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在我,注意技巧;報恩由你,敬請隨意

有兩個關於報恩的故事,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

第一個故事是《醒世恆言》裏的。窮途末路的書生房德誤入賊窩被逼爲匪,被官府抓到之後,畿尉李勉憐其才貌,偷偷派人放他逃跑,自己也爲此罷官。房德後來跑去投靠了安祿山,做了縣令,與落魄的李勉偶遇,便盛情款待,打算好好報答李勉救命之恩,可是房德老婆吝惜財物,便說“大恩不報”,攛掇房德殺死李勉,理由是這個恩情太大,無論如何都報答不完,只能殺了恩人。房德便依了老婆。

這個故事刷新了我的認知。中國人常說:“升米養恩,鬥米養仇。”又說:“大恩如大仇。”如果一個人揹負的恩情太重,無力償還,他就會怨恨恩公把自己置於一個負債人的地位,從而產生恩將仇報的心理如果受恩者習慣了接收恩情,一旦施恩者不能滿足其要求,他就會視其爲仇敵。所以,施恩要適度,並且,不可在施恩之後以恩公自居,讓受恩者有低人一等或者被道德綁架的不良感受。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一個猶太商人意識到納粹不會放過他一家,所以派兩個兒子去向朋友求助,當時有兩個人有能力幫助他們,一個是曾幫他起家的木材商,猶太人欠他的錢至今還沒還清;另一個是猶太人自己幫助過的銀行家,銀行家欠着猶太人的錢。兒子都認爲銀行家一定更樂於幫助他們以報恩,而父親卻堅持要他們去找木材商。大兒子很聽話,就去找木材商,小兒子決定自己去找銀行家。結果當晚銀行家就舉報了他們一家,猶太人及其妻子、兒媳、孫子等都鋃鐺入獄,後來死在了集中營。而大兒子因爲去求助於木材商,得到了他的奮力保護,幫助他逃去美國,得以生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對受過你恩惠的人有所期待,不要輕易去考驗人性,幫過你的人依舊會幫你,而你幫過的人卻未必願意報答你。銀行家害死猶太人一家,就不必再揹負欠款;可是猶太人一家如果死了,木材商可找誰去討債呢?這個道理很殘忍,也很簡單。

可見,雖然我們的文化中要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但是報恩這事,確實是違揹人性的。

《紅樓夢》裏最著名的報恩故事有兩個。

第一個故事引出了整個《紅樓夢》。快要乾枯的絳珠草,得到赤瑕宮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從而久延歲月並且得道成仙,爲感激神瑛侍者,絳珠草甘願跟着他下凡歷劫,發願以自己一生的眼淚償還他。這就是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

我們看到林黛玉與賈寶玉除了年貌和階級相當,其他方面很不一樣。寶玉愛熱鬧,黛玉愛冷清;寶玉不愛讀書,黛玉才華橫溢;寶玉喜歡在女兒羣裏廝混,黛玉願得一人心。所以,他們時常會彼此猜忌和不滿,黛玉會喫醋小性,寶玉也爲此懊惱。可黛玉還是癡心於寶玉,爲他流盡所有眼淚而死。

這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因爲有了報恩前世的理由,這一切就顯得合情合理了。情感糾葛中的男女,也往往會說“上輩子我欠你的”,這樣的話吧?對於這種毫無來由也不符合世俗價值觀、最終結局不良的愛情,只能用“前世孽債”來解釋。

表面上看,這是還債,其實是一種純粹的、無法言喻也不可理解的情感體驗。因爲世俗無法理解,所以只好用“欠債還錢”這樣的比喻來解釋。黛玉償還的與其說是眼淚,不如說是情債,眼淚只是情感的載體和表現而已,那麼用一生的情感去償還能救命的甘露,是否值得呢?眼淚流盡之後,下輩子的絳珠仙子與神瑛侍者是否就能形同陌路兩不相欠了呢?只有當事人自曉箇中滋味了。

