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

14.21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齊國的陳恆(諡號成子)發動政變,殺了齊簡公。孔子此時早已告老退休在家,他沐浴更衣,鄭重其事,上朝告訴魯哀公:“陳恆弒其君,請討伐他。”

魯哀公打發孔子說:“你去跟三位大夫商量吧!”

孔子從朝堂上下來,跟弟子們說:“我是退休大夫,有責任向國君報告。國君卻讓我去跟三家報告。”

孔子去找三家,三家當然不同意。孔子毫無辦法,只好又嘮叨一遍:“我是離休老幹部,有責任來報告。”

孔子的個人責任、國家責任、歷史責任都盡到了,做不做是你們的事,自己問心無愧。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點半了,我們要還是來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

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則爲之也難。”

這裏面的怍,是慚愧的意思。

孔子說,就是如果一個人說起話來不慚愧,那做起來就困難了。這也就是大言不慚的出處。

大言不慚這個成語,其實出自於朱熹對於這句話的註釋。爲什麼一個人“言之不怍,則爲之也難”呢?其實大家應該能夠有深刻的體會。

當我們說話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沒有經過周密的計算,沒有立下什麼心志,而只是隨口說出來,這種時候由於說話很輕易,心裏就根本沒有一定要把他實踐做到的這種心志。

所以你在真正去做的時候,你會發現非常困難,也就是把這些輕易說出來的話,弄成了假話、空話、套話、門面話,這些話說出來只是爲了一時爽,讓別人聽起來好像很慷慨激昂。不瞭解的人可能會認爲說的真好,但事實上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打算去實現,事後也絲毫不覺得慚愧,這樣是非常可怕的。

當家長的、當領導幹部的隨口承諾不兌現,造成的影響是很壞的。事實上,不單是這些人會這樣,我們也會這樣。

我們學習的目的是切己體察,學以致用,要好好的自己也考慮一下,我有沒有這種情況?如果也有這種情況的話,就要反思一下。

在說話的時候,承諾的時候,要掂量掂量,不輕易承諾,承諾了要認真兌現,這樣的話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而不是給人留下一個大言不慚的印象。

好了,簡單的回顧了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後,我們今天再來學習新的內容。

這一章說的是孔子晚年時期發生了一個非常重大的國際事件。孔子非常重視,去向國君,當時的魯哀公去彙報,並提出自己的建議。而魯哀公又讓他去告訴三桓,三桓也讓他不要管,但是他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之,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和道義。

我們還是先來看原文吧。

❤️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這裏面和大家交代一下幾個人物,誰呢?

第一個就是陳恆弒簡公的陳恆。

他是齊國的重臣,成子則是他的諡號,就是死了以後對他的蓋棺論定。這個人的祖上是陳國的貴族,流落到齊國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他在當時是齊國的權臣。他發動了政變,殺了齊簡公。大家要知道臣殺君,在歷史上來講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臣殺君叫弒,當時都有政治秩序,以臣弒君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政治事件,屬於大逆不道的事情。

因此孔子知道了這個消息以後,抓緊沐浴更衣,鄭重其事。雖然他已經不在大司寇那個位置上但了,說實話就是已經退休了,告老還鄉了,他依然要履行自己的職責。

什麼職責呢?他晚年的時候,說實話,國家包括魯哀公,包括三桓,對孔子都非常重視,視他爲國老,有什麼重大的事件都要向他來諮詢。

普通的事件,都是他們直接找孔子來諮詢。這個呢,孔子就直接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就不等你再找我了,我親自去向你稟告。

孔子像魯哀公提出自己的建議,就是陳恆弒其君,請討伐之。據《左傳》記載,孔子不僅申明瞭討伐之意,還申明瞭討伐他的合理性,而且衡量了軍事上的勝算。

魯哀公是什麼情況呢?他的大權早已旁落,也就是他只是一個門面上的擺設,真正的權力在季孫、孟孫和叔孫手裏,他其實是做不了主的。

但是他依然去問孔子說齊國強,而魯國弱,他們軍事強盛,我家實力衰微,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你要我伐齊,即便我能去的話,又有什麼勝算呢?如果沒有勝算,我們不是白忙活了嗎?反而給自己引來禍端嗎?

