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適區》:這是一個關於勇敢者的遊戲

突破舒適圈,別做被溫水煮着的青蛙,這樣的話語,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喊口號簡單,真正執行到底,卻是難上加難。

惰性,如影隨形,在我們漫不經心的時候便顯化出來,成爲我們的計劃執行過程中的攔路虎。

如何才能成功走出舒適區呢?英國心理諮詢師艾瑪·瑪德琳博士在《走出舒適區》中給讀者提供了一套循序漸進的操作方法,從舒適區水平測試,到闡明走出舒適區困難形成的心理層面的深度分析,過程中,艾瑪·瑪德琳博士爲困擾人們無法走出舒適區的心理或生理層面的障礙都逐一撥開了迷霧。

舒適區,並不是字面上的一種讓人怡然自得、無憂無慮的區域,而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性生活工作方式或一成不變的處世態度。

恐懼,是限制我們走出舒適區的最大障礙。很多時候,我們能意識到恐懼的原因,但還有很多時候,它潛藏在我們意識不到的心理深處。艾瑪·瑪德琳博士在書中,針對恐懼的形成和它存在的必要性和過度性,做出了深入淺出的分析,給出了我們識別恐懼和驅除恐懼的方法。

恐懼的來源是因人而異的。結合書中艾瑪·瑪德琳博士的方法,我逐一地甄別影響我走向零地帶的因素,其中之一便是恐懼。恐懼出錯,害怕犯下過去類似的錯誤或是犯下別人曾經犯下的錯誤,導致我面對新的挑戰時,還未出戰,便落荒而逃。永遠不能犯錯誤的信念,讓我不敢嘗試新鮮事物,始終站在原點。看似沒有跌跟頭,卻因此而錯失了衆多機會。

跟隨着艾瑪·瑪德琳博士對恐懼的深入分析,我一層層地向裏看,對形成我謹小慎微的行事方式有了一些瞭解。小時候,“小心別摔着”,“某某小孩拿剪子戳到了眼睛”,眼看着同學打破玻璃被家長和老師訓斥……這樣的經歷,也許和恐懼犯錯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用同樣的方式,做着同樣的事,卻期待着不一樣的結果,愛因斯坦將其視爲神經錯亂。當我們期待着新訂立的目標達成,卻用着一成不變的方式度日,那我們便成了愛因斯坦口中的神經錯亂者。

艾瑪·瑪德琳博士在書中指出,我們大多數人都有着真正想做的事,它根植於內心的期望,無論我們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它都存在着。我們最重要的是找出它,並將其進行下去。否則,我們的身體和心理便會受到焦慮、迷失等負面情緒的打擾,這些負面情緒正是提醒我們要重新審視自己,擺正自己的方向。這樣的說法,我在其他的心理學著作裏也看到過,且深以爲是。我們每個人都想找到自己的天命,想了解自己生而爲人,當如何纔不負此生。艾瑪·瑪德琳博士在尋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上,也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路徑。真正找起來,雖然會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還很可能找到的只是尋找路上的一絲路標,但卻是值得的。

找到了真正想要的想做的事後,關鍵便是始終保持行爲和目標保持一致,這就需要我們每天檢查。在這個過程中,時間和信任缺一不可。這需要我們練習、勇氣和堅定的信念,接下來,便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