現實中也有爲了報恩而婚戀的情況,結局往往有好有壞,因爲並非所有恩情都能演化成愛情。所以,爲報大恩便以身相許的做法,雖然在道德上很美好,但在實操中並不值得提倡。而且,施恩者若爲了接受報恩而結婚,就顯得當初的義舉也不那麼純粹了。魯達爲救金翠蓮而打死惡霸鎮關西,並非爲了得到報答。而張珙出手搭救崔鶯鶯,主要是因爲饞人家身子。所以魯達是好漢子,張珙是負心人。

事實上,與婚戀有關的報恩多半是不純粹的。幾年前有這麼一樁公案:一對身患白血病的青年男女在治療過程中相愛,男的捐款給女的配型成功,女的病癒後去打工還錢,結識了另一個好小夥結婚了,夫妻一起湊錢給前男友治病,前男友病癒後也成了家。彼此債也清了,病也好了,兩個家庭成爲好友,不料前男友的妻子發現了丈夫的白血病史,就離婚了。前男友酒醉去找前女友要求她離婚改嫁自己,遭拒後覺得她忘恩負義,便殺死了她。一樁戀情因種種原因變成了恩情,但是在恩情答報之後,恩人不滿意,還要求回覆戀情,於是喜劇變成了悲劇。所以,如果是涉及男女情感的恩情,最好是報答之後就一別兩寬爲妙。不忘初心固然是好事,但是糾結於無法實現的初心和無法報答的恩情,只能演變成孽債。

第二個報恩故事才稱得上是真正世俗意義上的報恩。

劉姥姥兩次進入榮國府,都得到了賈家太太們,尤其是王熙鳳的資助,得以脫貧入小康。後來賈家敗落了,王熙鳳的女兒巧姐不幸淪落風塵,卻得到了劉姥姥的救助,得以逃出去,結局是在荒村野店裏紡績。

巧姐的判詞說:“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曲子唱:“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幸孃親,幸孃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困扶窮,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這裏提到的狠舅,指的是王熙鳳的哥哥王仁。王仁跟着父母在金陵居住,而王熙鳳與京城的叔叔嬸嬸更近更親密,王仁對這個虛榮張揚的妹子感情不深,見四大家族勢敗,鳳姐把巧姐託付給他,就覺得是個累贅,因爲貪財,他竟然把外甥女賣入勾欄——是爲狠舅。

奸兄,有人說是賈蓉,從輩分上說是不錯的,賈蓉以前與鳳姐關係不錯,後來恩將仇報也符合他的人設,不過,既然賈府倒臺,賈蓉身在寧府且有公職,只怕當時早已身陷囹圄,也沒有機會去坑害巧姐了。所以,很多專家認爲,這個奸兄指的是賈蘭。

李紈和賈蘭在榮國府屬於比較邊緣的人物。因爲賈珠的去世,使得身爲長房長孫的賈蘭脫離了榮國府的焦點,讓位於寶玉。王夫人與這對母子互動較少,因爲賈珠的去世,李紈難免有“剋夫”的嫌疑,而賈蘭的存在本身,也使寶玉不能名正言順地繼承家業。賈母偶爾會在喫飯時賞一碗肉給賈蘭,家宴時則只有賈政想起賈蘭,而王夫人則只在裁員時想起裁掉賈蘭的奶媽,寶玉在同樣這個年紀時,身邊還有奶媽伺候着。

李紈的守節令人敬服,所以他們母子能拿到最高的月錢,但這並不會令他們對賈家感恩戴德。因爲喪夫且子幼,李紈缺乏安全感,她把金錢看得極重,自請擔任大觀園詩社的社長,又向鳳姐要了贊助,可是結社時又要求大家出份子,好在這些少爺小姐們都不通俗務也懶得計較。而大觀園改革時,蘅蕪苑和怡紅院的出產能在市面上換多少錢,她這個國子監祭酒的女兒居然比誰都門兒清。

所以,很可能在賈家倒臺之前,李紈已經攢了些私房錢,並且將部分轉移到守寡的嬸孃家代存,賈家倒臺後,節婦李紈和年幼無職的賈蘭八成能得到朝廷的赦免釋放,於是他們母子靠着當初轉移出去的少量錢財得以度日。

