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兒童的塗鴉或繪畫當中“讀懂”他們的恐懼情緒

繪畫不僅僅是兒童打發時間,塗鴉也並非毫無意義的塗抹,它們是進入兒童內心世界的鑰匙。

繪畫和塗鴉能夠反映兒童無法通過語言和行爲表達的性格特徵,並且經常能揭示他們的語言和行爲的深層含義。通過畫筆和色彩,兒童的恐懼情緒就能夠清晰地展現在紙上。

那麼作爲父母我們要如何讀懂呢?


今天爲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兒童恐懼心理學》本書是教會我們,通過分析孩子的塗鴉讀懂孩子的恐懼情緒,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幫助孩子克服害怕、膽小等問題,做自信、勇敢、快樂的兒童。

本書作者是來自意大利的埃維·克羅蒂他是一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他在米蘭開辦了一家筆跡學學校,經常在報紙和雜誌上發表有關筆跡與心理學關係的文章。另一位作者是阿爾貝託·馬格尼是一名外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

接下來我們通過三個案例來就讀這本書

1、害怕被拋棄的孩子繪畫特此

2、害怕獨立自主的孩子繪畫特徵

3、害怕考試的孩子繪畫特此

在正式分享前我們先來看看恐懼是怎麼造成的?

恐懼往往是一種情緒,這種恐懼情緒的歷史和人類一樣久遠。但恐懼情緒並非壞事,而是一種對兒童成長有力的自我保護機制,因爲它能夠激發兒童做出一些反應,以保護自己免受外界的危險所帶來的傷害。

在這裏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恐懼情緒,什麼是病理性恐懼?

病理性恐懼是當恐懼情緒在沒有現實危險的情況下被激發,或者當恐懼情緒以過度的、與引起恐懼的刺激完全不成比例的形式表現出來時,就變成病理性恐懼了。而病理性恐懼和焦慮屬於真正的疾病,這個不在本書探討的範疇內。

恐懼是一種可以在任何年齡階段表現出來的情緒:從幼兒至青少年,從青少年至成年,直至老年。本書作者將帶領我們探討從出生至青少年時期的恐懼情緒。

作者把恐懼情緒分爲7類,

生理性恐懼情緒:即天生的恐懼情緒,與兒童的體質有關。

正常的恐懼情緒:即與兒童成長直接相關的恐懼情緒。

警惕性恐懼情緒:即有助於提高兒童反應能力的恐懼情緒。

阻滯性恐懼情緒:即阻礙了兒童反應能力的恐懼情緒。

病理性恐懼情緒:即真正臨牀意義上的恐懼情緒。

根據恐懼情緒嚴重程度的不同,我們必須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我們還需要牢記,恐懼情緒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恐懼情緒的能力。

恐懼情緒只有被解讀,而不是解決。所有,父母需要先會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然後教給子女同樣的事情。

害怕被拋棄的孩子

在幼兒時期,很多孩子會有離不開媽媽的表現,媽媽去哪裏孩子就跟到哪裏。生怕媽媽跑掉。我記得在我女兒小的時候,去廚房、廁所她都要跟着。告訴她不要跟,她就乖乖地站位廁所門口等。等她上了幼兒園後,經常會擔心我忘記接她。在繪畫的時候,女兒的表現也是塗的亂亂的,比如畫一刻大樹,等畫完後,就會把樹塗掉。

針對這種情況《兒童恐懼心理學》這本書給出的解釋是,造成孩子害怕被拋棄的原因是母親形象的缺失。兒童害怕自己不被接受,其實這是母親給孩子的一種映射。

這樣的孩子表現一般是沉默寡言,自我封閉,有時會無緣由地表現出攻擊的行爲。當年齡大點後,他們的表現會發出嬰兒的聲音、把手指放在嘴裏、尿牀、無緣無故哭泣等等。

家中有這樣的寶寶,做爲母親要這樣引導,幫助孩子用言語表達內心的痛苦。用肯定的語氣讓孩子平靜下來,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親密感。


害怕獨立自主的孩子

這類情況主要發生在青春期,因爲青春期的孩子要面臨離開家庭,去外地學習,這時候有的孩子會表現出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夠一個在外獨立。我們老家有一個鄰居,他們家有三個孩子,上面兩個是姐姐,最小的是弟弟。弟弟到現在都三十多歲了還沒有媳婦。每次出去工作,去個三五天就回來了。說是吃不了那種苦。

這個弟弟是家裏的有名的貫兒,所謂的貫兒就是從小父母寵着,姐姐讓着。爺爺奶奶對他也是過度保護。

這種養育的結果就是孩子長大後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吃不了苦,受不了罪。一直在自己的舒適區裏不願出來。

針對這類孩子,作爲父母要從觀察他的塗鴉中,觀察出孩子的心理,並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這類孩子的塗鴉一般表現爲,線條微弱,佔用紙張恐懼較小,並且集中在下方

過度保護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無益的,我們愛孩子就要從小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


害怕考試的孩子

在我上學的時候,我的同桌非常害怕考試,一到考試的時候就煩躁不安,各種焦慮。越是這樣他的成績越差。

其實害怕考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缺乏不安全感、缺乏自主、被過度保護、害怕辜負父母的期待或讓父母失望等等。

針對這樣的兒童我們就要通過一些方法幫助孩子放鬆下來,給予其即不誇大也不低估的公正評價。

這類孩子的塗鴉表現爲,從人物的構圖或色彩中能夠看出他們的挑剔和完美主義。


本文開篇我們有說恐懼是一種情緒,這種情緒隨着兒童年齡的增長一部分會消失,一部分不會。而父母是兒童人格構建過程中的首要責任人,我們應該給他們提供其成長所需的一切,而不僅僅是食物和物質。還包括花時間陪伴他們、關注他們的需求並給予他們愛,而不是匆忙的親吻或過度的保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