範本,並有利於對外醫學交流。通過這次高水平、針對我國早期重要醫籍的編纂、整理、校訂,呈現了嶄新的學術面貌,流傳甚廣,影響遍及國內外。

      另一次是在清康熙晚期,由陳夢雷、蔣廷錫領銜編纂《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這是現存古代規模最大、有較爲完善編寫體例、反映當時時代水平的官修醫學類書,其內容囊括了中醫領域多學科的內容,包括我國最主要的經典醫著《黃帝內經》原文與選注、脈診、外診法、臟腑身形臨牀各科病證等,在闡介各科病證時,能融會前賢諸家學術,對有關各科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予以精選介紹。此外並有醫學總論、醫家傳記、藝文、紀事、雜論、外編等內容。由於編者注意到“去蕪存菁”,並能彙集、精選臨牀各科的診治內容,在闡論中又能重視系統性和全面性,全書編出了較高的學術水平。此書共520卷,約一千餘萬字,編寫始於康熙晚年,於雍正四年(1726)刊行於世。作爲大型的醫學類書,甚便於讀者查閱有關內容,故其實用價值須予充分肯定。

      自20世紀30年代,曹炳章編纂《中國醫學大成》《中國醫學大成總目提要》,裘吉生主編《珍本醫書集成》《三三醫書》,丁福保等主編《四部總錄•醫藥篇》等,均爲中醫藥古籍的編集、整理和撰寫書目提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上世紀中期,國務院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現改名爲“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爲國家有關學科的古籍整理研究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較爲優越的條件。爲了加強此項工作,衛生部中醫古籍整理出版辦公室於1982年在遼寧省瀋陽市召集全國若干名中醫和從事古籍整理、文獻研究的專家們,將全國中醫古籍的整理、出版、規劃予以立項,重點討論分工,當時明確在全國範圍內,要整理、審訂、校正、出版中醫藥歷代名著數百種,其中有11種(包括《素問》《靈樞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藏經》《脈經》《諸病源候論》等)作爲重點古籍整理,選擇最精善的版本,並參閱其他有關的重要版本予以旁校、參正,針對原著進行校注、語譯,並將之列入衛生部有關中醫古籍整理、文獻研究的重點科研課題。1992年5月,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要求各個學科領域的古籍工作須擬訂較爲具體的整理出版規劃,這有利於各個學科從宏觀和微觀方面指導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近50年來,各省市出版社,各中醫或西醫學習中醫的專家、學者和出版社同仁協作,整理、審校、出版歷代醫家論著或個人(包括合作者)的醫藥編著約2000餘種,使全國中醫藥編著達12000餘種。上世紀末迄本世紀初,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有關專家又在海內外採訪收集了數以百計、散佚於國外、國內已失傳的古醫籍(其中以日本國最多),並已在近些年由出版社刊印了一部分,使我國傳統醫學古籍文獻有了進一步的拓展與豐富。古籍小組每年亦贊助出版多種中醫藥古籍,其中包括孤本、善本的選刊、影印,多種中醫藥古籍的輯編、校注與研究等。

      當然,中醫藥學的整理、編著,在很大程度得益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他們在工作中十分強調我國傳統醫學的繼承與發展,十分強調中醫藥古籍整理、文獻研究的重要性,並對歷代名家的學術流派加強研究力度。從事中醫藥古籍整理與文獻研究,可以促進中醫藥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工作。而目前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又有所豐富、有所發展。舉例而言,我所工作的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目前已進行中醫古籍知識庫的建設,這裏所說的“知識”,主要體現的是一種可以用符號表示的信息,當然就包含了知識的內涵、實體及其外延與形式,所謂“知識庫”,就是知識內容及其儲存,現在很多中醫藥單位已經開展這項工作,我們彼此之間往往是相互協作以進行中醫藥的古籍整理研究,將中醫藥信息服務於廣大讀者。

      再者,古籍小組針對全國各省市每年申報古籍整理研究項目進行評議,中醫藥古籍選項,每年約7—10種能得到出版資助,爲中醫古籍整理、文獻研究適當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另外,中華中醫藥學會下設文獻分會(今改名“醫史文獻分會”),主要也是聯繫全國古籍文獻界同仁,共同爲專業的傳承與發展服務的。學會並協同各地承擔或審訂有關古籍整理、文獻研究的課題,故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古籍小組的工作。

      中醫藥學源遠流長,可以說它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領軍隊伍。目前,中國傳統醫學正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爲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保護措施應該引起重視並加強。

      再以國際臨牀醫學而言,目前受到各大洲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重視。中醫藥學正在加快速度“步出國門,面向世界”,爲世界各族人民的健康服務。中醫藥的傳承、創新,可以提高國際醫藥界的臨牀醫學水平。

      最後我想引錄國務院吳儀副總理在中國中醫研究院改名爲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大會(2006年11月)上說的兩句話。她說:“中醫藥要加強創新體系的建設,充分發揮它在疾病防治方面的獨特作用。”我認爲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不能忽視古籍整理與文獻研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