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 | 那個被嚇壞的孩子擺脫得了恐懼嗎?

寧願坐公交車也不想坐出租車,說出那兩句“去哪裏”和“多少錢”,簡直窮盡了一天的勇氣;如果司機是個話癆,簡直是場災難;

乘坐公交車也不見得“安全”,如果坐在旁邊的人忽然換了個位置,就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哪裏出了差錯;有時候感覺旁邊的人好像一直在盯着自己看,就會如坐鍼氈,恨不得立刻下車……

外出就餐時,能掃碼點餐絕不叫服務員;如果服務員一直注意不到自己,就寧願一直等到服務員發現自己,任何不斷說服、挑戰自己,努力和她說話……

喜歡夜晚,因爲別人不會看到自己的臉;喜歡宅喜歡網上衝浪,不喜歡出門不喜歡與人線下溝通……以上種種瑣碎小事,都是患有不同程度社交恐懼症人羣的真實寫照。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又叫社交焦慮障礙。在美國最多的心理障礙疾病中,患社交恐怖症的人數僅次於抑鬱症、酗酒,名列第三,我國社交恐懼症患病人數也在激增。

簡單來講,患者對各種社交或公開場合都感到強烈的恐懼或憂慮,因此極力迴避;當事人也清楚這樣的情緒是不應該、不合理的,但並不能防止恐懼症發作。

社交恐懼症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甚至出現軀體症狀,如:出汗、心跳劇烈、口喫結巴、甚至呼吸急促、手腳冰涼等甚至進入驚恐狀態,更有嚴重者甚至產生網癮、酒癮甚至毒癮,它對患者的影響是非常痛苦的,但更可怕的是:目前有80%的相關患者從未接受過任何治療。

對疾病的輕視和不瞭解,使得這類病症長時間以來,不斷影響無數人的生活。基於這種情況,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宇老師撰寫了《社交恐懼症》一書,旨在幫助更多人瞭解社交恐懼症,在自我療愈的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擺脫痛苦

這本書分爲三個部分,王宇老師從對社交恐懼的初步治療,深入分析,真正的治療:找回自我三個方面展開,以認知行爲療法爲切入點,結合作者多年心理諮詢經驗,由淺入深地揭示了社交恐懼症的發生發展規律、自測判斷標準、認知障礙、深層心理問題以及改變的方法。

你是不是有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是很普遍的情況,但這並不代表“你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在公開場合感到緊張”就表示你患有社交恐懼症。

大多數情況下,緊張是很正常的;中輕度的緊張一定程度上也對我們是有益的。

社交恐懼症患者一般都會有以下負面思維認知:

“不善言辭”就不會被人接納

我是一個失敗者

只有成功,我纔有價值

我的價值來自他人的肯定

餘光與對視,不可承受之重

我是一個異類、一個不正常的人

我的“症狀”會影響別人

別人都在針對和傷害我

別人都在看着我

別人都討厭我,憎恨我,鄙視我

以上的認知其實都有着共同的指向:患者希望建立一個完美的自我——獲得他人的好評、擁有完美的形象,因此不斷放大自己的不足,不敢與人相處——因爲人們會看破自己完美的僞裝,會識破自己的假象,不完美的自己不會受歡迎,所以大家都厭惡自己,因此更不敢與人相處。

大多數社恐人士,其實內心都藏着一個完美自我

什麼是真正的治療?

症狀只是表象,自我救贖纔是根本。

任何心理問題的治療都不簡單,它並不是一劑藥下去能夠直接減少多少痛苦。它需要患者領悟到自己對去除症狀的執着,並且反思自己對自己希望治好的壓迫、和想要做好所有事情的幻想。當患者停止了對自我的逼迫和幻想,才能與症狀和解、與自己和解、與現實和解。

作者在書中將自我救贖的過程分爲三步:認識你自己、找回自己、成爲你自己。

社交恐懼症多發於17-30歲人羣,這部分人對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對未來有着更美好的暢想;他們對自己的“完美自我”要求更高,因此更易產生相關症狀。

因此,自我救贖的第一步,就是幫助他們放棄對完美自我的依賴,真正認識自己,這樣就可以減少幻想中的自我和現實中的自我的差距,減輕緊張感。

此外,一味沉迷於獲得別人的認可,得到別人的喜愛,也會離真正的自己越來越遠。

當我們認識了自己,找回了自己,也要有勇氣成爲真正的自己;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接納:接納自己的優秀和不完美,接納自己的好和不好,也接納周邊環境和人的好和不好;接納了整個環境的不完美后,也就不會勉強自己一定要成爲完美的人。

心靈的解放是一場殘酷且漫長的戰爭,是與內心恐懼和傷痕的戰爭,也是與內心各種阻礙力量的戰爭。

儘管道阻且長,但多去閱讀相關書籍,嘗試着交往一二好友,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