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用七秒鐘討好一下女性

發一篇公衆號裏的舊文,在女神節討好一下女性朋友們

三八節到了
我把親手畫的“觀魚圖”獻給這裏所有的女性朋友
熱情謳歌你們的善良和美麗

爲什麼選這幅畫呢
思想源流是這樣的:

提起女性話題
發現腦子裏蒼白的像刷了一層鹽鹼
滿都是讚揚女權主義的諂媚之心
接着就掉進了“娜拉出走”的俗套
然後是她在遠東新文化運動裏的躥紅
接着便要“剝羊”……

串聯起這個無厘頭脈絡的
是下面這些事:

初中班上成立了“小書箱”
要求每人帶一本好書交叉閱讀
於是
每人家裏最沒勁的書都出現在這裏

印象深的是個劇本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後來散攤子分書,我順勢據爲己有
總比《烏里揚諾夫一家》看着像在人間

女主角娜拉
我念了好幾年“呢啊娜”
後來忘了是在哪兒
聽到“娜”字該念“呢烏喔挪”才汗顏大悟
見四下無人也忙偷偷改了口

當時覺得《玩偶之家》非常好看
劇情抓人,結構緊湊,結尾意猶未盡
家裏正好有人民文學82版的魯迅全集
裏面有一篇《娜拉走後怎樣》
正對了我的好奇心

這麼可人疼的小媳婦兒
半夜跑出去後怎麼樣了?
給我急的
趕緊看看魯迅是怎麼續寫後四十回的

看完後我的感受是:

我們國家有兩個嘴最損的男人
一個是魯迅
另一個,是鏡子裏的魯迅

這是先生在北京女高師文藝會上的演講稿
我印象深刻的
除了中間“夢醒了無路可走”那段
就是下面這段:

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着嘴看剝羊,彷彿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

可能是太過傳神
自己也半張着嘴模仿起來
回過神來不由得會心一笑

這是揭示看客思維的經典段落
很多人曾給出解讀

比如,“深入靈魂的批判國民性”

比如,“痛斥國人缺乏同理心”

比如,“深刻鞭撻冷漠的病態靈魂”

我倒覺得
對一些“大人物”魯迅下手是比較黑
但對底層百姓,他幾乎從不真下“毒手”
包括孔乙己、阿Q在內

他很清楚
造成這種現象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從“老莊”之間的對比就能看出些端倪

老子“假無爲真有爲”
到了莊子時代
法家主導的秦制佔了上風
已經沒有不同聲音的生存空間了

莊子的“真無爲”更多是一種無奈
想活得不那麼累,不那麼痛苦
只有看向內心與自己和解這一條路了

這就出現了著名的
儒家指鹿爲鹿,法家指鹿爲馬
道家既不想被焚也不想被坑
用起了辯證法

“馬就是鹿,鹿就是馬
這麼認真幹神馬,活着真的不好馬”

看向內心
是普通人在秦制下自救的一味苦藥

前幾年
有位能頂大半邊天的女老師又試圖這麼幹
結果錯選了儒家說事兒
最後演砸了

道家的犬儒化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雖然在魯迅的年代不是主流話題
但犬儒主義爲什麼總和秦制伴生的原因
我覺得他後來也是洞若觀火了

所以他無奈,他痛苦,他調侃,他悲憫
他並不捨得向那些無助而不爭的人下重手
在所謂“批判”、“鞭撻”、“嘲諷”這些大詞兒後面
扒開刀子嘴
我看到了一顆豆腐心

我這幅畫裏畫了兩個孩子
多少也有這層用意

現在我們也常提起“金魚的七秒記憶”
這就是典型的看客思維

簡單說
就是一種主動或被動的疏離心態
看客並不冷漠,看客真動感情
看客並不懶惰,看客也全情投入

但是
看客的全神貫注,並不是真正的在關心這件事
看客的義憤填膺,也並不是那麼的愛憎分明
看客關注一切
隨後,看客遺忘一切

看客的本質其實就是置身事外
身邊發生的事和自己並無真正的關係

昨天還讓看客或憤怒的罵街或悲傷的落淚的人間活劇
今早就已是昨日黃花
新劇上演,誰還記起舊的

正如魯迅說的
羣衆,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生活是每個人自己的
我們要看到看客的“置身事外”
更要明白他們爲什麼“置身事外”

畫完畫
我翻看了一下公衆號的關注比例
發現有六成是女性朋友

我的朋友們啊
這大過節的
我這幅畫討好到你們了嗎?(笑)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