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臧否人物+《论语》11 - 草稿

3.1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对鲁国大夫季平子很不满,八佾(佾,古代乐舞的行列)规格的舞队是天子的规格,诸侯用六佾,像季氏这样的大夫按规矩只能用四佾。但是季氏却用了天子规格,明显僭越,孔子对于这样的行为很生气。

此时为东汉末年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天子权力式微,等级次序被破坏,所以孔子说“礼崩乐坏”。

每个时代的过渡时,总有个混乱时期,这正如我们当今从一个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老的被破坏,新的未建立,整个社会的秩序和价值观还处混乱中,所以我们也发出“道德败坏”“人心沦丧”的感慨。

”告诸往而知来者”,我们看到孔子曾经也发出“礼乐崩坏”的感慨,但是历史还是一直向前发展的,孔子所言的“礼崩乐坏”,也只是历史一个阶段,历史的大铎总在“崩坏—修复—再崩坏—再修复”的规律下烈烈招展。

所以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也是需要时间慢慢建立,会达到一个高点。我们很幸运没有生在乱世,享受一个时代不断擡升的历程,所以我们必须有信心。这种信心是从鉴古知今而得来的。

3.2 三家者以《雍》撤①,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②,奚取于三家之堂?”

和3.1一节意思一样,孔子批评僭越行为,三家:当时掌握鲁国大权的叔孙、孟孙、季孙三家贵族。

天子之仪的“雍”怎么能在大夫祭祭祀时用呢?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没有”仁”德,就无所谓“礼”和“乐”

”仁”才是礼乐的根本。

就说那云南孙小果案孙小果,他能当街凌辱暴打女人,能杀人强奸,就是根本没有一点“仁心。所以他也根本没有”礼”的概念。但凡他是一个有点仁心的人,也不至于如此丧心病狂。

所以一个有爱心有慈悲心的人,犯罪的机率就很小,也容易接受“礼”的要求。

3.4 林放问礼之本①,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②,宁戚③。”

鲁国有个叫林放的人(也许是他的弟子,也许就是一个路人甲。没记载,所以不知道,不过这没关系,主体是孔子的回答)向孔子问“礼”,他非常高兴,因为当时鲁国礼崩乐坏,估计好久没人主动来找孔老师请教了,所以突然有个人来问礼,可把老爷子高兴坏了,于是比较夸张地表扬一个林放: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在点上了!就差点说这是个伟大的问题了。

于是他耐心地解释到:礼,如果大操大办这种形式,不如用心去做而形式简单。葬礼搞得再热闹周全,不如在内心真正的哀伤。所以说礼的根本就是一种内在的,而不是形式上的。

这几节都是孔子在臧否人物,孔子是鲁国人,他也在鲁国做点小官,但是他官场很失意,大家都想着争王争霸,他的仁道不太合当时的时宜,没有得到赏识和使用。

作为书生,孔子也只能批评批评骂骂这种”礼崩乐坏”的人和事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