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時間”利用+《論語》8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①;父沒,觀其行②。三年無改於父之道③,可謂孝矣。”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①,斯爲美②。小大由之③,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①。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②,亦可宗也③。”

1.10 子禽,姓陳名亢,一說孔子第一,一說子貢弟子。

這是孔子弟子之間或是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之間關於孔子德行的對話。孔子的“五德”溫良恭儉讓是一個君子的修行榜樣。就是說像孔子這樣修養的人,到一個國家都不用自己去打聽情況,他的高尚品行,自然有仰慕的人來向他彙報,就算他自己去了解,也和一般的人不同,會所在國領導和羣衆的尊重,是一種榮幸。

這還是說一個人的人品是一種精神力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與孔子說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都是德性的力量。

天天讀讀,時刻提醒自己珍惜時間,加強個人修養吧。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①;父沒,觀其行②。三年無改於父之道③,可謂孝矣。”

這節具體強調“父綱”,孝悌等級之本。就是要遵守父親的原則和期望。過去所謂封建理禮教就是一個原則,而今,父已經很難承擔起這個責任了。一是社會已經是個多元化等級了,家庭等級已經退到社會等級之後。二是社會觀念的發展,父親這個角色已經難以擔當起一個人終身的精神指導。現代社會肯強調自己爲自己的行爲負責,爲法律和道德作爲行爲底線。

但是如果你遵循父輩的精神,一直很聽他們的話和教導,那肯定是個懂孝道的人,也不會太壞。一般父母都是望子成才的。聽話乖巧的孩子可能沒大成績,但是做個普通人很夠格,而那種不聽父母話的,大部分喫虧走彎路,因爲不受約束,甚至走上歪道。只有極少數異類成爲傑出人才。

所以我還是主張孩子還是要乖巧一點,聽父母和師長話的孩子,更安全一點,更符合社會需求。寧願多幾個普通人,而不要多幾個逆反社會的人。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①,斯爲美②。小大由之③,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這節說的是”禮”與”和” 之間的關係。禮是法則,但是法則使用中還是要有一定的經過度,不能人死理。但是也不能爲了和諧而當和事佬,沒有原則。沒有原則,那就沒有和諧了,所以就是禮與和之間有個辯證的度。中庸之道可能就是它的度。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①。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②,亦可宗也③。”

朱熹很清晰地解釋了這句話:“言約信而合其宜,則言必可踐矣。致恭而中其節,則能遠恥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做人要誠信,但是不能輕諾,一是沒有原則的事,或是違法的事不能答應。二是你能力做不到的不能答應。所謂“凡輕諾者必寡信”,隨便答應的人肯定保障不了守信。

所以在生活中,不能隨便答應別人,答應前先想想自己有能力做到否?做不到的,要有說NO的勇氣和智慧。



學習過程總是在不斷調整和優化中。只要堅持就好。

我的“三上”時間主要是上下班路上,開車各要1個小時,時間不少,可以規律地利用起來閱讀國學基礎經典。

方法是: 早上早點起來提前閱讀要聽的內容,然後在開車路上單獨聽,默訟。到辦公室後以此段內容日更。晚上開車回家路上複習。以章節或是整本完成後快速複習。基本上對一本書就有基本掌握,如若想深研某書,可做專題研究。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三上三下”時間,也就是零碎時間應用。

過去我路上隨便找點歷史聽聽,現在想想可以規範利用,系統利用。

最近在背《論語》,那下一本可以是《道德經》 《孟子》《詩經》《史記》等等。經典斷句可以背誦。

今天把“學而篇”反覆聽了幾篇,所以覺得進度可以快點,堅持下去,還是可以背誦讀不少經典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