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 草稿

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肯定信任讚美時,他被感覺到獲得了社會的支持,會因此增強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免對方會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的穩定性。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稱爲“期望效應”。



故事

相傳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主人翁的名字,他是一名雕刻家,他雕刻了一位美麗可愛的少女,他深深愛上了這個“少女”,他真誠期望自己的愛能被少女接受。

於是他帶着豐盛的祭品來向神求助,祈求女孩成爲他的妻子。愛情女神被他感動,決定幫他。

於是在皮格馬利翁回到家後,雕像發生了變化,復甦了併成爲了他的妻子。

這也提醒我們,作爲教育者,無論是教師、家長都要對受教育者充滿信心,相信他們能發展得更好。

人際關係也是如此,你看到的就是你希望的對方的樣子。


運用

回顧這段時間我在工作中的感受。當聽到他人的否定的語言時,我會內心產生異動,有憤恨、委屈、懷疑、怨恨等負面的情緒,就會思考的如何去結束這種社會關係。

這樣的體驗感也讓我換位思考孩子的感受,如果是我們否定孩子,她也會產生這樣的感受,然後對成人的行爲做負向解讀,最後延伸成自己不愛自己了,放棄自己了。


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會有什麼。曾經我們說把考多少分給什麼獎勵 ,比如考100分獎勵100塊錢,將這樣稱爲物質獎勵,看做是不可取的。


但是如果這是一種外在的激勵,當孩子有這種需求和渴望的時候,不妨去滿足他,因爲孩子需要有花錢的自由和駕馭能力。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用去強調“你考了多少分就給你多少錢”的這種物質化結果,而要去肯定和鼓勵他在這個過程中努力的本身,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能力比如仔細、認真、專注,反覆複習等。

這些獲取的能力隨着年齡的增長可以平移到其他的做事的方面,這樣就容易成事。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我們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期待往好的方面,孩子會往好的方向走,如果往“成績靠金錢交換”來到,家長形成這樣的思維定勢後,就容易養成談條件做交換的孩子了。


圈子

當我們的關注點在哪裏,就用鼓勵肯定欣賞的語言來鼓勵她,讓她朝着我們想要的方向走。

這也是我列的“每天一句鼓勵的語言,成就一個自信的孩子”的圈子的初衷。

在這個圈子運行將近2年的時間裏,我自己打卡了608天。這個圈子的目的就是先養成鼓勵的思維模式,再去鞏固孩子的品質。

每一個品質要在孩子心目中植下根深蒂固的影響,形成自己的內在品質需要3000次的鼓勵和肯定。


育兒路上任重而道遠。我們需要把孩子推向正向的高速路上,就需要父母保持尊重的思想和意識,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每一個瞬間。


獨立意識的發展

在我家孩子身上具備最爲重要的品質就是獨立意識,獨立意識包含獨立選擇和決策的能力。

大寶參加作爲替補參加區運動會,有400米跨欄跑步和跳遠兩個項目。


400米跨欄從來沒有接觸過,週末自己約着實習老師,讓老師訓練她跨欄。

她的說法是跨欄只有11人蔘加,跳遠有20多個人,跨欄更容易拿名次。

我聽到後很欣慰,她能夠去嘗試、經歷和體驗,這種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就很不錯。結果如何不重要,我能給到的支持就是欣賞她的想法和行動力。


小寶根據前兩次的上課經驗,調整上興趣班的時間。原因是要先完成作業再去上興趣班。

而我能做的就是配合她去和老師協商時間,而不強迫她去遵從老師的時間,畢竟她能知道重要事情先做,這樣她自己就能把控住自己學習和上興趣班的節奏。


這就是馬格利翁效應,當我們學習欣賞肯定孩子的想法和行爲時,孩子能夠發展出自己的獨立人格,也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價值,朝着她自己想要的方向成長。

在人際關係中也是如此,看見發現好的地方去鼓勵和欣賞,這樣你的人生就朝着你想要的方向發展了。


這也就是“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的魔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