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净土掩风流

午后,与一同事游园,见满园春意融融,湖边一排排柳树吐露新芽,蔚然成屏,别有风致。

于小径漫步,至于一树花前,但见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不禁令人怅然,始初春,何至于此?

于是美好的心情蒙上一缕哀愁,为这树花叹惋起来,尚未好好感受春日时光,就早早归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如此这般,转了一圈下来闷闷不乐。及至离园,心里还想着那一地的花瓣,可终于没有再回去看,失落地回来,默默点了支烟。

冷静下来,反思自己是否太过多情,只一树花而已,后来想想,却也在情理之中。用孟子的话说,我是对这花动了恻隐之心了。

人不光对同类有恻隐之心,对异类也是由此心的,这就是打破了事物间的“形骸间隔”,也是我们生命情感的本源。

世界是由个体的相互闯入、组合、延续构成的。闯入意味着组合,而延续使得组合在某一段时间内共存,从而彼此间成了存在的一部分,同时又作为另一方存在经历的一部分而永存。如果没有这种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人就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就无法感知世界的存在。

这段话是我几年前读某篇文章写的旁记,用在这里,解释看花这件事看似颇为恰当,但多少有点西方贝克莱的味道。

我想能不能用中国古代哲学来解释这个问题呢,即人和世界万物的关系。思来想去,不免又想到“南镇看花”的例子。

面对好友关于“心外无物”的疑问,王守仁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妙处了,绝不是厚此薄彼,西方哲学有他们的长处,我们的哲学有自己的优点。当然王阳明仅代表儒家思想观点,要用佛家思想来解释这件事,大概又是另一种说法,所谓“缘起性空”。

只能说,各家有各家的特色,我们应该博采众长,领略它们之间的差异,方能感受到别样的味道。

哲学伤脑,在此打住。说到落花,难免想起那令人怜爱的林妹妹,以前读《红楼》不解,总觉得林黛玉乃是古今第一行为艺术大师,今日见此情此景,才算彻底明白“侬今葬花人笑痴,明日葬侬是谁人”所蕴藏的巨大悲哀。

读书重要,但如果不去感受,不去体验,只是读死书罢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诗句,坐在屋里是写不出来的。

春天来了,愿所有的朋友都能出门走走,哪怕不能去远方,周围方寸之地也有意想不到的风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