孔子說,陳恆弒君是大逆不道的事情,齊國有一半的人是不支持他的。我們魯國的力量再加上齊國人的力量,應該是可以打敗他的,因爲我們是以正義討伐不正義嘛,那孔子這樣算,勝算多不多呢?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爲什麼呢?因爲在春秋時代,天下已經亂了,已經不是那種都非常尊崇周禮,各安其位,各就其職,各人本本份份做好自己的事的時候了。

各國發生政變,臣弒君,再立新君這樣的事情是經常有發生。如果當時的魯國有齊桓公,或者說晉文公春秋五霸這樣的實力,那麼討伐他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以魯哀公當時的地位和身份,他是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權力,去做這件事情。

大家想一想,孔子知不知道這個事情?他當然知道了,他比誰都清楚,他爲什麼還要去說這個事情呢?還要提這個建議呢?

就像他對魯哀公,或者說是回來以後對自己的弟子說的一樣:因爲我當過大夫,屬於國家的重要的人員。對於國際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我有責任來提出自己的建議。

孔子其實是有不滿的:你是國君,我向你報告理所應當,你卻讓我去向三家來報告,其實這不合規則,不過也沒有辦法。因爲事實情況就是如此,不管願不願意,孔子還是親自向季孫、叔孫、孟孫三家的當家人分別去做了情況說明,說明這種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是可想而知,這三家都不會同意的,爲什麼呢?因爲他三家都是臣,不是君,他們是沒有這個資格去做這件事情的,這是其一。

第二就是他們也都是有不臣之心的權臣,並沒有那麼尊崇魯哀公,外國發生臣弒君的事,對於他們來講未必不是好事情,因爲如果他們也想這麼做的話,也就有了事實依據。

你看人家誰誰誰是這樣做的,這符合他們的政治利益,孔子因此是毫無辦法。只好又說了一遍,我是離休的老幹部,就是我曾經做過重要的職位,我有一定的發言權,有責任來報告這個事情。你們怎麼做,我決定不了,但是我怎麼做,我能決定。

我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盡到我作爲國老的責任,孔子明知道這個事情做不成,但他依然去做,這也是後來將要講到的,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就像我們規勸人,你可以不聽,但是我作爲朋友,我要盡到我的責任。把該說的我說了,你做不做,我就不管了。

在這裏,由於牽扯到陳恆,給大家介紹一下他。這個人其實是很不簡單的,你看他的諡號叫成子。安民立政曰成,這是對他的政績的肯定。

據說古音陳和田相近,所以他也姓田,也可以稱它爲田恆,齊國的歷史,後來發展田代齊姜,就是姓田的代替姓姜的,做了齊國的諸侯國君,就是從他這裏開始奠定的基礎,而且他們取代齊國的姜氏,姜太公的後代,也得到了當時周天子的承認,做成這事的人是誰呢?

是田恆的曾孫田和,這是幾十年以後的事了。

田恆有兩件非常著名的事情,第一個是收買人心,怎麼收買人心呢?

就是老百姓家裏缺糧,那他就借糧給他們。借出的時候用大斗,還糧的時候用小鬥。

大家都知道我們要是借錢給人家,或者說借東西給人家,往往都會收取利息,你要多給我一點,這纔是符合正常的道理的,因爲你用了我的東西,我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陳恆他借給你東西,不但不跟你多要,我還給你少要,用大的給你,用少的收回來。

大家想一想,借糧食的人心裏什麼感覺啊?那肯定是感激涕零啊!

所以當時都有兒歌來稱頌他,恨不得讓他當國君。大家都知道,誰當國君,老百姓不關心,老百姓擔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夠喫得好,能夠更好的生活。

第二個是就非常有意思了。

陳恆幹了一個什麼事呢?就是他他廣生兒子,自己生不過來,還找人幫忙。他挑選個子高,身體好的女子,充實後宮,後宮百人,賓客舍人出入後宮者不禁。

什麼意思呢?就是找了美女充實到他自己的後宮裏面,就是不管他底下的賓客,就是他看中的那些有才能的人,你可以隨便出入,在裏面發生點什麼他也不管,這樣可想而知,後宮那麼多美女,他寵信不過來呀!

