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这是一个关于勇敢者的游戏

突破舒适圈,别做被温水煮着的青蛙,这样的话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喊口号简单,真正执行到底,却是难上加难。

惰性,如影随形,在我们漫不经心的时候便显化出来,成为我们的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拦路虎。

如何才能成功走出舒适区呢?英国心理咨询师艾玛·玛德琳博士在《走出舒适区》中给读者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操作方法,从舒适区水平测试,到阐明走出舒适区困难形成的心理层面的深度分析,过程中,艾玛·玛德琳博士为困扰人们无法走出舒适区的心理或生理层面的障碍都逐一拨开了迷雾。

舒适区,并不是字面上的一种让人怡然自得、无忧无虑的区域,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性生活工作方式或一成不变的处世态度。

恐惧,是限制我们走出舒适区的最大障碍。很多时候,我们能意识到恐惧的原因,但还有很多时候,它潜藏在我们意识不到的心理深处。艾玛·玛德琳博士在书中,针对恐惧的形成和它存在的必要性和过度性,做出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给出了我们识别恐惧和驱除恐惧的方法。

恐惧的来源是因人而异的。结合书中艾玛·玛德琳博士的方法,我逐一地甄别影响我走向零地带的因素,其中之一便是恐惧。恐惧出错,害怕犯下过去类似的错误或是犯下别人曾经犯下的错误,导致我面对新的挑战时,还未出战,便落荒而逃。永远不能犯错误的信念,让我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始终站在原点。看似没有跌跟头,却因此而错失了众多机会。

跟随着艾玛·玛德琳博士对恐惧的深入分析,我一层层地向里看,对形成我谨小慎微的行事方式有了一些了解。小时候,“小心别摔着”,“某某小孩拿剪子戳到了眼睛”,眼看着同学打破玻璃被家长和老师训斥……这样的经历,也许和恐惧犯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用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的事,却期待着不一样的结果,爱因斯坦将其视为神经错乱。当我们期待着新订立的目标达成,却用着一成不变的方式度日,那我们便成了爱因斯坦口中的神经错乱者。

艾玛·玛德琳博士在书中指出,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着真正想做的事,它根植于内心的期望,无论我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它都存在着。我们最重要的是找出它,并将其进行下去。否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便会受到焦虑、迷失等负面情绪的打扰,这些负面情绪正是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摆正自己的方向。这样的说法,我在其他的心理学著作里也看到过,且深以为是。我们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天命,想了解自己生而为人,当如何才不负此生。艾玛·玛德琳博士在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上,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路径。真正找起来,虽然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还很可能找到的只是寻找路上的一丝路标,但却是值得的。

找到了真正想要的想做的事后,关键便是始终保持行为和目标保持一致,这就需要我们每天检查。在这个过程中,时间和信任缺一不可。这需要我们练习、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接下来,便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