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中的錯覺

在婚姻和親密關係中,我們常常會產生一種錯誤感覺。

第一種、我愛你,所以我害怕失去你。

進入一段戀愛關係也好,還是進入一段婚姻也好,很大程度上,當你開始害怕失去他的時候,會把這種關係解釋爲:

那是因爲我愛你,如果我不在乎你,我不愛你的話,我怎麼會如此緊張?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感覺,因爲我愛你,所以就害怕失去,不敢進入婚姻和親密關係。

有的人在戀愛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就主動遠離了關係,始終沒有辦法走入婚姻。

因爲害怕失去,所以要先行一步離開,這種模式往往會給我們自己和對方帶來很大的痛苦,因爲對方也搞不明白,爲什麼你總是在兩個人的關係即將進入深度的時候,要透過吵架,或者是冷暴力,或者無端的玩失蹤,這樣的方式把關係推遠破壞掉呢?

爲什麼你總是無法進入到一段深度的關係呢?

你可能會把這理解成是因爲我愛你,所以我害怕失去你。

其實不是的。

這些逃離親密關係的人,往往在成長的過程有過曾經被拋棄的經驗。

真相併不是我愛你,我在乎你,所以我害怕失去你,害怕失去的背後,是因爲你曾經有過被拋棄的體驗。

當然,這個拋棄了不一定是現實中真實發生的,在你孩子的內心世界裏頭,你會體驗爲被重要客體拋棄。

比如和爺爺奶奶呆在一起生活,或者偶爾一次在幼兒園,所有的小朋友都接走了,只有你一個人待在那裏。

這些曾經的偶然事件,假如入住到你的內心世界,就有了一種害怕被拋棄的感覺。長大以後,一旦進入親密關係婚姻中,就害怕再一次經歷拋棄。

對方對你越好,你們的關係越親密,你越是害怕被拋棄。

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在這段關係中游刃有餘,越是當你感受到對方愛你,對你好的時候,就開始患得患失,開始做要破壞這段關係了。

因爲害怕失去。害怕失去的背後並不是因爲愛,而是曾經有過被拋棄的創傷體驗。

一個人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早年體驗到的被所愛的人拋棄的恐懼就會再度喚醒,當你無法承受這種被拋棄的恐懼時,潛意識就會先行一步,讓你遠離現在的伴侶,遠離這段關係。

從感受層面上說,你把這段關係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避免童年那種,所有的小朋友都接走了,只有你一個人待在原地,再一次重複童年被拋棄的那種經歷。

是你潛意識上選擇主動破壞關係,主動遠離關係,主動把關係推出去。

第二種、因爲我愛你,所以我在你面前才發脾氣。

這是社會上比較常見的一個現象,在老闆、同事、客戶面前,我們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給了工作,給了職業,給了外面的世界,而把自己最糟糕和脾氣、最差勁的一面帶回到家裏來。

可能我們會說,因爲我愛你,所以我在你面前才能表現那個真實的自己,其實這也是親密關係中的一個錯誤。

愛發脾氣的人,內心往往充滿了很多恐懼,爲了保證自己不被恐懼壓倒,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壓抑自己的恐懼。

有對物質層面物質匱乏,沒有錢而活不下去的生存恐懼,對沒有愛,最害怕沒有人包容,沒有人接納。愛和歸屬的需要,是一個人最深層次的兩種需要,其實都是指向生存。

在最親的人面前,在家人面前發脾氣,我們可能認爲是因爲我們愛他,所以把最糟糕、最壞的一面給了他的。

其實不是的,是因爲我們的確在這樣的一段關係中,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安全,感受到只有在這樣的關係中,我們最糟糕最差勁的一面表現出來,不會被指責。當我們發脾氣攻擊對方的時候,對方不會同樣拿起武器來攻擊我們。