此時,賈家有人上門求告,請他們幫忙贖回巧姐。李紈便有些捨不得錢,她曾說“我不問你們的廢與興”——這是她對賈家的真實心態。賈蘭也是受母親薰陶的,鬧學堂時,他還制止賈菌參與幫忙寶玉,說“不幹咱們的事”。所以,他只會積極阻止母親出錢去救巧姐。也正因爲此,錯過了拯救巧姐的最佳時機,使巧姐淪爲接客的雛妓,如此,賈蘭才當得一個“狠”字。

八七版電視劇裏的劇情是,劉姥姥受鳳姐囑託,爲報賈家的恩德,不惜賣房子賣地去贖回巧姐,彰顯了人性的光明面,使得觀衆們都要感嘆“仗義每多屠狗輩”。

但是對劉姥姥如此人爲拔高,未必符合曹公原意。判詞說是“巧得遇恩人。”;曲子唱是“忽遇恩人”——顯然,劉姥姥並非是受託特地去尋找和搭救巧姐的,而是因爲某種機緣巧合,偶遇了已經淪爲雛妓的巧姐,在這偶然的機遇中,她選擇做這樁冒險的義舉——就是幫助巧姐逃走!之後,又收留了巧姐,讓板兒娶她爲妻,因爲巧姐有失身爲娼的過往,劉姥姥能如此抉擇,所以脂硯齋說她“有忍恥之心”。而巧姐後來住在荒村野店,大概是劉姥姥一家爲了逃避官府或者妓院的追究,而特地遷去偏遠地區居住了。

劉姥姥這樣做固然是因爲與賈家和鳳姐的交情,也是因爲她有着知恩圖報的良心。她不是雷鋒,不能要求她像電視劇演的那樣傾家蕩產跋山涉水去尋找和搭救巧姐。當初她去賈家求助,爲的是讓自己一家人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如今自然沒有必要爲了還這個人情,又把自己全家人爲陷入赤貧之中。她能選擇出手幫助巧姐逃走,已是冒險;讓外孫娶娼妓,是忍恥含垢;爲了巧姐而一家遷居,改變熟悉的生活環境,也是很大的犧牲了。有了這三條,足以表明劉姥姥的高尚人格

報恩,只須量力而爲,肯爲之,已是至善。《聊齋》裏說:“富人報人以財,貧人報人以義。”

劉姥姥有着底層老百姓的狡黠和智慧,也有着底層人的淳樸善良,她的報恩,通常是送些瓜果乾菜給賈府嚐鮮,卻不會是傾其所有。對她來說,冒險比舍財更爲可行。所以,不必用劉姥姥肯花錢贖、李紈不肯花錢贖這樣的簡單對比來證明人品的高下。一個人在關鍵時刻選擇去做他力所能及的善事,已經很了不起。

在巧姐這件事上,真正能用肯不肯出錢來對比的,實際是鳳姐和李紈。劉姥姥對於鳳姐來說,是非親非故,可是一進榮國府,鳳姐在按照王夫人吩咐、資助了銀子之外,還額外給了一吊車錢。當然,這錢對鳳姐來說不算什麼,其實對於李紈來說也不算什麼,但是同等條件下,李紈就未必肯出這個錢。

鳳姐肯出錢給遠親劉姥姥,李紈捨不得出錢救堂侄女巧姐。曹雪芹藉此勸人“濟困扶窮”,並且說“乘除加減,上有蒼穹”。王熙鳳作惡多端,惡報由自己承受,最終被休慘死,但是因爲一念之善,報應在女兒身上,使她得遇恩人,脫離火炕。而李紈雖然一生節烈換來晚來榮華得封誥命,卻因爲貪財而見死不救,報應在了自己兒子身上。賈蘭後來立戰功封爵“頭戴簪纓,胸懸金印,爵祿高登”,卻戰死沙場。命運的賞與罰,一絲不錯。

另一個報恩的人是賈雨村,他涉及的恩是最多的。最初,他是個寄居葫蘆廟的落魄書生,因爲甄士隱欣賞他的才華,主動資助他五十兩白銀和兩套冬衣,讓他進京趕考。五十兩白銀,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劉姥姥說:“二十多兩銀子,夠莊戶人一家子過一年的了。”至少,對於落魄到賣字爲生的賈雨村來說,這是一筆鉅款。然而雨村收了銀子和衣服,“不過略謝一語,並不介意”。這說明他並不把甄士隱的慷慨解囊視爲大恩大德

