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問禪

洞山問禪

□  湖 山

五月下旬,念念已久的洞山之行,終於如願以償。

位於宜豐縣北部的洞山,是江西著名的佛教聖地,這裏不僅有秀美的山水,還有底蘊深厚的禪宗文化。曹洞宗祖庭普利寺,法脈傳衍千年,嗣派散葉南北,宗徒遍及東亞各國,至今仍是中外弟子心中的聖地。去宜豐一定要去洞山,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禮,去洗滌滾滾紅塵中沾染污垢的心靈。

那天上午,我們從宜豐縣城出發,汽車行駛約五十分鐘,便投入了洞山的懷抱。春夏之交的洞山,丘陵高低起伏,山勢俊美蒼翠,到處洋溢着濃濃的綠色。順着古道拾級而上,山林鬱鬱蔥蔥,植被生長茂盛,參天古木滿山滿坡。夾道而立的楓香木荷,高大的樹冠直插雲霄,樹蔭遮天蔽日。儘管山外烈日當空,我們走在濃蔭下,卻時時能感到陣陣的清涼。山林中,有鳥兒從頭頂飛過,清脆悅耳的啼鳴,折射出寂靜幽古的禪意。走完一程山路,站在高處放眼望去,山坡山谷,遠近高低,連綿的林海波濤起伏。一碧萬頃的青山,生成了飽和的萬木精氣,令人心曠神怡。優美的自然生態,給我們走出城市喧囂的人,送上了一份清新、秀逸、恬靜的享受。                                                                       



山清水必秀,一條名爲葛溪的小溪,從遙遠的唐朝流淌而來,溪水清清淺淺,彎彎轉轉,流向山下的田園村莊。建於北宋的逢渠橋,是國家重點文物,建築技術高超,石雕工藝精美,具有鮮明的佛教文化色彩。這條不起眼的小溪,是禪宗曹洞宗的發祥地,公元859年,高僧良价雲遊到此,就在他涉水過溪時,看見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恍然頓悟得道,一首名留禪史的《睹影悟道偈》,瞬間脫口而出:

切忌從他覓,迢迢於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頓悟得道的良价,有感於宜豐山水的靈性,他決定駐錫洞山,自立門戶,宣講他的禪學新法,創立了禪宗史上承前啓後的曹洞宗。

過了逢渠橋,前面傳來淙淙的水聲,循着水聲緩緩走去,只見一股清亮的山泉漫過池沿,順着山勢奔流而下,瀉入崖下的溝渠,濺起萬朵珠玉般的白花。這就是銀練飛瀑,據說在晴天的正午,陽光直射瀑面時,會映出一道美麗的七色彩虹,人們將其稱之爲“佛光”,可惜我們來的不是時候。

山道左側,一片小樹林邊,屹立着一塊巨大的黑石。黑石長長圓圓,一頭隆起,一頭凹進,形似一隻放大百倍的木魚,用磚塊輕輕叩擊,會發出“剝剝”的木魚聲,於是又被稱爲“木魚石”。木魚石的神奇,被演繹成了神仙與高僧相鬥的故事,我們並不相信這種戲說,圍着木魚石左看右看,似乎想發現其中的玄機,於是你叩一陣,他叩一陣,低沉渾厚的聲音,在山中輕輕迴響。沒有人知道,它究竟是天外之物,還是鐵柺李遺落在洞山的法器。

比起木魚石的故事,考功泉的傳說就顯得更有佛心。清澈如鏡的考功泉,相傳不僅能醫百病,而且還能辨善惡。據說古人朝佛之前,先要到泉邊照影,如果照影清晰,便認爲是良善之人,倘若照影模糊,便會被視作奸惡之徒。後來唐宣宗李忱聽聞此事,下旨令當地的文武官員,每年四月八佛主誕辰日,必須到洞山進香朝佛,朝佛之前必須到考功泉照影驗證,以此來整肅官風政紀。好奇心的驅使,讓我們紛紛探出身子,去俯瞰泉中的照影,後面的遊客接踵而上,大家面面相覷,哈哈大笑,因爲每個人的照影,都是一樣的清清楚楚,看來世上還是好人居多。笑過一陣之後,大家彷彿有所領悟,原來佛家是要借這一泉清水,告誡俗世的芸芸衆生,無論是爲民爲官,都應該“洗濯污垢,清白做人”,其中也蘊含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的嚮往。

