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书院开朗活泼回家又哭又闹

为什么在书院开朗活泼,满脸笑容,有规矩礼貌的孩子回到家里是又哭又闹的状态了?


这是发生在书院的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其实本是上小学,但是因为在小学里被成为是“问题儿童”,很多的事情一言不合就掀桌子发脾气,甚至上课时间跑到课室外面,上课玩尺子被老师掰断了不少尺子,晚上写作业拖到半夜……各种难管的的事情让家长和老师焦头烂额,孩子伤心欲绝。


所以家长被老师提醒找找国学方面的给孩子立规矩,并且让孩子寄宿,远离家庭环境。这个决定是合适的。

在第1个星期里,孩子除开第一天的不舍得,没有出现情绪不好的状态。自己洗衣服自己晾衣服,带着和弟弟妹妹们一起玩,上课很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还帮助其他同学教他们拼音。 写作业的速度很快,写完就去玩。

老师问他为何在小学这样?他说:学校作业太多。

我问他:你猜周五谁会来接你?他说:我爸爸。我说:妈妈也会来吧。他说:不可能,妈妈要上班。

爸爸妈妈一起来接孩子,

在车上的时候,妈妈觉得这孩子有变化,很欣喜。第2天孩子5:00就跟妈妈一起起床了,妈妈要做方案,孩子没事干就看电视。妈妈让他关了电视之后就开始在那大哭大闹,妈妈觉得很崩溃,为什么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首先孩子其实不愿意上学,在学校小学的环境中他没有成就感和安全感,关键是妈妈也是这个学校的老师,班级的老师觉得我要帮你看好孩子纠正他的不足,所以更加关注到孩子的一举一动,势必让孩子更加防御。

但是家长没办法去理解他,还和老还成为老师的帮凶,站在同一战线。老师没有那么耐心的去跟孩子解释批评的原因。家长只是想着我还有事要忙,你快点搞完睡觉。所以孩子很无助,除开哭别无他法。


在书院一方面作业量少,只是读书的东西,孩子在他能力上是有余力的。而且作业是由自己来安排,同时我们有很多需要他干的活比如收拾桌椅,打扫卫生,帮忙端菜端汤……而且在这里他是哥哥,他时刻想着我有我能够这样做,我要做表率。

这些都增强了孩子的价值,让孩子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家里,妈妈的感觉是你别打扰我,我有很多事情要安排。孩子又想和妈妈多待一会。

想和妈妈一起互动一下子。所以出发点没有被理解,当然就两败俱伤。

不懂孩子内心,可怜了孩子,也辛苦了家长,本是个其乐融融的周末,广东的春暖花开之际,不是适合户外活动嘛,孩子才在家两天,就已经是鸡飞狗跳了。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家长调整自己的心态,周末就以孩子为主,即使没时间也要和孩子沟通。另一方面呢,我们也要教会孩子怎么样去安排自己的周末的生活,让他能够独立自主的安排自己,同时又不能打扰到父母,让孩子内心强大,学会处事。

过于强调父母的责任,让父母彻底改变是很难的,教孩子学会表达学会沟通,或许更容易。书院不单是教知识,更是需要教情商和表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