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湖大咖訪談】獵聘設計總監閆界: B 端產品如何平衡僱傭關係

內容來源:本文由藍湖採訪後整理編輯,轉載請聯繫公衆號“藍湖產品設計協作”授權。

2055 字 | 閱讀本文需 8 分鐘

本期大咖

閆界

獵聘設計總監

擁有多年設計經驗和團隊管理經驗,曾就職於搜狗、騰訊、滴滴。                  

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使用到各種企業級應用(即 B 端產品)來滿足協作需求,但有些產品用起來得心應手、效率倍增,有些卻體驗極差,令人無力吐槽。

B 端產品的核心功能大多是圍繞着“效率”來進行的,但影響 B 端產品體驗的卻不僅是效率。在效率之外,還有其他影響 B 端產品設計的關鍵點。

本期【藍湖大咖訪談】,擁有多年設計經驗的閆界老師以極具前瞻性的觀點,結合自身多年設計經驗,爲我們分析了效率當道的 B 端產品如何平衡僱傭關係

併爲大家解答了以下問題:

👉 B 端產品設計的發展階段。

👉 B 端設計如何解決企業的協作問題?

👉 B 端設計如何平衡用戶需求?

👉 如何定義成功的 B 端產品?

B 端產品設計的發展歷程

📌 B 端產品設計發展階段

To B 產品設計要追溯到 1993 年創立的 Salesforce,它是一家非同尋常的公司,顛覆了軟件的定義,創造了 Saas、Paas。

現代的 To B 產品設計幾乎都是從 Salesforce 的設計體系裏演變出來的,如果以 SF 作爲分水嶺,那麼之前的 To B 服務過於標準化,也就是系統怎麼做,客戶就要怎麼遵循。在資源稀缺的時代,客戶低姿態、廠商高姿態是常⻅現象。在這之後,SF 保證了標準化運行的同時,大大提升了系統的靈活度。

所以概括這兩個時期,其一是完成僱主任務的階段,其二是更好地完成僱主任務的階段。

我覺得當前的 To B 產品設計還處於第二個階段。未來的話, To B 產品也許應該爲了改變僱傭獨立關係而努力。

📌 B 端產品設計現狀

我們會發現一個好產品大概要經過 4 個環節:

需求驗證屬實被需要

大面積市場推廣

建立品牌心智

返工做得好看好用

我們現在用到的耳熟能詳的產品基本上都處在第 4 步這個環節上。

從這四個步驟中不難發現,進入 2010 年後的所有 To C 產品都是先“能用”再“好用”。

那麼掉過頭來看 To B 產品,2015 年是 To B 爆發的元年,經過 5 年的發展,現在也一樣在走 To C 的老路,剛進入到“好用”這個環節,還沒有完全擺脫“能用”的標籤。

B 端設計如何解決企業協作問題

首先要搞清楚“效率”在語境下的含義,這個詞並不是 To B 產品的專屬,To C 產品也有效率,但因爲所有節點都是同一個操作者,所以這個“效率”指的是個人效能高低。

To B 的效率顯然在團隊協作流轉流程中,所以 keyword 是“流程”,再聚焦到協作上,流程的即時性和通暢度是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問題

✅ 首先說即時性的問題,在當下的產品中,流程的扭轉效率通過無數的提醒機制被極大的提高了。

👉 比如:

釘釘通過“ding”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效能。

✅ 在通暢度上,從自身出發來講,作爲設計師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產研流程中的工種壁壘了。

👉 產品-設計-研發總是互相不理解和埋怨,看看“產品/設計還原走查”這個環節大家就應該能體會到。

✅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跟生產力相關的隱性問題被大幅度忽略了:心情

👉比如:

在你被無限次提醒的同時,事情被解決了但抗拒的種子被埋下了,這就是機制上的弊端了。

有一個心理學名詞“峯終定律”,被廣泛應用在經濟研究、企業管理領域裏,用在 To B 產品的用戶(員工)身上也同樣奏效。

👉越來越多的公司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例如⻜書的設計理念/原則裏就有一條是“愉悅”。