走過夜合石,路邊有一塊摩崖詩刻,上面用隸書工整鐫刻的,是蘇轍的《遊洞山詩》。

古寺依山佔幾峯,精廬彷彿類天宮。

三年欲到官爲礙,百里相望意自通。

出世佛僧何處著,入羣鳥獸不妨同。

眼前薄領何時覓,一笑相看丈室中。

吟詠着這首古詩,心中不免唏噓感慨。蘇轍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來到洞山的時候,因受其兄蘇軾“烏臺詩案”的牽連,被貶謫到南昌附近的筠州,也就是現在的高安市。從廟堂之高的宰相,貶爲一個監鹽酒稅的小官,面對人生的巨大落差,蘇轍找到的心靈慰藉就是參禪問道。當他走進洞山時,感覺自己如同入羣的鳥獸,不再那麼的孤單寂寞。他以“出世佛僧”自居,來到洞山禮佛問禪,與方丈相談甚歡。這次的洞山之行,令蘇轍難以忘懷,他不僅寫下了兩首詩作,還寫下了一篇《洞山文長老語錄》。想必與文長老的交流,一定讓他受益匪淺。

緣路而上,來到夜合山塔林。塔林綠竹掩映,古樹環繞,環境十分清幽。塊石鋪地的墓臺上,十座墓塔靜靜佇立,中間最高最大的,爲寺院普通僧人的合葬墓,兩邊依次排列的,是清初洞山九位住持的墓葬。塔墓高低錯落,造型各異,精巧玲瓏,綠苔斑駁的塔身,透出年代的印記和歲月的滄桑。我們站在塔墓前,雙手合十,向逝者表示敬意,曹洞宗嗣傳千年,法脈不斷,這些前輩可謂功德無量。





走過七仙橋,前面就是普利寺。寺院前的一片農田上,有僧人正在扶犁翻地,看到老牛那慢慢悠悠的步伐,彷彿眼前是一幅古老的農耕圖。曹洞宗素有“農禪並舉”的傳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規,早已成爲僧侶們修行的“覺悟”法門。從祖師良价開始,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相傳至今沒有改變。這也使我們認識到,艱辛的勞作並非只爲食謀,其中也包括了對信仰和意志的修煉。此時,山下的春種早已結束,而山上的耕作卻姍姍來遲,真有一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感覺,原來一山上下的農時,竟是如此的差別分明。

來到普利寺的山門,“洞山禪林”四個大字赫然入目。山門旁一棵千年羅漢松,枝椏橫逸,蟠虯疙結,猶如一位閱盡滄桑的老僧,在此接引四方的學人。據說此樹爲良价禪師所植,漫漫歲月中,這棵蒼勁的老樹,見證了世事的變遷,也見證了曹洞宗的興衰。

普利寺建在山間盆地上,當地人管這種地形叫“洞”,這就是洞山地名的來歷。這裏背靠連綿青山,面對阡陌農田,近旁有山泉活水,周圍有樹林竹林環繞,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從唐鹹通年間開山創寺,於今一千餘年,寺院歷經多次興毀,直至八十年代初,政府撥款全面整復,才得以舊貌換新顏。寺院佈局規整,殿宇古香古色,杏牆黑瓦的建築羣,雖然並不富麗堂皇,也沒有畫棟雕樑的裝飾,卻有一種曹洞祖庭的肅然風度,以及佛教聖地莊嚴神祕的氣氛。

