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恐懼 如何成爲更好的自己

生活在信息化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在感受繁華都市生活暄囂與落寂寞的同時,開始對社會生活家產生心理排斥。在我們身邊不乏有這樣的人,一個人太孤單,在人羣中又對人類“過敏”,一社交,就焦慮。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女生當中,更爲普遍。這究竟是天生性格使然,還是被內卷的疲憊帶來的逃避變現呢?



《社交恐懼症》這本書爲我們揭示了以上的情況,本書以認知行爲療法爲切入點,結合作者多年來的一線心理諮詢與治療實踐,由淺入深,較爲全面地介紹了社交恐懼症的發生發展規律、自測判斷標準、認知障礙、深層心理問題以及改變的方法。相信本書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並最終成爲自己。


本書作者王宇是南京森知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案例3000例,治療時長超15000小時。擅長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等各類神經症的心理諮詢與治療。


本書共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社交恐懼的這一初步認識;第二部分是對社交恐懼症的深入分析;第三部分是真正的治療,找回真我。


接下來我們通過三方面就讀這本書

對社交恐懼的初步認識

造成社交恐懼的原因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方法

對社交恐懼的初步認識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作者爲我們介紹了對社交恐懼的初步治療,包括社交恐懼的體驗和分類以及影響因素。


在我們生活中有各種不同性格的人,有外向的,內向的,愛說話的,不愛說話的等等;人們往往容易把一些飽受煎熬的社交恐懼症患者看成性格內向與孤僻的人。實際上,性格的內外向與社交恐懼基本上沒關係,外向的人也可能對社交產生恐懼,也不可避免地會對別人的看法敏感。


不同的社交恐懼患者的體驗和症狀不同——有的人只要在人前就會緊張;有的人則在特定的場合和特定的人面前纔會感覺不自在等等。


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社交恐懼的標準不僅要根據主觀體驗,也要依據專業的診斷標準。所以臨牀診斷爲:“社交恐懼必須影響到生,引起較大程度的痛苦,並至少持續六個月以上”。


具體社交恐懼分爲以下幾類

對視恐懼


對視恐懼的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會恐懼與被人對視,總是擔心目光不正常被別人發現。怕自己的目光影響別人,而自己產生自責和恐懼。


餘光恐懼

餘光恐懼的人認爲用餘光看人是一種不正常或猥瑣的表現,擔心別人發現,從而把自己當成一個不正常的人。所以,他會極力控制餘光。

 

赤面恐懼


赤面恐懼又稱臉紅恐懼,是指患者在他人面前臉紅,但他有無法接受自己臉紅,從而引發心理上的衝突。


表情恐懼


當一個人過於在意自己的表現及他人的評價時,就會對自己的表現極其敏感,注意力會集中到任何可能招致別人反感的地方。當這種敏感神經關注到表情時,他就會異常擔心自己表情不對,會招人反感。越是如此,他對自己的表情就越不自信,害怕被別人誤會。

 

手抖恐懼

除了一些疾病會引起手抖外,手抖恐懼者並沒有器質性病變,只是因爲害怕手抖,反倒越害怕越會抖的厲害。

 

口喫恐懼

口喫是一種言語流暢性障礙。世界衛生組織把“口喫”定義爲:一種言語節律障礙,口喫就是在說話的時候個體知道自己要講什麼,但有時不隨意的發音重複、延長或停頓,從而在表達思想時產生困難。


以上這些僅僅是臨牀中經常會出現的症狀,但社交恐懼症的症狀遠遠不止這些。一般的社交恐懼就是凡是患者認爲丟人的事情、會被他人看不起的的方面,都會引發他的恐懼。


這些恐懼真正的問題不在於症狀,而在於他無法接受現實——每個人都有缺點及被人否定的時候,也沒有人能和所有人都搞好關係,並給所有人留下好印象。治療社交恐懼的重點不在於症狀的消除,而在於心態的調整——如何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我。

造成社交恐懼的原因


爲何會患上社交恐懼,在科學界和理論會並沒有給出結論,學術界也沒有唯一的答案,作者根據本書的理論框架給出了幾方面成因;


家庭因素


父母的個性與教育方式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如果一個人在童年缺愛、溫暖、肯定與尊重,或在過於溺愛、縱容的環境中長大,他就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