有些懷才自負的人,總覺得自己這匹千里馬早晚能遇到賞識的伯樂,你懂得欣賞我,算你有眼光,是我運氣到了,不是你有多麼難得多麼值得感恩。而且,他私心大概以爲士隱喝多了,怕他反悔,所以也不聽從士隱建議的四天後起身,而是天不亮就上路了。所以說,雨村的人品顯然是有問題的。

但是,當雨村希望求助於林如海去謀官時,他的態度與對士隱是不同的,因爲沒想到林如海早已給他寫好了介紹信、備妥了謀官的費用,他喜出望外,“一面打恭,謝不釋口”。不像對士隱那樣“略謝一語並不在意”。

這不僅僅是因爲如海的身份和勢力比士隱高很多,更因爲如海施恩的方式很高明。

雨村在士隱那裏結交了兩年,爲的只是蹭飯嗎?自然不是,他早就期望士隱能資助他。然而士隱“未敢唐突”,直到雨村自己說出困難,才伸出援手,這就有了高高在上的姿態。這種受人恩惠的記憶,正是雨村這種自視甚高的梟雄想極力忘卻的。

而如海呢?雨村才一開口,他那邊就有早寫好的書信拿出來,而且有周全的謀官計劃,顯然是籌劃已久,雨村自然驚喜又感動。

而且如海把姿態放得很低,不像士隱還說一番“義利”之類的大道理,佔據了道德制高點。他說“正思向蒙訓教之恩尚未酬報,遇此機會,豈有不盡心圖報之理?”確實,賈雨村給黛玉作老師確實業績出色,六歲的病假寶寶居然已經讀完了《四書》,寶玉到了十二三歲還沒讀明白呢!

可是,難道林如海沒有足額繳納學費嗎?當然不是,但林如海依然要這樣客套,這就讓雨村這個受恩者感到沒那麼大的道德壓力。

如海對於雨村的來歷和做家教以圖復官的打算早有預期,作爲在任官員,他先一步知道了都中奏準起復舊員之信,並且早已連夜寫好了給二舅哥的信,連謀官的費用和禮物都給準備好了。可以想象,他在官場辦事、給皇帝當差也是向來如此周到完備的。

以如海的權限和人脈,完全可以親自推薦到京中某個大員,但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轉託給賈政這個從五品工部員外郎,爲什麼呢?

這是如海的狡詐之處。當日賈雨村來應聘家教,林如海不可能不打探對方底細,賈雨村“生情狡猾,擅纂禮儀,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結虎狼之屬,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的前科他一定知道,但依然僱用,說明他看中了雨村的學問。當然,他也料到雨村會想法復官,這種野心才幹兼備的人一旦得志,對他的恩人,很難說是福是禍,但是也不可得罪,不可阻止人家上進,於是如海轉託自己那個爲人厚道又官職不高的二舅哥去幫忙。

如海瞭解賈政爲人,知他一定肯幫忙,但是賈政官職不高,必須轉託別人,這樣,直接舉薦者就不是自己也不是賈政,日後雨村若是惹了麻煩,自然不會牽連到自己這邊。所以,他只負責寫信和出錢——能用錢解決的問題,最好不要採用別的方法。

林如海所在的位子人人眼紅,他心裏明白,所以做事格外低調,不但不直接出面舉薦雨村,送女兒進京也是輕車簡從,只帶了一個老奶媽和一個小丫鬟——不給政敵以任何彈劾的把柄,他也料到岳母自然會另外安排人手照顧黛玉。林如海的智商情商,真不是一般的高!林黛玉“心較比干多一竅”,八成也是遺傳了父親。

後來雨村作了知府,訪到甄士隱投奔了封肅,聽說了士隱的出走,只給了封肅二兩銀子。後來又拿了兩封銀子和四匹錦緞,要嬌杏作二房。

古代一封銀子的數量沒有定規。

在《負曝閒談》第二十八回,一封銀子是一百兩。

在《野叟曝言》卷一,一封銀子是六十兩;在卷二,一封銀子是一百兩,又有十兩一封的銀子。

《檮杌閒評》第二十九回是五十兩一封銀子。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一回、《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再生緣》第三十回中,一封銀子也都表明是五十兩。