潛意識很聰明地進行了雙方勢均力敵的權衡以後,把自己內心深處壓抑的,無處釋放的恐懼,以發脾氣的形式表現出來了。

這就好像是戰場上的戰士,當他看到戰友被打死打傷以後,他內心的恐懼就會驅動他勇敢地投入戰鬥,因爲他戰鬥的越勇敢,就越有可能保護自己,能夠生存下來。

很多時候,發脾氣就是爲了防禦自己內心的虛弱和無助。

所以當伴侶在你面前發脾氣的時候,你不要把他看作是強大,而應該是穿透到他脾氣的背後,看到他內心的虛弱。

當你能夠穿透他脾氣的背後,看到他內心虛弱的時候,這個人其實就是紙老虎。

他在你面前就沒有那麼強大了。

尤其是女性,在面對老公歇斯底里瘋狂的發脾氣的時候,不用那麼害怕。

一個人發脾氣的背後,是他內心的虛弱無助。

他在你面前發脾氣,是他已經確認了他以發脾氣的方式攻擊你,而你不會拿起武器來同樣攻擊他,所以他才選擇了待在一段相對安全的關係中,把自己內心深層投射出來的恐懼,以發脾氣的方式發泄給了你。

內心虛弱的人,在發脾氣的時候,害怕因爲自己發脾氣而失去那個重要的人。所以他們往往會在發脾氣的時候做一個選擇,選擇那個相對安全的人,讓他來發脾氣。

通常會選擇更加弱小的,比如妻子,比如孩子。

因爲他知道和妻子和孩子發了脾氣以後,成本非常低,並不會失去孩子,也不會失去妻子,不會失去這個家庭。

朝他的領導,同事發了脾氣,可能第二天就不用去上班。

所以發脾氣的人看似脾氣是沒有辦法控制的,其實是他在發脾氣的時候,已經做了一個權衡利弊的選擇,他確保他這一次的發脾氣不會付出多大的成本和代價,他是安全的。

當然如果你內心足夠強大,你可以安撫老公的這份脆弱,無助和恐懼,面對他發脾氣,也可以很好的化解他的情緒。

第三種、在伴侶身上,總會有一種感覺,你必須和我站在一起。

在親密關係中,對方伴侶永遠不欠我們的,我們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那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我們自己過得幸福或者不幸福,那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對方永遠不欠我們的。

一個人一旦進入親密關係,就會在伴侶身上投注很高的期待,這個期待往往是來自於童年在父母那裏沒有得到的滿足和期待。

童年在父母這裏沒有得到滿足的這份期待,投入到伴侶和對方的身上,如果對方沒有滿足我們這個期待的時候,就會感覺到一種憤怒,就會產生一種你欠我的這種感覺,我嫁給你,你就應該對我好,我現在之所以過得不好,是因爲我選擇錯人,都是因爲我嫁給了你。

把對生活美好的期待,對於童年不被滿足,一股腦的全投射到對方身上。

在親密關係中,認爲你欠我的這種思維,會製造出對方強烈的內疚感來。向對方實施一種強烈的控制,時間久了就變成了一種情感的操縱。

當一個女人總是抱怨我現在過得如此糟糕,如此不好,都是我嫁錯了人,都是我瞎了眼了,長時間這樣,男人也會被你洗腦,他就會滋生出一種內在的愧疚感,覺得我老婆跟着我辛辛苦苦的,的確也沒有過好日子。

他內心真的會覺得他是欠你的,於是就達成了一種情感上的操縱。

一個人從很小的時候,總是察言觀色,滿足父母的需要,如果他不能讓父母開心,好像隨時就有被父母拋棄,趕出家門的風險。在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中,把對父母的這種相處模式帶到了他的親密關係中。總是想要去滿足對方的期待和需求。一旦沒有辦法滿足的時候,就會有強烈的內疚感。時間久了以後,就會對伴侶產生強烈的憤怒。

