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淨土掩風流

午後,與一同事遊園,見滿園春意融融,湖邊一排排柳樹吐露新芽,蔚然成屏,別有風致。

於小徑漫步,至於一樹花前,但見落英繽紛,殘紅滿地,不禁令人悵然,始初春,何至於此?

於是美好的心情蒙上一縷哀愁,爲這樹花嘆惋起來,尚未好好感受春日時光,就早早歸去,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如此這般,轉了一圈下來悶悶不樂。及至離園,心裏還想着那一地的花瓣,可終於沒有再回去看,失落地回來,默默點了支菸。

冷靜下來,反思自己是否太過多情,只一樹花而已,後來想想,卻也在情理之中。用孟子的話說,我是對這花動了惻隱之心了。

人不光對同類有惻隱之心,對異類也是由此心的,這就是打破了事物間的“形骸間隔”,也是我們生命情感的本源。

世界是由個體的相互闖入、組合、延續構成的。闖入意味着組合,而延續使得組合在某一段時間內共存,從而彼此間成了存在的一部分,同時又作爲另一方存在經歷的一部分而永存。如果沒有這種相互之間的溝通聯繫,人就無法證明自己的存在,也就無法感知世界的存在。

這段話是我幾年前讀某篇文章寫的旁記,用在這裏,解釋看花這件事看似頗爲恰當,但多少有點西方貝克萊的味道。

我想能不能用中國古代哲學來解釋這個問題呢,即人和世界萬物的關係。思來想去,不免又想到“南鎮看花”的例子。

面對好友關於“心外無物”的疑問,王守仁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妙處了,絕不是厚此薄彼,西方哲學有他們的長處,我們的哲學有自己的優點。當然王陽明僅代表儒家思想觀點,要用佛家思想來解釋這件事,大概又是另一種說法,所謂“緣起性空”。

只能說,各家有各家的特色,我們應該博採衆長,領略它們之間的差異,方能感受到別樣的味道。

哲學傷腦,在此打住。說到落花,難免想起那令人憐愛的林妹妹,以前讀《紅樓》不解,總覺得林黛玉乃是古今第一行爲藝術大師,今日見此情此景,纔算徹底明白“儂今葬花人笑癡,明日葬儂是誰人”所蘊藏的巨大悲哀。

讀書重要,但如果不去感受,不去體驗,只是讀死書罷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樣的詩句,坐在屋裏是寫不出來的。

春天來了,願所有的朋友都能出門走走,哪怕不能去遠方,周圍方寸之地也有意想不到的風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