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不花沟通训练营》学习笔记(五)——三大通用沟通能力之开放性

前面章节的内容核心,就是关于沟通的起点,倾听能力。我们学会了怎样通过结构化倾听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get到对方传达的意思、沟通的意图。接下去进入的模块主题是,怎样说才能掌控沟通。

沟通的对象、场景在实际生活是非常纷繁多样的,我们要怎么训练才能提升自己的掌控沟通的能力呢?其实就像各行各业都有底层逻辑一样,虽然沟通的场景变化多端,但沟通也有三个底层的通用能力,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三项通用能力,就可以在不同场景中融会贯通地进行运用。

沟通的三个通用能力:开放性、目标感、建设性。

开放性

一提到开放性,我们可能第一反应是那种看起来特别阳光、nice的态度,但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在你面前滔滔不绝,但对你的回应漠不关心,或者态度很温和,但仿佛对自己的言论、观点是一个坚定的捍卫者,容不得半点质疑,那么你还会觉得这是一场带有开放性的沟通吗?一定不会吧。

所以开放性既不是一个人的表演,也不是温和的态度,而是要把自己的沟通过程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对方的思想、观点可以涌入这个系统中,产生真正的交互。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

对于这一点我有很多体悟,联想到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沟通对象,那些被我们称之为情商很高,和他们说话特别舒服的人,无一不是极具开放性的沟通高手,因为在和他们说话的时候,你不会担心因为和他们在某一个观点、某一件事情上,因为表达出自己不一样的经历、感受、理解的时候,而破坏沟通的氛围、彼此的关系等等。因为有一种默契在,就是我们不是在攻击或否定对方,用脱不花的理论来说,其实是通过沟通,扩大了共识,消除了彼此的盲区,这对彼此都是收获啊。但相反,你也一定遇到过另一种人,就是他的话不容质疑,你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好像在反对他;或者无论你说什么,他都要举反例进行驳斥,自己特别义正言辞,所以你会发现这样的人能和他沟通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毫无开放性啊。我的内心OS自动变成,嗯你对你对,在你的世界反正你都对呗,那就不用沟通啦。

另外,为了保持开放性,有三个小技巧我们可以着重掌握下:

  • 少说「你」,多说「我」或者「我们」
    比如:「你的报告怎么还没交?别人都交了」,可以改成:「我一直在等你的报告,希望下次可以早一点交」;「你这篇报告没有突出重点」可以改成:「我们把这篇报告内容修改下,让重点更突出」。这样一改造,意思没变,但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其实这不仅是一个沟通技巧,也代表背后的思维方式。说「你」的时候,容易产生对立效果,而「我们」营造了一个共同体,事实上现实确实如此,我和我的领导、我的同事、我的下属、我的客户,都是共同体,我们有共同的目标,用「我们」建立起沟通共同体,给对方机会,把我不知道的信息能够更顺畅地表达出来,扩大共识,减少盲区。
  • 每说一段,都问一下对方的意见
    不能光顾着自己说,每说一段,就Cue一下对方,比如:「你觉得呢?」,「我想听听你的想法」,「我刚刚说的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也是为了让对方有更多的机会表达,目的是确认我们双方之间的共识在哪里,是否可以扩大,有没有盲区被消除了等等。
  • 万能结尾
    实际沟通中也经常会碰到一些不积极、不配合,或者他的观点我不同意的沟通者,这时候有两句话可以用:「是个思路」,或者「有启发」,意味着我没有关闭对话,我接受了你的表达,我没有评价对错,不论你说了什么,只要不事关价值观和法律,对我而言肯定是一个思路或者启发,这样对方就会觉得你特别有开放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