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遊記

樂山大佛遊記

□  湖  山

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終於到達了四川峨眉。接站的汽車彎彎轉轉,把我們送到了報國寺,入住在虎溪的一家民宿。在這裏喫過午飯,還沒來得及上峨眉山,汽車又送我們去樂山看大佛。據說店主這樣的安排,有一定的講究,古時凡來四川的朝拜者,都要先來樂山,後去峨眉,意爲先拜大佛,後拜弟子。

樂山是地區所在地,距峨眉50公里,古時叫嘉州,這裏是郭沫若先生的故鄉,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南宋愛國詩人陸游,都曾擔任過嘉州的地方官。著名的樂山大佛,自古就有蜀中第一名勝之稱,宋人邵博的《清音亭記》說:“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雲寺,寺之南山又其勝也。”

到了樂山,我們步行到岷江邊,乘船逆江而上,從水路來觀看大佛的全貌。大佛位於岷江、青衣江與大渡河的交匯處,因背靠凌雲山開鑿,又被稱爲凌雲大佛。遠看“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巍峨壯觀,氣勢恢宏,佛頭是山頂,佛腳出水面,大佛臨江端坐,雙手撫膝,面色溫和,神態莊嚴,注視着滾滾滔滔的江面。

三江交匯的樂山,自古就是水上交通樞紐,既是出入蜀地的便捷通道,也是一段風險莫測的水上險途。每當夏汛來臨,江水湍急,直衝山壁,經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當時的人們認爲,這是妖魔興風作浪所致。在此修行的唐代高僧海通,以慈悲爲懷,他立下宏願大志,要在凌雲山的開鑿一尊彌勒大佛,藉助佛的無邊法力,“易暴浪爲安流”,減殺水勢,永鎮風濤,普渡衆生。





遊船緩緩靠岸,到達大佛的底部。擡頭往上看,71米高的大佛,整個嵌入在山體之中,與山連成一體,給人以仰之彌高的震撼,顯示了盛唐文化的大氣風格。大佛雙肩壯實,胸脯飽滿,眉毛高長,體現了唐代崇尚以胖爲美的時尚。大佛的頭部,相當於五層樓高,7米長的大耳朵內,可容二人並立。8.5米寬的腳背,可以圍坐100多人。 

大佛左右的崖壁上,還有兩尊護法天王,16米高石刻的護法,如果放在普通的地方,形象一定十分偉岸,但是站立在大佛身旁,就顯得特別的小巧了。與護法天王共存的,還有許多石龕造像,由於年代久遠,已經嚴重風化,面目全非。這些成百上千的小佛像,與大佛一起,彙集成了一個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羣。

大佛的右側,開鑿了一條棧道,棧道窄小奇陡,曲折九轉。登上棧道的頂端,可以觀賞大佛的頭部。頭上一千多個螺髻,分成18層排列,遠看渾然一體,實則是用石塊逐個鑲嵌。這些水桶大小的螺髻,順着頭部開鑿的凹槽,一個個插入,一層層鋪開,沒有榫鉚固定,沒有砂漿粘接,工藝水平之高超,令人歎爲觀止。

大佛的身上,隱藏了衆多的排水系統。頭部18層螺髻中,佈置了三條橫向的排水溝,自上而下,從耳背到頸部,從胸部和背部,再到大佛的衣服褶皺裏,都遍佈排水通風系統。這些系統設計巧妙,隱而不見,能夠減少佛體的侵蝕風化。古人的科學智慧,使大佛得以屹立千年,依然保持了當初的原貌。






在沒有任何機械設備的古代,要把一整座山崖,開鑿成一尊摩天大佛,可謂史無前例的壯舉。要完成如此浩大的鑿佛工程,這需要怎樣的虔誠和堅持,需要付出多少艱辛才能做到。

當年許下宏願大志的海通,遍行大江南北,江淮兩湖,爲開鑿大佛募化資金。不僅是化緣,從物色工匠,打造工具,到勘察設計,他都親歷親爲。經過三年的準備,造佛工程正式開工,這一年是公元713年,也是唐玄宗開元元年。聽說海通要修造大佛,樂山的百姓紛紛前來相助,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一時間,“萬夫競力,千錘齊奮,伏螭潛駭”,開鑿下來的石頭,如雪片般掉入岷江,激起一陣陣浪花。

