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的代價》閱讀札記(下)

第二部分 經驗

第七章 不爲明天擔心

我們總是執迷於掌控感,但我們不得不學着接受失去掌控的事實。如果你認爲你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可以操縱它沿着你選擇的方向發展,那麼老齡就是一種生活和你的對抗,因爲它不是你選擇的目的地。但是,如果你轉而把生活視爲對發生在你身上的一連串事件的即興反應——也就是對客觀世界的迴應。那麼,老齡就更像是長篇小說中的另一個章節。與之前的事件不同,人生總歸是由不同的事件組成,而且總有些事件似乎是令人不堪承受的。(P135)


第八章 爲老年做好準備

享樂的時候,不要以自己的健康或經濟保障爲代價。(P150)

康奈爾大學的卡爾•皮萊默闡述了“儘管……還是快樂”與“只有……纔會快樂”的區別。前者是變老的好處,或者是年輕的煩惱,“儘管……還是快樂”的含義是選擇快樂,它承認問題,但不會讓這些問題阻礙滿足感。“只有……纔會快樂”是把快樂與外部條件掛鉤,只有當我有更有錢,疼痛少一點,配偶或房子好一點,我纔會特別快樂。“只有……纔會快樂”使人一擲千金地買彩票或者衝動購物,但並不能真正給人帶來任何快樂。相比之下,黃萍不指望她的困難會消失,所以沒有把她的快樂與困難消失掛鉤。她說,她年輕的時候覺得移民美國就能解決問題,但後來發現只不過是用新問題取代了老問題。她的經驗是,要通過接受而不是消除痛苦和損失來獲得快樂。(P159)

在80歲或90歲後,成就還有多重要?在我與老人們共處的一年裏,他們都沒有談到自己的職業成就——考慮到我們把生命中的大量時間用於工作或沉溺於工作,這真是令人驚訝。(P160)

黃萍知道如何放棄曾經對她很重要,而如今已不再重要的東西,知道在她能得到的所有東西中選擇快樂。(P166)

滿足我的虛假需求是項浩大的工程,一旦我開始放手,就得到了解放,可以專注於更有回報或者更加持久的東西。這也意味着我可以不再爲所有自己覺得該做卻沒有做的事情而感到內疚。(P166)

根據她面對的世界調整自己的期望,而不是與之抗衡。這是她選擇快樂的方式。(P170)

 

第九章 什麼時候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放棄治療

約翰的幸福生活有一部分要歸結於他能把記憶塑造成美滿的生活經歷。(P190)

無論周圍的環境多麼可怕,接受死亡就是接受生活,接受生活就是快樂地生活。這是約翰的人生經驗。(P190)


第十章 養老院中的家庭關係

養老院優先考慮的重點是保證最脆弱的住戶存活並健康,同時壓低成本,安全和效能始終被放在第一位。(P192)

我們總是以爲,只要消除快樂的障礙,我們就能真正快樂,但是總有更多的障礙和理由使我們現在不快樂。……我們就是在充滿障礙的環境中發現快樂的。(P207)

 

第十一章 父母始終都是父母

人生短暫,要找到真正重要的人,以及能讓你好好活下去的關係。(P226)


第十二章 不會重來的恩賜

面對死亡,這些老人的回答是:活得太久讓他們害怕,而死亡可以解決活得太久的問題。她們晚年的智慧之一是承認死亡和變老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年輕人認爲自己不會死,或者    變老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兒。(P230)

研究表明,有目標無法防止你形成阿爾茲海默症的標誌性斑塊和纏結,但能夠防止或推遲其影響。研究者解釋說,有目標就形成了“儲備”,使得某些大腦能形成其他路徑來傳遞信號和營養,並且繼續正常運轉。目標越清晰,保護性越強。(P239)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需求。(P240)

在沒有晚期癌症提醒我們,生活是天賜厚禮的情況下,我們怎樣才能終身保持這種清醒的境界?我們怎樣才能訓練自己的頭腦去享受這種榮幸和冒險?這是我在與老人們相處的一年裏反覆思考的問題。我們是否真要等到腫瘤醫生髮話,纔會盡我們所能去過充實的生活?本應最容易做到——像即將死去那樣,生活卻是我們最極力迴避的。(P245)

