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用心做女兒(四)

隔行如隔山

文/寇恩

父親讓我去取的是一個塑料柄的刷子,在我眼中所有的刷子都是一樣的。第三次把刷子遞給他的時候,他嘆息着說,“讀那麼多年的書,拿個刷子也不會!”大有恨鐵不成鋼的遺憾。

我羞赧地笑笑,義正言辭地回敬他老,“這叫隔行如隔山!”

水桶裏有許多刷子,木柄的和塑料柄的要分,羊毛的多寡也要講究,就是塗油漆,卻也有那麼多的講究,真是不可思議!讀那麼多年的書,取一個刷子跑了三次,這能說明什麼呢?

如果讓父親從我電腦裏找個文件,他老要找幾回能找着?這麼想着,悄悄嘚瑟了一下,釋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專長,父親和母親從來沒有碰過電腦。也沒啥,不影響他們的生活。

他們可以就地取材,搭出漂亮的籬笆,等待豆尖上爬開花,那是年年輪迴的藝術品,就像姑姑做的青團;他們挖紅薯的時候,幾乎不會把紅薯弄破,而我們正好相反;父親可以很熟練地把漁網灑在河面上,但是我先生有一次帶着女兒去灑漁網時,想當然耳地模仿卻終究以失敗告終;母親包糉子時,翻轉細細的稻杆,轉眼之間就能包紮完好,不用打結,還能清晰地做好肉糉或棗子糉的記號……這些是我們這一代人很難企及的。

每次回到雙親身邊,我脫離開自己日常的角色,看他們的生活,也會迴轉來做這樣的思量:雙親能想象自己的女兒在講臺上揮斥方遒或者嘮嘮叨叨的樣子麼?他們估計也不會適應在博物館遇到做講解員的女兒嘰嘰哇哇不知道在說些什麼的模樣。

陳果老師在一次講座中提及,不要一開口就抱怨父母不瞭解自己,最好先想想我們瞭解父母麼?我們有把他們帶入到我們自己生活的場域中,給他們理解我們的機會了嗎?

後代瞭解父輩的渴望常常是微漠的,而每一位父親或母親想了解自己孩子的意願往往是強烈的,他們只是力不從心罷了。

所以,如果可以,儘量避免用嫌棄去褻瀆他們孜孜以求願意瞭解後代的心吧。

“隔行如隔山”,也許。無論如何,面對父輩,我們並無優越感可言。

每一座山都自有風景,留一隻眼睛去欣賞父輩的陰晴衆壑,留一顆心去努力讓山山相連,成就蔚然家門之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