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恐惧 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活在信息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感受繁华都市生活暄嚣与落寂寞的同时,开始对社会生活家产生心理排斥。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人,一个人太孤单,在人群中又对人类“过敏”,一社交,就焦虑。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女生当中,更为普遍。这究竟是天生性格使然,还是被内卷的疲惫带来的逃避变现呢?



《社交恐惧症》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以上的情况,本书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切入点,结合作者多年来的一线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由浅入深,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发展规律、自测判断标准、认知障碍、深层心理问题以及改变的方法。相信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并最终成为自己。


本书作者王宇是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案例3000例,治疗时长超15000小时。擅长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各类神经症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交恐惧的这一初步认识;第二部分是对社交恐惧症的深入分析;第三部分是真正的治疗,找回真我。


接下来我们通过三方面就读这本书

对社交恐惧的初步认识

造成社交恐惧的原因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

对社交恐惧的初步认识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对社交恐惧的初步治疗,包括社交恐惧的体验和分类以及影响因素。


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有外向的,内向的,爱说话的,不爱说话的等等;人们往往容易把一些饱受煎熬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看成性格内向与孤僻的人。实际上,性格的内外向与社交恐惧基本上没关系,外向的人也可能对社交产生恐惧,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别人的看法敏感。


不同的社交恐惧患者的体验和症状不同——有的人只要在人前就会紧张;有的人则在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人面前才会感觉不自在等等。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社交恐惧的标准不仅要根据主观体验,也要依据专业的诊断标准。所以临床诊断为:“社交恐惧必须影响到生,引起较大程度的痛苦,并至少持续六个月以上”。


具体社交恐惧分为以下几类

对视恐惧


对视恐惧的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会恐惧与被人对视,总是担心目光不正常被别人发现。怕自己的目光影响别人,而自己产生自责和恐惧。


余光恐惧

余光恐惧的人认为用余光看人是一种不正常或猥琐的表现,担心别人发现,从而把自己当成一个不正常的人。所以,他会极力控制余光。

 

赤面恐惧


赤面恐惧又称脸红恐惧,是指患者在他人面前脸红,但他有无法接受自己脸红,从而引发心理上的冲突。


表情恐惧


当一个人过于在意自己的表现及他人的评价时,就会对自己的表现极其敏感,注意力会集中到任何可能招致别人反感的地方。当这种敏感神经关注到表情时,他就会异常担心自己表情不对,会招人反感。越是如此,他对自己的表情就越不自信,害怕被别人误会。

 

手抖恐惧

除了一些疾病会引起手抖外,手抖恐惧者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只是因为害怕手抖,反倒越害怕越会抖的厉害。

 

口吃恐惧

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世界卫生组织把“口吃”定义为:一种言语节律障碍,口吃就是在说话的时候个体知道自己要讲什么,但有时不随意的发音重复、延长或停顿,从而在表达思想时产生困难。


以上这些仅仅是临床中经常会出现的症状,但社交恐惧症的症状远远不止这些。一般的社交恐惧就是凡是患者认为丢人的事情、会被他人看不起的的方面,都会引发他的恐惧。


这些恐惧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症状,而在于他无法接受现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及被人否定的时候,也没有人能和所有人都搞好关系,并给所有人留下好印象。治疗社交恐惧的重点不在于症状的消除,而在于心态的调整——如何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我。

造成社交恐惧的原因


为何会患上社交恐惧,在科学界和理论会并没有给出结论,学术界也没有唯一的答案,作者根据本书的理论框架给出了几方面成因;


家庭因素


父母的个性与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缺爱、温暖、肯定与尊重,或在过于溺爱、纵容的环境中长大,他就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

书中有样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在小的时候他爸爸对他要求很苛刻,小时候只要他爸爸在他身边他就不敢出门。他的父母总是很凶,并且给孩子贴各种标签,打骂孩子。孩子总认为他父亲不表扬他上因为他做的不够好,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可,这就导致他越来越自卑。看到其他同学在一起相处的很好,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候会去讨好同学,有时候又不想跟他们交流。这就是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给一个人的性格造成的伤害。


 人生观与价值观

虽然病态的父母伤害了我们,但无形中我们也会继承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父母的教育给对我们成年后的人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小时候父母对我们要求严苛,对我们否认,打各种标签等;这样家庭中出来的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他们会对自己要求非常高,这好要求已经完全超出他自身现有的水平。但一旦自己无法完成自己的要求时,就会有挫败感,恨自己,自我怀疑,对自己进行大面积的否定。这样慢慢就形成一种挫败的人格,从而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幻想与现实

当心灵受伤的孩子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无法达到对自己的期待,他就会躲在美好的唤想之中。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他的病态人格。所谓病态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贯的非理性追求、行为方式及价值观的集合。病态人格最突出的表现是执着,他们执着于名誉、权力、地位、被爱、被尊重,以及任何可以凸显他价值的东西。在他内心深处,他认为自己可以做好一切、控制一切、心想事成,自己就应该是一个超人。

 

内心的冲突

极致的完美与成功在现实中是无法达到的,因次就会给我们造成在“理应如此”与“事实如此”之间造成严重的心里冲突。这种冲突会让我们越来越讨厌现实中的自己,不愿放弃幻想。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只有停止内心冲突,懂得放下,勇敢地面对逃避的生活和自我,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


所有恐惧的产生都是源于我们的内心,源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源于我们没有深度的察觉力,不愿承认和接纳现实的自己。


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

 

认识自己事一切理论与治疗的根本,“我”是一切个核心,一切“执念”皆来自我们自己,只有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理解痛苦、冲突、恐惧的缘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明白症状存在的意义;只有看清自己,才有机会获得内心的自由与解放。


“认识自己”的目的是“成为自己”,真实的自我才是一个人内在的核心力量,要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要这自我察觉这条路上深挖。


首先要认识到自我的迷失

有一位赤面恐惧的女孩一直执着要改变自己的症状,她意识不到这是心理的一种表现,她的问题不在于脸红,而在于她从小就喀什取悦别人,不敢做自己,更不敢得罪人,因此她一直带着面具而活,试图讨好身边所有人。


当她醒悟到这一点以后,她关注的重心才开始转移——从对消除症状的执着到对自己人性的反思。


 体会到真正的痛苦


一个不为自己而活的人是痛苦的。如果他能够体会到没有真正活过、没有真正做自己的痛苦,就说明他察觉到了,察觉到对自己的某些想法只是幻想,并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对身边人的要求是否可以实现。开始看到自己的短板,不具备的品质,并看到自己过分的自负。


当察觉到这些后,他开始质问自己的价值系统及目标的正确性。开始觉悟,也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不再轻易伪装或被谎言所迷惑,开始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这是给痛苦的过程,但痛苦过后就是重生。


我该如何过一生

人天生就有逃避痛苦的倾向,当无路可逃时,也许绝望反倒会成为抗争的推力;当不再沉醉与幻想的诱惑,看清自我的迷失于悲惨时,在找回自我的路上会更加坚定一些。这一切并不容易,但值得一试。


无论看此文的你是否有恐惧的现象或心理。我想告诉你的是,恐惧是无法消失的,但它能够被治愈,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自我探索,不断增强自己察觉力的过程。接纳是应对恐惧最好的办法。也是我们一生要做的修为,因为只有做真正的自己,才能让自己每天生活的踏实 自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