喬納斯在一封郵件中寫道:我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了“蝴蝶效應”理論,這是一種道德原則、道德責任,要牢記,無論我這一秒做什麼,都會影響到下一秒。因此,我極力不去做任何消極的事情,這樣我就能最有效地保證,世界在下一秒會變得更好,或者至少不會變差。但是,當然啦,我的一個積極行動可能會被別人的100個消極行動破壞,所以它可能毫無意義,但是我還是必須遵循那條原則,你可以稱之爲樂觀主義。(P245)

有些人或事顯得微不足道,只不過是因爲我們活的不夠久,所以看不到它們的價值,或者沒有經歷過足夠多的失去,所以不知道大多數失去是可以放下的。(P248)

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講述了一座乏味小城裏的一天,《戰爭與和平》跨越了一個時代,描寫澎湃激情和壯觀場面,但沒有人能說這一部比另一部更豐富,他們只不過是通過不同方式看待世界。無論這鏡片是顯微鏡還是望遠鏡,奇蹟始終在持有者的眼中。(P249)

老人們給我的禮物很簡單:提醒我時間既是有限的,又是令人驚喜的。每天都像《尤利西斯》一樣,既重要又平常。每個轉彎既有可能帶來充滿驚喜的滿足感,也有可能把你送進急診室。挑戰就是弄清如何活在通往彎道的路上。(P249)

我們過得開心也罷,不開心也罷,時間並不在乎,但如果你錯過了,它再也不會回來。(P250)

與老人們相處的時光,我可能更接近於我一直以來本該成爲的那種人。我之前的任何痛苦或恐懼現在都還在,但它們現在只是我的電影配樂中的輔助樂器,而不是音樂本身。(P250)

喬納斯在他的回憶錄《我無處可去》中講到他和其他1341個流離失所的人站在“豪茲將軍”號的甲板上,來到紐約時的情景。他說:“我們來到這裏是在延續早期定居者的古老傳統:不是爲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是因爲作爲流亡者和被放逐者,這是我們逃離必死命運的唯一去處。”“我們來到西方不是爲了過更好的生活,我們來這裏也不是爲了尋求冒險。我們選擇西方,選擇美國,完全是出於生存的本能,一種殘酷的肉體生存的本能。”(P251)

這在我看來,是一種看待年老或任何年齡的方式:視之爲未知和無可選擇的風景,充滿不確定性,好於其他選擇。我們都在這艘寒冷的運輸船上,有時顫抖和暈船,離開了曾經給我們安慰的家庭,因爲損失而使命運發生了改變,對即將到來的一切感到焦慮。明亮的燈光在我們的前方閃爍,我們可能會成長,也可能會衰弱。我們如同難民一樣有理由感到害怕:前方潛伏的困難,像陸地本身一樣龐大。但是,我們將攜帶所有當初讓我們得以登船的資源而來,傷痕累累,但充滿韌勁。(P252)


後記 我們都不會永遠活着

羅伯特說,“我從來沒有想過如果下雨怎麼辦”。他沒有因爲擔心尚未發生的事情而裹足不前。(P266)

即便在狂風暴雨中,你也能有圓滿而充實的生活,這些老人都是活生生的證據。(P266)

如果我們活得更久,也許我們有義務活得更好:更睿智,更有感恩之心和寬恕之心,少一點報復心和貪心。所有這些,都會使每個人的生活更美好,對努力踐行的人來說,尤其如此。(P266)

多年來,我以爲生活的意義蘊藏在奮鬥中,誤以爲放鬆是一種逃避,現在我不那麼確定了,我經常希望重回那些年。但是,正如喬納斯所說的那樣,如果你想成爲電影人,那就去找架攝影機。這話的背後藏着自信和天賦,而這屬於我們所有人!(P268)

2022年3月10日閱完+筆記輯錄

於新安小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