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爸媽的孩子,只有比別人家孩子優秀,纔對得起爸媽的付出?

都是孩子的媽,職場媽媽和全職媽媽算兩種不同的身份。職場媽媽有工作,陪孩子的時間少;全職媽媽沒工作,陪孩子的時間多。媽媽的不同身份,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嗎?

陪孩子時間多,是不是意味着孩子要更優秀,纔對得起媽媽額外的陪伴?這麼簡單粗暴的關聯,肯定有很多人會反對。但捫心自問,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包括我自己。

我做了5年多的職場媽媽,1年多的全職媽媽,兩種身份互換,會讓我偶爾產生矛盾的想法。

不同身份媽媽眼裏的彼此

當我是職場媽媽的時候,看到媽媽全職帶的孩子有不好的表現,比如上幼兒園分離焦慮嚴重,怕生不跟小朋友一起玩,時刻纏着媽媽……

我內心會產生一種優越感,不自覺地跟自家孩子對比:全職帶孩子,也沒見她們把孩子帶得多好,我家孩子上幼兒園不會哭成這樣,我家孩子比他外向多了,我家孩子……

我代表不了所有的職場媽媽,但我確實這麼想過。跟辦公室裏的媽媽們聊天,還會聊起認識的某個被全職媽媽養廢的孩子,最終得出結論就是:全職媽媽養孩子也沒啥好的 。

因爲各種原因,我成了全職媽媽,我的想法也隨着身份的轉變發生了變化。

跟朋友聊起孩子的教育,帶孩子們一起出去玩,我會找自家孩子比別的孩子好的蛛絲馬跡,比如孩子很勇敢,可以自己爬到山頂;孩子性格活潑,孩子做作業認真,孩子……用這些好處來證明自己全職是值得的。

可在職場媽媽眼裏,我又會成爲另一種人:爲孩子放棄工作,沒有自我,也沒看出來孩子多優秀,有的方面還不如我家孩子呢?

其實,不管用那種身份從哪個角度看,這些想法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全職媽媽帶的孩子,理應更優秀。

父母做得多,孩子就應該優秀?

馬斯洛的層次需求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每個人都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對職場媽媽來說,工作有績效考覈,業績好壞用數據說話,拿到手裏的工資獎金就是證明。

全職媽媽就沒這麼明顯的指標了。洗幾件衣服,擦多少地板,房屋多整潔,都沒辦法寫進年度工作報告,因爲沒人在乎。可孩子的優秀與否,是全家人乃至所有人關注的,孩子優秀,就是發給全職媽媽明晃晃的獎牌。

因爲媽媽身份的不同,就給孩子制定不同的標準,對孩子是不公平的。父母爲孩子付出得多,孩子就得更優秀,似乎只有這樣,才符合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真理。

孩子是一粒種子,多澆水多曬太陽固然能讓種子長得更茁壯,可別忘了,種子有很多種。一顆水稻的種子,無論曬多少太陽,澆多少水,也沒辦法長成參天大樹。

水稻不如大樹高,給水稻曬過的太陽,澆過的水就都白費了嗎?水稻有水稻的好處,大樹有大樹的功能,只用長得高不高來評價,對種子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孩子優秀,跟父母的付出有多大關聯?

孩子的優秀與否,父母教育佔多大比重呢?把孩子好的壞的都推給父母,父母是不是也承擔了他們不該承擔的痛?

近期發生一件讓人痛惜的事,某知名育兒博主的孩子自殺了。在這之前,這位育兒博主是受無數媽媽追捧的育兒先鋒,他優秀的兒子是最好的背書,他的理念和經驗被很多人奉爲聖經。

可在這之後,他又成了全網討伐的對象,似乎他以前的做法全錯了。我不想就這個事件發表評論,這對一個失去孩子的父親來說太殘忍。

可父親是同一個父親,教育是同樣的教育,前前後後怎麼會徹底逆轉?孩子的成長,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大關係,但能達到徹底逆轉的程度嗎?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裏,家庭教師吳曉樂接觸過很多不同的兄弟姐妹。很多家庭裏,姐姐優秀到令人歎爲觀止,妹妹叛逆得讓人頭疼。同樣的父母,同樣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長軌跡卻完全不同。

孩子自身的性格,父母的教養方式,面對的外部環境,孩子對環境的解讀方式,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要爲孩子負責,但真正要對人生承擔責任的,終究是孩子自己。

孩子優秀與否,父母要承擔一定責任,但不是全部。同樣,父母優秀與否,孩子也不應該成爲唯一的評判標準。

就像紀伯倫的詩裏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爲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不管是職場父母,還是全職父母,都要把自己的價值跟孩子剝離開來,孩子不是考覈父母的KPI。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們要做的是根據孩子的特點,給他們最大程度的支持,讓他們自由地伸展,這纔是家庭教育的最大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