走進天王殿,中間幽暗的神龕上,供奉着大肚彌勒佛,那笑容可掬的神態,與四大天王的威嚴,韋馱護法的冷峻相比,更有一種寬厚的親和力。後面的大雄寶殿,銅鼎香菸繚繞,端坐正中的釋迦牟尼佛,正在接受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樓高三層的後法堂,是清康熙年間的古建築,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門楣上方的牌匾,寫有“佛在性中”四個大字,這是對良价禪學思想的高度概括。良价認爲,佛性人人自足,覺悟不假外求,他反對“拘束其心”的苦修,主張頓悟得道成佛。這種參禪悟道的方式,簡單易行,且富有人情味,不要求信徒長期修煉或者出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是一次人性的解放,因而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對於推進佛教中國化的改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走出法堂,來到普利寺的後山,綠蔭環蔽的大樹下,有一座亭閣式的佛塔,這就是著名的價祖塔。公元869年三月,良价禪師在寺中圓寂,唐懿宗御賜“悟本法師”尊號,並敕建了這座“覺慧寶塔”。良价畢生精研佛學,是造詣極深的高僧大德,他融攝儒道兩家的思想,創立了“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的曹洞教義。他認爲,萬事萬物各有自己的本位,既界限脈絡分明,又互相涉入融會,在“回互”與“不回互”中對立統一。他的一傳弟子本寂,在洞山修法數年後,又到曹山潛心研學,將這一理論豐富完善,因此被尊爲曹洞宗的兩祖師之一。良价和本寂的這套理論體系,具有樸素辯證法的特徵,被稱爲“思想界貴族”,曹洞宗也因此成爲了禪宗最具哲學思辨的流派。





曹洞宗的崛起,在於不拘傳統,開拓創新。新的教義,新的宗風,新的修行方式,猶如佛壇的一縷春風,令四方學人耳目一新,一時間洞山門庭若市,良价門下弟子達數百之衆。此後曹山本寂、雲居道膺,又收納了更多的宗徒,這些宗徒學成之後,紛紛走出江西,走向全國,到各地去開山建寺,許多曹洞弟子創建的寺院,如今已經成爲國內著名的禪林。放眼神州大地,嵩山少林寺,寧波天童寺,武漢歸元寺,衡山南臺寺,韶關南華寺,龍巖蓮花寺,淄博華嚴寺,磁州大明寺……,連綿不斷的開枝散葉,使曹洞宗從衰落而雄起,成爲中國佛壇的一支勁旅。

法堂右側的禪房,是僧人們的生活區,白牆黑瓦的平房,乾淨整潔,窗明几淨,房前的迴廊下,擺放着僧人栽種的鮮花。走進一間禪房,牆上掛着幾組照片,這是日本宗教團體參謁洞山的留念。主持向我們介紹,洞山與日本的交往源遠流長,早在公元840年,日本僧人瓦室能光,就來到洞山參師良价,一住就是三十年。公元十三世紀,曹洞宗正式引入日本,經過近八百年的傳承,如今信徒已達一千萬人,成爲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不過這距新羅僧人利嚴,在朝鮮創立曹洞宗須彌山派,已經晚了三百多年。從域內開枝散葉,到域外開花結果,曹洞宗爲禪宗的興盛,爲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海外的曹洞弟子,紛紛前來認祖歸宗,正式確認了洞山的祖庭地位,沉寂了百年的洞山,又迎來一個復振的時代。

時至中午,我們在膳堂用餐,四菜一湯的素食,體現了寺院熱情節儉的待客之道,其中也包含了僧衆的艱辛勞作。飯後我們繼續與主持聊天,話題轉到了洞山的成語。曹洞宗的名僧大師,博覽羣書,學養有素,他們許多的機鋒妙語,轉化成了三十多條成語。大家耳熟能詳的,泥牛入海、拋磚引玉、極目千里、狹路相逢、千差萬別……,原來就產生於宜豐洞山,產生於曹洞宗禪師們的創造。這些成語,言簡意賅,表意精闢,且充滿了哲學的辯智,成爲了社會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彙,榮登了漢語言文化的大雅之堂。

曹洞宗風,傳承千年,厚重的歷史,流逝的是時光,積澱的是文化,而宜豐和洞山,就是中國禪宗文化的高地。

寫於1999年7月,修改於2022年6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