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人士》,蒲松龄脑洞大开之作,被认为是最不可思异的故事

2010年,好莱坞推出了一部《盗梦空间》,情节不算复杂,电影讲述的是进入梦里去盗取别人的思想,只是添加了动作、特技等元素,而编剧及内涵等倒是与清初蒲松龄笔下的《凤阳士人》相去甚远。

有别于穷书生喜从天降般得到美貌狐仙青睐的俗套,《凤阳士人》脑洞大开,给出了家里三人做着同一个梦的荒诞故事。从古至今,对于梦的形成与梦境内容有着不同的解读。

日有所思必夜有所想,在古人看来,梦里的东西在现实中是有所对应。甚至于,还有解析梦境的。有说,梦与现实是相反的,梦中出现不好的事情,现实中正好倒过来。不过,这些终究没啥科学依据。

《凤阳士人》出自《聊斋志异》二卷。说的是凤阳县有个读书人,要出远门求学,临行前对妻子说: “我半年后就回来。” 没想到一去十多个月且音讯全无,妻子天天思念。

一夜,妻子上床躺下后,不禁又思念丈夫。正难以入睡时,忽然有个头插珠花、身穿绛色裙子的美丽女郎,掀开门帘走了进来,笑着问她道: “姐姐,你莫不是想见见你丈夫吧?”

妻子急忙答应着起床,女郎便请她跟自己走。 妻子怕路远难走, 女郎让她不用担忧。 出门后, 女郎挽着妻子的手,踏月色二人一同前行。

约走了几十步,妻子见女郎走得非常快,自己有点跟不上,便喊她等等,说回去换双鞋。女郎扶她坐在路边,从自己脚上脱下鞋子借她穿上。

妻子大喜,穿在脚上竟十分合适。于是,又跟着女郎大步如飞地继续赶路。不一会儿,只见丈夫骑着一头白骡子迎面走来。他看见妻子,大吃一惊,急忙下骡问道:“你要去哪里? ”

妻子说:“正要去找你呢。”丈夫又问那女郎是 谁?女郎捂着嘴笑着说:“先不要问了,娘子奔波了一夜不容易,郎君又星夜赶路,想必人和牲口都很累了。我家距这里不远,请你们前去住宿,明天一早再走不迟。”

夫妻四下一看,见几步外就有一个村庄,三人便同行,进入村内一个院子里。女郎喊起已经睡下的奴婢,做饭招待客人。又道:“今晚月色明亮不必点灯了,就坐在花台石凳上吧。 ”

女郎对妻子说: “我的鞋子大,可能不大合脚,路上穿着很不舒服吧?你回去时有骡子骑了, 请把鞋还给我吧。”妻子连声道谢,把鞋还给了她。 一会儿,酒菜上来,一女郎斟上酒说: “你们夫妻久别重逢,今晚团聚, 我借这杯薄酒,表示庆贺。”

丈夫也端起酒来回敬,主客欢声笑语,杯盏交错十分投机。渐渐地,丈夫 一双眼老盯着女郎,频频用话挑逗她,而对久别重逢的妻子,却一句亲热的话也没有。

女郎也秋波送情,娇笑着说些情意脉脉的话,妻子只好默默地坐着,装出听不懂的样子。过了很久,丈夫和女郎酒意更浓,说的话越发轻薄起来。女郎又拿起个大杯劝酒,丈夫便笑着说: “你如肯为我唱支曲子,我就喝了。”

女郎答应,随即以象牙板拨弄琵琶唱了起来。唱完后笑着说:“这是市井俗调,不配让你听。 因现今流行这种调子, 所以姑且模仿模仿。”话声娇滴滴的,神态更加风骚,丈夫神魂颠倒,再也控制不住自己。

一会儿,女郎假装醉了,离席走开,丈夫也站起身,尾随着她去了。过了很久,二人还没回来,伺候的奴婢又累又困,早趴在廊下睡着了。只剩妻子一人独坐,心里又羞又气,愤懑不堪。