佛像動工不久,嘉州有一個官吏,聽說海通募化了許多錢財,便帶兵來到凌雲寺,向老和尚勒索一萬銀兩,並且恐嚇:如果不交錢,就要剜去他的雙眼。老和尚面對威脅,毫不畏懼,他嚴詞拒絕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官吏不相信他爲了造佛,寧可被剜去雙眼。豈料海通從容的“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官吏大驚失色,倉皇逃下山去。海通的浩然正氣,感天動地,激勵工匠們一定要把大佛建成。

雙目失明的海通,不向困難低頭,毫無懈怠鬆弛。開元十八年,積勞成疾的海通,沒有看到大佛的完工,就因病圓寂西去了。此時,大佛的頭部和肩部修成,阻塞三江急流的山崖打通,最費時費工的工程已經完工,體現了“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然有我”的崇高境界。海通和尚死後不久,由於經費缺乏,工程被迫中斷。

十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奉金20萬,海通的弟子繼承大師的遺願,領着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賜以麻鹽稅款資助,使得工程進展迅速。當大佛修到膝蓋時,續建者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工程又一次停工,這一停就是四十年。

直到公元785年,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捐出40萬奉金,才使大佛得以續建。公元803年大佛峻工,看到“百丈金身開赤壁”的大佛,看到十三層高的大佛閣落成,韋皋的心中充滿了成就感,他興奮不已,親筆撰寫了《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並命人刻成巨大的石碑。

經歷了三代人的努力,經歷了90年的打造,海通禪師的宏原終於變成了現實。人們不能忘記,如果沒有海通禪師、沒有章仇兼瓊和韋皋的引領資助,沒有一代代工匠們的精心設計,千刀萬鑿,頑強堅持,前赴後繼,就沒有樂山大佛。爲了大佛的降生,多少人摔下峭壁,跌入江中,付出了生命;爲了大佛的降生,多少人慷慨解囊,傾其所有,散盡了家財。他們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如果沒有他們,這裏依然是半邊石山,普普通通,默默無聞,誰也不會多看一眼。

同樣偉大的,還有那些保護大佛的人。在漫長的歲月中,大佛遭受了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侵蝕,也有人爲的衝撞。如果沒有歷朝歷代的維護修繕,大佛早已千瘡百孔,慘不忍睹。他們與大佛的建造者一樣偉大,值得我們深深的緬懷和敬重。




四 

    從棧道走上凌雲山,就到了凌雲寺,因爲是大佛的所在,又被稱爲大佛寺。“先有凌雲寺,後有凌雲佛”,凌雲寺創建於唐初武德年間,早於大佛的建造,距今已經有1400年。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寺廟之一,也是海通禪師的修行地。

凌雲寺三字的匾額,由蜀中五老七賢中的趙熙題寫。匾上的一個“凌”字,寫成了三點水,於是有人將它判爲錯別字。趙熙是光緒年間的進士,翰林院國史館編修,有“晚清第一詞人”之稱,是真正的一流大文人,是不可能將“凌”字寫錯的。他之所以要在“凌”字上添一點,是特指凌雲寺在三江匯流處。可謂正字寫錯,必有深意。

凌雲寺的第一重大殿,就是天王殿,大殿正中供奉着彌勒佛,兩邊分別是四大天王的塑像。這尊彌勒佛,鼓腹歡顏,俗稱“大肚羅漢”,殿前的一對楹聯寫着:“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不容。”告訴衆人應用平常心對待人生。這尊彌勒佛,與樂山大佛的形象迥然不同。大佛是唐代彌勒的造型,因爲是用來鎮水的,所以採用莊嚴的坐姿,這是佛佗打敗魔王后的姿勢。而大肚彌勒佛,是五代以後纔有的,它是布袋和尚的形象。由於這個形象流傳廣泛,以至很久以來,樂山大佛的身份一直存疑。有人說是釋迦牟尼,有人說是如來佛祖,直到韋皋的《大像記》被發現,才解開了這樁千年之跡,原來大佛的真實身份,是“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

唐朝是個佛教興盛的朝代,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德宗李適頒佈《修葺寺觀詔》,要求各州府培修振興寺廟,一時崇佛之風席捲全國。藉助這種氛圍,凌雲寺進行了大規模維修,韋皋得以續建完樂山大佛。唐德宗的興佛令,使寺廟享有了許多特權,造成了“天下十分財,而佛有七八”。到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下令滅佛,嘉州、眉州等地奉詔滅佛毀寺,凌雲山上的八座寺廟俱毀,只有凌雲寺得以倖存。如果毀了凌雲寺,凌雲大佛也將被滅,而大佛是用來鎮水的,矯枉不能過正。凌雲寺創建了大佛,大佛庇佑了凌雲寺,在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中,二才能夠得以倖存,都是拜大佛所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