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子紀曉嵐,僅是乾隆身邊三大紅人中最平平無奇的一個

嗜煙、好色是紀曉嵐身上的兩大標籤,外加容貌醜陋。實際上,現實裏的紀曉嵐觀感欠佳甚至還帶着點猥瑣。若流傳的故事是真實的,那智商算是自小就“長崩了”。

據說,紀曉嵐讀私塾時偷偷在牆洞裏養了只家雀,其師石先生怕他學習分心,把雀弄死了放回牆洞,順便貼一上聯: 細羽家禽磚後死。紀曉嵐一看,隨手寫出一下聯: 粗毛野獸石先生。

石先生看後大爲惱火,拿着教鞭責問。不料,紀曉嵐還振振有詞道: “粗對細,毛對羽,家禽對野獸,石對磚,先對後,生對死。請先生指教。”

另一故事,是說一老和尚見紀曉嵐頭上的丫髻,就調侃着出一上聯: “牛頭喜得生龍角”,紀曉嵐當即回懟: “狗嘴何曾長象牙”。兩個故事看似機敏善變,實則語帶刻薄話中有刺。

紀曉嵐也並非如影視文學作品般,一生春風得意嬉笑怒罵。乾隆時期,雖成一代文宗,可五十歲前卻也活得戰戰兢兢。父親紀容舒,康煕年間歷任戶部、刑部屬官後外放雲南姚安知府。不過,紀曉嵐直到四歲時,才第一次見到父親。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7歲的紀曉嵐參加童子試, 因成績優異還得了個“神童”的稱號。 當父親的有感孺子可教,幾年後帶着兒子入京,讓他拜在著名畫家董邦達門下。

真正令紀曉嵐“出人頭地”的,是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參加鄉試得了第一名,並深受主考官劉統勳的賞識。劉統勳是劉墉的父親,不僅對紀曉嵐有知遇之恩,還是他一生的“貴人”。

如紀曉嵐被髮配到新疆的案件,負責的是劉統勳,因此各方面都給予了照顧。紀曉嵐回京後,更舉薦其擔任四庫館總纂官。也因爲有了這層關係,朝廷上劉墉與紀曉嵐走得最近。

雖考了鄉試第一,可正如他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所說: “少年恃其剛悍,顧盼自雄……”,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春天的會試中竟名落孫山,被擋在了進士的門檻外,差點就把自己給“玩沒了”。

六年後的乾隆十九年,31歲的紀曉嵐捲土重來再次參加正科會試,考了第二十二名。其後的殿試中,得了二甲第四,被授翰林院庶吉士。直到此時,已爲人父的“神童”紀曉嵐算是邁入官場。

坊間議論乾隆身邊之人,多是和珅、劉墉(劉羅鍋)、紀曉嵐這三人。三人中,恰恰紀曉嵐是各方面並不突出。同樣滿腹經綸的劉墉,殿試時考官們就曾一致把他推爲第一名,只是乾隆覺得“爹是宰相,兒爲狀元”不妥,便硬推浙江舉人吳鴻當了狀元。

劉墉在地方爲政時,不僅爲官清廉治理有方,甚至還是斷案的高手。以至於,民間還將比作宋朝的包拯。嘉慶初年,還有以劉墉決斷疑案、爲民作主的彈詞《劉公案》。

三人中的和珅,也曾是一枚有爲青年,在同年齡段的八旗子弟中一枝獨秀。十九歲襲輕騎校尉,通曉滿、漢、蒙古、英文等多種語言,二十三歲授三等侍衛。二十六歲那年,一年之內擢升六次,創下清朝官員提升記錄。

後親自辦理查處乾隆時期的“李士堯案”及“甘肅冒賑”兩大案件,直至掌管內務府、圓明園、茶膳房、造辦處、上駟院、太醫院及御房、擔任《四庫全書》正總裁……等。

論才華與行政能力及爲皇上排憂解難,紀曉嵐均不及二人。除了學問一項,它項並不突出。即便書法一道,劉墉也可將其碾壓。如伴駕出行,也多是些文字上的小聰明。而乾隆又極爲自負,寫出的詩作,那是直奔世界紀錄而去。

因此,紀曉嵐在乾隆心裏的分量,與另外二人相比自是雲泥有別。紀曉嵐一生最爲辛酸的時光,是中年時期。42歲時父親病故,服喪三年得以提拔爲翰林院侍讀學士,留在皇帝身邊。 不料,僅過兩月,乾隆下旨查辦兩淮鹽引案,紀曉嵐受牽連被定罪戍邊。

據《清高宗實錄》 記載,兩淮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污行爲而被革職查辦,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六月,紀曉嵐因爲通風報信而被髮配烏魯木齊。

在烏魯木齊一呆兩年,期間長子紀汝佶病亡,愛妾也在他奉旨回京編修《四庫全書》時去世。遭受打擊的紀曉嵐在新疆之時,甚至有了永不再入仕途的打算。

“於書無所不通”的紀曉嵐,於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從烏魯木齊到達京城。 兩年後,得到恩人劉統勳的最後一次相助,舉薦其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同年十一月,劉統勳病逝)

自始,乾隆身邊再次出現紀曉嵐、劉墉、和珅的身影。後世評論當時情形,環繞乾隆的三人,一個專權、一個工書、一個善文。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十二月六日,第一部《四庫全書》 終於抄繕告成。 紀昀爲此專 門寫了《欽定四庫全書告成恭進表》, 後收入《四庫全書》卷首。

第二部《四庫全書》完成於次年十一月,第三部完成於四十八年十一月,第四部完成於四十九年十一月,即內四閣《四庫全書》。分藏於大內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及盛京文溯閣。

全書完成,紀曉嵐也將近六十歲了。乾隆五十七年,六十九的紀曉嵐伴駕第六次南巡。次年,又殫十年之力,編纂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期間,還寫出了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閱微草堂筆記》。

編篆《四庫全書》等於人爲又製造了一次“文化浩劫”,紀曉嵐雖是總篆官,在對古代書籍進行輯佚、校勘、考辨等整理的同時,也只能遵旨行事,對不利於清朝的書籍進行銷燬、刪減等。

紀曉嵐爲人寬厚,學識淵博,治學爲人皆講求寬容。特別是對論文要求“務取持平” ,儘量做到客觀公正。爲人稱道的,是身爲漢學大家卻沒有門戶之見。

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二月十四日,八十二歲的紀曉嵐去世。嘉慶皇帝御賜碑文: “敏而好學可爲文,授之以政無不達”。

(本文同時發表於頭條號,原創作品受法律保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