想要离开,可夜色茫茫,又不记得来时的路。 心中踌躇着,不知如何是好,便站起身偷偷去看二人在干什么。 刚走近窗子,便听见丈夫平时和自己在床上时说的亲热话,这时正向那女郎尽情倾吐,不禁气得手直哆嗦,心里发颤。 可又没办法阻止他们,自己真恨不得跑出门去,跳到沟里死了算了。

刚走出门外,忽然看见弟弟三郎骑着马走来。 三郎看见姐姐急忙询问,妻子向弟弟诉说了事情的经过。三郎大怒,立即跟姐姐回去,径直冲进那女郎家里。只见屋门紧闭,里面仍在传出咕咕哝哝的情话,三郎举起块斗大的石头, 往窗子上猛力砸去。

只听屋里大声喊道:“郎君脑袋破了,怎么办?”妻子听了,惊愕万分,大哭起来并埋怨三郎瞪着眼说: “你哭着求我来,刚替你出了心中这口恶气,你就又护着丈夫怨怪弟弟,我不愿供你支使。” 说完返身就想走,妻子急忙拉住他的衣服说:“你不带我一起走,要到哪里去?”

三郎一挥手,把姐姐推倒在地上,自己脱身而去。 妻子一下惊醒,才知道是做了个梦。第二天,丈夫果然回来,骑着匹白骡子。妻子见了非常惊疑,过后谈起来时,丈夫那一夜也做了个梦,梦中的所见所遇,和妻子做的梦完全一样,二人大感惊骇。

不久,三郎听说姐夫从远方回来,也来探望。言谈间,三郎问姐夫: “昨夜我梦见你回来,今天果然就回来了,太奇怪了。” 姐夫笑着说: “幸亏没被石头砸死。”三郎惊愕地询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姐夫便将自己和妻子做的梦告诉了他。 三郎大吃一惊, 原来这晚三郎也梦见姐姐向他哭诉, 自已往窗子上抛石头。三个梦完全相符,只是不知那女郎是什么人?

《凤阳士人》以妻子的视角叙事,虽是三人同梦,但却各有所思。“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有说故事里夫妻相隔两地的士人,实际上就是蒲松龄本人。

蒲氏一门到了蒲老师这一代就成了破落户,成年后兄弟便分家,而他只分得三间老屋几亩薄田,即便当时的社会条件允许男人可以一夫多妻,可平时难得吃上一回肉,别说纳妾,能讨到老婆刘氏都算烧高香了。

并且,十九岁高中秀才的蒲松龄,为了能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一举高中,竟独自跑到深山里的青云寺埋头苦读,空山不见人,孤灯寂寂夜深沉,露深无人语,自是一枕黄梁游思网箱。而这段经历,又成了他日后写《聊斋志异》的素材。

屡试不第的蒲松龄,直到去世前才补了个“岁贡生”。不过,《凤阳士人》里的士人是否作者本人不得而知,可他笔下众多栩栩如生的书生形象,至少多有他的影子。

《凤阳士人》讲的是三人同梦,可关注点或愿望并不一致,其中的女郎自始贯穿,是全文的精髓。在当时,“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 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男人在外风花雪月并不与当时的道德规范相冲突,甚至是天经地义的。士人只有一个妻子,心里的愿望自然是想享齐人之福。因此,现实中未必能马上能实现,梦里却是可以无所顾忌与其他女子玩起了暧昧。

男权社会里,正如班昭《女诫》中所言,“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就连孟子这般的思想家,也吼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女人出嫁后,只能服从顺从于丈夫,名义上是夫妻,实际上仅是丈夫的附属品而已。士人妻梦里见丈夫与别的女子谈笑言欢,被晾在一边,心中虽有不快,可也无可奈何。她的梦里更多的是企盼别的女人,不分走丈夫的爱。

一母同胞的弟弟最是单纯,只是不忍目睹亲人受到委屈,可那毕竟是别人的家事,即便出手相助,到头来仍会两边不讨好。《凤阳士人》最后一句,“但不知丽人何许人耳”?指的仅是心里的那份期望罢了。

(本文同时发表于头条号,原创作品受法律保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