最終這種強烈的憤怒就會破壞婚姻,破壞親密關係。

在婚姻和親密關係中,我們總覺得對方欠我們的,這種感覺其實是來自於童年我們未被父母滿足的期待。

當我們看到這個真相的時候,就會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人欠我們什麼東西。

生病了,我渴望被關愛,這是我的需求,我可以表達這種需求,我表達了,要允許對方不願意滿足我。

或者我表達了,他也願意滿足我,也做了,但是他還是沒有辦法滿足我的全部期待。

你老公點一份外賣,端到你的面前,你希望他親手給你做一碗麪,他依然沒有辦法滿足你內心。

當我們對這個世界,對他人,對外界有期待的時候,就一定會有期望落空,因爲沒有一個人,能夠嚴絲合縫的,能夠恰恰好的滿足我們內心的那份期待。

當我們看清這個真相的時候,就能夠讓我們放下對這個世界,對他人的期待。

我們要接受別人以他能夠給出的方式來照顧你,而不是我們非要求別人以我們能夠接受的方式來照顧我們。

第四種、親密關係中最容易產生的一種錯覺就是恨。

對自己幾長達幾十年的婚姻瑣碎生活,特別容易滋生出一種與愛相伴隨的情緒來,這種就是恨。

這種恨的情緒背後,很大程度上我們認爲是因爲我愛你,所以我才恨你,如果我壓根對你沒有愛,我也不可能對你產生恨。

這也是一種錯誤。

恨的背後不是愛,愛是和不愛聯繫在一起的。

不會因爲愛一個人就產生對一個人的恨。

這種恨的情緒來自於哪裏了?

這種恨的情緒來自於我們未被滿足的愛的期待。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渴望被愛的。

並不是因爲我愛你,所以我恨你,而是因爲我有一個被愛的需求,而你沒有滿足我這個被愛的需求,所以我恨你。

不是我愛上了一個男人,經過相處產生了恨這個男人的想法,而是因爲我們從小在父母這裏被愛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進入到婚姻親密關係中,把這種小的時候未被滿足的被愛需求的期待投射到了一個人身上,他也沒有滿足我們這種悲哀的期待,我們的期待又一次落空了。

小時候,父母沒有滿足我們生命早期的這種被照顧,被愛的體驗,就產生了恨的情緒了。

由於在中國的文化之中,教育我們無不是的父母,父母是不能用來恨的,於是我們把這種恨深深地壓抑了下去,隱藏了起來。一旦進入到親密關係,內心被愛的需求又一次被激活了。被激活以後,當再一次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我們連童年父母沒有滿足我們被愛的那個期待,被激活了,於是這種恨的情緒全部一股腦兒的釋放給對方了。

現實中,不管我們和老公的關係多麼親密,都不可能完全擁有他,因爲他還屬於他的媽媽,他的兄弟姐妹。

很多人因爲嫉妒老公和婆婆的關係,對婆婆產生強烈的恨,對老公也產生強烈的恨意,覺得爲什麼他媽說啥他都覺得是對的,因爲30歲前都是他媽培養和教育出來的,他那一套價值觀完全傳承的是他媽媽的價值觀。

很多女人婆媳關係中,產生強烈的嫉恨之心,他媽說什麼都是對的。

聰明的你永遠不要和你的婆婆比較,因爲你老公都是你婆婆培養出來的,你怎麼可能贏得過你的婆婆呢?

當我們意識到,伴侶並不是我們唯一的時候,就激活了我是弱小的,我是卑微的,我是不被重視的,我是不被愛的,這些感覺自己很難面對的時候,就用嫉妒,憤恨這樣的方式投射到對方身上。

親密關係中的錯覺:第一種是因爲害怕失去。害怕失去的背後並不是因爲愛,而是被拋棄的體驗。第二種,發脾氣的背後並不是因爲我愛你,所以我在你面前發脾氣,而是因一個人內在他的虛弱和脆弱,並且在潛意識層面做了一個利弊的權衡和選擇。第三個在我們最親近的人身上,總覺得對方是欠我們的,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欠我們,我們的需求是需要自己來滿足的。第四種是恨的情緒。總認爲恨是由愛而生的。是因爲被愛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獨佔對方、唯一的、排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產生了恨的情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