《繡像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七回:“取出一封銀子,準準三十兩足色松紋,便交付薛姑子與那王姑子。”而第八十回的銀子,卻是五十兩一封。

《儒林外史》第三回,都是五十兩一封銀子;《儒林外史》第十五回中,是十兩一封銀子;第四十八回中,指的是一兩。

《春柳鶯》第一回:“見一管家,手持一書,還拿了二十兩一封銀子。”

在《照世杯》卷二中,一封銀子指的是八兩;

在《姑妄言》十三卷和《樵史演義》第九回中,指的是五兩;

在《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中,指的是三兩。

所以說,“封”是一個不定量詞,用於封緘物品。舊時用於計量銀子,大致相當於量詞“包”。所謂“一封銀子”,即“一包銀子”。這“封(包)”可大可小,重量並不固定,完全由“封緘”者根據需要而臨時決定。

雨村給的這二封銀子,估計不會太多,至多也就幾十兩,事成之後,雨村又封百金給封肅,這百金,是百兩銀子的好聽說法,其實就是買嬌杏的價錢。

可是,在雨村看來,這些東西,已足夠償還士隱當年的出資了,在人情上,他不欠士隱什麼。

後來雨村被彈劾撤職後,經過林如海和賈政的幫忙,得以起復,就任應天知府。遇到薛蟠爲爭買丫頭英蓮而打死買主馮淵一案。當時就有“王老爺來拜”,說明王子騰也派人來給外甥說情來了。最後,雨村爲了報答四大家族的提拔之恩,故意徇私放走了殺人犯薛蟠,任其帶走了甄士隱失散的女兒英蓮。

因爲以雨村的能力,不足以與四大家族抗衡,就算殺了薛蟠,馮淵也無法復活,他自己也會再次丟官。而英蓮既然被薛蟠這個惡少買去,自然難保貞節,就算解救出來,也未必能嫁到更好的人家…… 總之,雨村完全可以爲自己的行爲作一番合理解釋。甄家的恩固然該報,可是我已經報了呀,給過銀子的,這回該報賈家的恩了。可是,他忘記了自己對甄夫人的承諾——務必探訪英蓮回來。如今有了音訊,他也懶得通報人家甄夫人一聲,導致這對母女終生失聯。因爲在雨村心底,只有值得報的恩情,才能花精力去報答。

後來,他還主動幫助賈赦陷害石呆子,奪走他家的古扇,也由此得到四大家族的賞識,官運亨通。對有些人來說,報恩其實是爲了走好下一步棋

雨村對於甄家的報恩是點到爲止,甚至逐漸忽略;而對賈家的報恩是不遺餘力,人家有求的,他必應,人家沒求他的,他上趕着幫忙,而且不擇手段。

所以,對於施恩者來說,最重要是擺正心態,你肯施恩,是你有義氣,不要指望對方對你有所回報、感恩戴德,否則對方如果感覺壓力過大,很可能反目成仇。同時,施恩也要量力而行、量人而行,如果你自己付出太多,給了對方太高期待,那麼人家早晚會對你失望,你自己也難以爲繼。如果對方知恩圖報,那你倒是該慶幸遇到了好人,當然,也許人家報恩的真正原因是因爲你還有更多利用價值。

對於受恩者來說,適當的回報不僅僅是品德上的優越,更是人格上的平等。但是,對於那種難以報償的大恩,盡力回報即可,萬不必就此背上思想包袱,甚至爲報恩而銜恨。

總之,施恩報恩之事,涉及的人情世故格外微妙,如果把握不好,容易招來禍患。所以,你儘可平時多行善,卻不要求人回報,只當給自己積德。如果需要別人幫忙,最好別給別人和自己立下太高的報恩目標,如果恩情真的需要等價往還,倒不如明碼標價的交易更安全靠譜。

最後說一句,人生在世,互助是美德,但儘量不麻煩別人,更是君子修爲。如果一定要欠,最好不欠金錢以外的東西,更不要欠金錢也償還不起的東西。如此,方可保靜好歲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