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是这样形成的

如果说,0~3岁的婴儿和母亲的关系还处在共生的二元关系中,要依赖母亲的照顾和抚养才能活下去。那么,3岁以后就需要父亲做一个“拉”的动作,把他从母亲的身边带离,从与母亲的二元关系带到和父母的三元关系中。这种三元关系通常会持续到小学阶段。

当一个孩子进入了初中,也就是从13岁开始,他就从与爸爸妈妈的三元关系中,开始进入了一个多元关系,这时孩子的最大渴望就是脱离父母,脱离家庭。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出现人生的很多迷茫和困惑,主要心理特征就是叛逆。他会有意识地透过与父母的意见、观点对抗,来确认我是我自己,我不是妈妈的孩子,他要确认我是有主见的,我是有思想的。

假如这时只听爸妈的话,他就没有办法分辨我到底是谁。

如果父母在这一阶段压制了孩子,不允许他分离,不允许他出去和朋友春游,一起做一些冒险的探索,不允许他有任何叛逆的行为。

行为可能有对错,但孩子探索与世界关系动机是没有错的。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压制了他的想法和心理动机,那么,他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自我探索的机会,也失去了一次与自己很好相处的机会。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允许孩子在步入青春期时与父母逐渐分离,允许他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这样的一个孩子,就是与自己关系良好的,就是生命力比较旺盛的。

如果,一个孩子树立的三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一致的,特别得到了父母支持,允许他从家庭分离出来,走向社会学校更大的空间,他在探索社会的过程中,接受了来自于社会的各种不同的认知。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与别人的互动中,他的三观就慢慢树立起来了。

这样树立起来的三观就是鲜活灵动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不会碰壁。

因为,积极、阳光、乐观的认知,他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接纳和包容,哪怕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一些阴暗面,由于他的三观树立的与社会价值观是一致的,吻合的,他与这个世界不会有太大的冲突,它允许这个世界有黑暗,并且他能消解和包容这份黑暗。

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个阶段,父母是打压他的,不允许他有自己的观点。孩子有强烈的探索世界的欲望,被父母灭掉了,这个孩子就会有一股压抑的力量,憋屈的能量,没有开阔的眼界。

等他大学毕业,走向社会,他才发现,社会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在大学以前,他所有的三观都被父母承包了,没有观察到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还有阴暗阴影的地方,父母只是把阳光的给到他,结果这个孩子走向社会和职场,两眼一抹黑,等到真正开始工作了,才发现,社会原来不是他想象的那个样子,这时这个孩子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个强烈的落差,就会有很多看不惯的地方,觉得世界怎么是这个样子的,他想不通,凭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凭什么不是我想象的样子。脑子里的想法和现实不一致,他的内心就是分裂的,矛盾的,于是各种不如意就产生了。

青春期是一个人自我确立的关键时期,叛逆背后的本质是确立我是谁的过程,也是一个孩子处理与自己关系的过程。

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找出孩子叛逆背后的原因,我们才会做一位合格的父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