底下的這些人幫他寵幸一下,他不管會發生什麼後果呢?就是後宮生了很多孩子,可是不管實際上是誰的種,但名義上都是他的呀!

他把這些孩子都當成自己的親孩子,所以說他有孩子多少人呢?兒子70人,女兒不算。因爲女兒沒有繼承權。

光兒子就70人,兒子越多勢力越大。我們都知道一個家庭裏面,如果弟兄多,別人就不敢欺負呀!

這樣的辦法他都能想出來,可見這個人是挺有意思的。

司馬遷曾經評價過說,田恆這個人雖然有弒君之惡,但是他行事也修整。

成事在德,就是品德。如果田恆無德,管理無方,那麼他70個兒子,自己內亂起來也是不得了的,更添亂了。

這些兒子沒有添亂,都能夠成爲他的勢力的一部分,去助力他,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田恆殺了齊景公之後,他也怕諸侯來討伐,因爲畢竟不是正義之舉,所以他馬上就歸還了以前戰爭中奪過去的魯國和衛國的土地,先把兩個鄰國給予穩住了。

而後又西約晉、韓、魏、趙氏,南通吳越之使,搞好外交,對內又修公行賞,親於百姓。

所以齊國很快安定下來了,他又立了齊平公爲國君。他對齊平公說,恩德是大家都想要的,由國君來給。刑罰是大家都厭惡的,讓我來做惡人吧。

那齊平公也就傻乎乎的同意了,換句話說,他不同意也沒辦法,因爲他能夠登上君位,就是陳恆立的功。

說白了,權力在我陳恆手中,你齊平公也只不過是個傀儡和擺設罷了,同意不同意都得同意啊!

這樣一來,他就實際上控制了齊國的權力。他幾乎把當時比較有名的幾大家族,比如說鮑氏家族。當時孔子那個年代有一個宰相叫晏嬰,晏氏家族,以及其他各大家族中的強者,都找理由殺光了。

這樣一來,他下面收買百姓,讓老百姓服他,上面又屠滅了與他爭權奪利的貴族,事實上不就把齊國完全控制在自己手裏了嗎?

他把齊自安平以東,到琅琊,都封爲自己的封邑,他的封邑大過了齊平公。再後來發展到他的曾孫田和,把齊康公攆到一個海島上居住,齊國都歸了田氏。

齊康公死後絕嗣,田和就奏請周天子封他爲齊侯,齊國就姓田了。

這就是說的是一個貴族掌權的大夫,取代齊國的一個歷程。

好了,簡單的講了一下陳恆以及他子孫做的事情,讓我們對歷史有一個瞭解。

在這一章主要的重點還是在於孔子。他雖然不在那個位置上了,但是他依然關心國際大事,該自己說話的自己就說。即便是明知道你做不到,那是你的事情,我該做的,我依然我去做,以儘自己的職責和道義。

這裏面大家可能會問說,如果魯哀公和三環同意了孔子的提議,去討伐陳恆。

他的名義是什麼呀?就是師出要有名啊!名義當然是幫助齊國維護國際正義。

他要是成功了怎麼辦呢?很簡單,討伐叛逆,重新樹立國君,把事辦完了,把兵撤回來。

當然了,這個事如果能做成,那麼齊國事實上也就成了魯國的附屬國了,關係好,幫忙了嘛,他肯定會感激不盡。會做出去比如說上個貢,或者說送一些禮物,這是後話了。

這裏面在多說一句中國的古代思想,即便是討伐別人的國家,也一般都是爲了正義,不是爲了利益,我侵略別人獲得他的土地,獲得他的美女,怎麼怎麼樣!而是想取得名義上的榮耀。

事實上在利益上反而會貼補別人很多。比如說過去中國那麼多附屬國,日本、越南,包括朝鮮,雖然這些人是自己的附屬國,但是他們來進貢進的這點東西還不顧自己貼補的,國家給他們的更多。

好了,這一章就到這裏了。明天我們繼續學習下一章。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就是子路問如何與國君相處,更好的履行臣子的職責。孔子說:不要欺他,而要敢於冒犯他。具體什麼意思呢?我們明天早晨6點半繼續聚在這裏,一起學習和探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