B 端設計如何平衡用戶需求

不同於 C 端, To B 產品是企業要求員工統一使用的。爲了方便信息集中管控,企業員工被迫通過一次學習,逐漸轉爲不用動腦子的肌肉記憶。

B 端員工只想要“幹完活”,C 端用戶的“圖新鮮”是發自內心的去找樂子。所以當被強迫完成任務的情況下,高效大部分情況下是一個僞命題。

通過審視的目光去看當下的設計原則:

👉以“企業級協作平臺”爲例:

經歷了起始期的“溝通剛需”和發展期的“功能堆疊”後,未來應該多考慮“員工與組織”/“員工與企業”的大命題,希望是以“橋樑”的姿態出現,以幫助雙方更好的完成工作爲目標去設計。

如何定義成功的 B 端產品

我們認知中成功產品一定是受到市場追捧的產品, To B 產品也不例外,賣的好口碑好就是一款成功的產品,這是廣義的理解。

如果說聚焦在產品設計的層面上定義一款成功的 To B 產品,我通常看這麼幾個層面:

✅ 第一,框架靈活。

好的 B 端產品框架必須要像樂高一樣,具備大量的零件,你用到哪個就取哪個,不用的就收納起來,不會打擾用戶的操作。

✅ 第二,視角開闊。

過往的協作經常會出現黑盒,觀察不到事件進展的產品也不行,要保持視野始終處於最高級。

✅ 第三,服務體驗優越。

服務體驗一定要好,這是超越用戶體驗的存在,有點抽象。

👉 我舉個例子說明:

一個很小的事,當我在做工具選型的時候,從專業層面選擇了藍湖。但理論上來說專業評定的人和採購決策的人並不是同一個人,所以專業評定的⻆色要說服採購者,讓公司來買單,這個時候我發現藍湖貼心地給專業的人準備了彙報材料,從各個⻆度論述平臺優勢,省了自己的口舌之勞。

從這點細節上能看得出做產品的“服務設計”貫徹的很徹底,在僱傭的博弈之間很好的平衡了兩者,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關係的改善。

當然,任何一款產品都是有生命週期的,爲了產品“延⻓壽命”,還需要產品設計師們持續不斷的朝着“優化”、“簡化”和“美化”的方向迭代纔行。

換句話說,產品設計的功能和沉澱的資產都不是一錘子買賣,只有不斷的提供優質的功能和服務才能⻓盛不衰。

提高設計協作效率的 B 端產品:藍湖

我是個老藍湖用戶,沒記錯的話應該是 2018 年第一次接觸直到現在。同比市面上的產研協作工具來說,藍湖讓我印象最深的有 3 個點。

✅ 第一個是“創作專注”。

移動互聯網時代設計的趨勢就是信息提效。藍湖很好的銜接了設計上下游,簡化了設計工具與人的協同難度。讓設計師可以專注於設計創作的工作上,使設計師和企業都能從中獲得更充足的設計資源、更優秀的設計作品、更高效的設計協作。

✅ 其次是“性能穩定”。

相比其他競品,藍湖的性能真是強悍的令人佩服,特別是在設計師這個對體驗極挑剔的人羣,基礎品質還可以保持如此的流暢感。可以瞬間縮放/移動 3000 張設計圖依然流暢的極速畫布頁,已經成了團隊的依賴。

✅ 還有就是“資產管控”。

之前有通過“藍湖設計規範雲”管理設計資產和團隊產出的一致性,無形中幫助我解決了很多細碎但重要的事情。

最後想要肯定藍湖在推動國內產品設計前進的道路上作出的貢獻。謝謝你們的付出。

本期【藍湖大咖訪談】就到這裏,大家有什麼想問閆界老師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我們下期再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