書中有樣一個例子,一個小男孩在小的時候他爸爸對他要求很苛刻,小時候只要他爸爸在他身邊他就不敢出門。他的父母總是很兇,並且給孩子貼各種標籤,打罵孩子。孩子總認爲他父親不表揚他上因爲他做的不夠好,但無論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父親的認可,這就導致他越來越自卑。看到其他同學在一起相處的很好,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有時候會去討好同學,有時候又不想跟他們交流。這就是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給一個人的性格造成的傷害。


 人生觀與價值觀

雖然病態的父母傷害了我們,但無形中我們也會繼承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父母的教育給對我們成年後的人格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小時候父母對我們要求嚴苛,對我們否認,打各種標籤等;這樣家庭中出來的孩子爲了得到父母的認可,他們會對自己要求非常高,這好要求已經完全超出他自身現有的水平。但一旦自己無法完成自己的要求時,就會有挫敗感,恨自己,自我懷疑,對自己進行大面積的否定。這樣慢慢就形成一種挫敗的人格,從而扭曲了人生觀和價值觀。

 

幻想與現實

當心靈受傷的孩子無法滿足父母的要求,無法達到對自己的期待,他就會躲在美好的喚想之中。長此以往就容易形成他的病態人格。所謂病態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貫的非理性追求、行爲方式及價值觀的集合。病態人格最突出的表現是執着,他們執着於名譽、權力、地位、被愛、被尊重,以及任何可以凸顯他價值的東西。在他內心深處,他認爲自己可以做好一切、控制一切、心想事成,自己就應該是一個超人。

 

內心的衝突

極致的完美與成功在現實中是無法達到的,因次就會給我們造成在“理應如此”與“事實如此”之間造成嚴重的心裏衝突。這種衝突會讓我們越來越討厭現實中的自己,不願放棄幻想。


那麼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只有停止內心衝突,懂得放下,勇敢地面對逃避的生活和自我,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方法


所有恐懼的產生都是源於我們的內心,源於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源於我們沒有深度的察覺力,不願承認和接納現實的自己。


認識自己併成爲自己

 

認識自己事一切理論與治療的根本,“我”是一切個核心,一切“執念”皆來自我們自己,只有自己瞭解自己,才能理解痛苦、衝突、恐懼的緣由;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明白症狀存在的意義;只有看清自己,纔有機會獲得內心的自由與解放。


“認識自己”的目的是“成爲自己”,真實的自我纔是一個人內在的核心力量,要成爲真正的自己我們要這自我察覺這條路上深挖。


首先要認識到自我的迷失

有一位赤面恐懼的女孩一直執着要改變自己的症狀,她意識不到這是心理的一種表現,她的問題不在於臉紅,而在於她從小就喀什取悅別人,不敢做自己,更不敢得罪人,因此她一直帶着面具而活,試圖討好身邊所有人。


當她醒悟到這一點以後,她關注的重心纔開始轉移——從對消除症狀的執着到對自己人性的反思。


 體會到真正的痛苦


一個不爲自己而活的人是痛苦的。如果他能夠體會到沒有真正活過、沒有真正做自己的痛苦,就說明他察覺到了,察覺到對自己的某些想法只是幻想,並開始懷疑自己,懷疑自己對身邊人的要求是否可以實現。開始看到自己的短板,不具備的品質,並看到自己過分的自負。


當察覺到這些後,他開始質問自己的價值系統及目標的正確性。開始覺悟,也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不再輕易僞裝或被謊言所迷惑,開始思考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這是給痛苦的過程,但痛苦過後就是重生。


我該如何過一生

人天生就有逃避痛苦的傾向,當無路可逃時,也許絕望反倒會成爲抗爭的推力;當不再沉醉與幻想的誘惑,看清自我的迷失於悲慘時,在找回自我的路上會更加堅定一些。這一切並不容易,但值得一試。


無論看此文的你是否有恐懼的現象或心理。我想告訴你的是,恐懼是無法消失的,但它能夠被治癒,這個過程就是我們不斷自我探索,不斷增強自己察覺力的過程。接納是應對恐懼最好的辦法。也是我們一生要做的修爲,因爲只有做真正的自己,才能讓自己每天生活的踏實 自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