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書評上篇:沒有原因論,一切都是你的選擇

這本書裏闡述了阿德勒心理學的相關理念,有着很多我們熟知的內容,比如“自我接納”、“課題分離”,也有着很多新穎的理念,比如“橫向看待人際關係”、“沒有所謂的原因論,一切都是你的選擇”等~

從過往經歷開始分析,又鼓勵我們超脫經歷去做選擇,讓我們正向去看待生活,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也鼓勵我們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

不管是快節奏的生活,還是難以平衡的人際關係,亦或是不甘落後的比較心理, 再或者是源自心底難以自我接納的自卑感,都是我們變得焦慮、變得不安、難以獲得幸福的起因。

很多時候我們總說自己無法改變,沒有能力,其實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的選擇。

就像這本書闡釋的那樣,因爲看待的角度不同,造就了我們不同的選擇,從而就開啓了一段段不幸福的人生經歷。

改變人生狀態需要勇氣,選擇也是,選擇的那一刻就應該勇敢去承擔選擇背後需要面對的一切。

這個道理是我決定離職的那一刻纔想明白的,很慶幸自己勇敢走出來了,現在看到這本書,真的認可這個理念,幫助我們跳脫出思維的卡點,勇敢去做選擇,堅持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去生活,一定可以生活的更加坦然,這就是選擇背後的幸福。

這本書給我感觸很深,我也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並結合我的理解去聊一聊這本書給我的感受。

一、一切的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

站在一生的角度去看待人生的話,很多你糾結的事情反而會豁然開朗了。

就像書裏所說的:人生不是競爭,也沒必要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每個人的人生節奏都不同,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後面都沒有關係,因爲我們都走在一個並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並不是爲了與誰競爭,其價值在於不斷去超越自我。

這個道理曾在很多書裏被提及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與衆不同的,我們彼此的專業、經歷、選擇、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的不同,造就了我們彼此不同的節奏。

如果一味地忽略自我,去跟別人做比較的時候,對自己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我們也容易在比較重變得焦慮、患得患失,從而失去了享受當下幸福的時刻。

一切的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現在的我雖然對這句話的體會並不深刻,但是這樣的思維理念讓我可以正向去看待自己的需求,接納每個人的不同,將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去做選擇,去努力實現。

二、課題分離原則

課題分離原則也是多次被提到的一個理念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陷入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狀態裏,死命去堅持內心的執念,纔會導致人際關係裏不必要的衝突。

這一點不僅在家庭、職場、社會等各個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我們時時刻刻需要提醒自己去堅守的原則。

然而,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思考一下“這個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需要誰來承擔?”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應該學會爲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學會爲自己負責,就從分清楚各自的課題開始。

很多家庭裏都存在着課題混淆的情況,父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可是孩子作爲獨立的個體,也可以擁有自己的選擇。正常情況下應該是父母給予建議,孩子決定是否採納。

那些從小被安排一切的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給予的東西,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選擇,如果選擇妥協,那就沒必要再嚷嚷是父母爲你包辦了一生,因爲你明明也擁有選擇的權利,就看你願不願意去承擔責任了。

一味地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就會失去自己的價值觀,慢慢就會沒有自我,從而活在夾縫中。

要相信:任何時候,你都擁有選擇的自由,前提是,我們也要學會爲自己負責!

三、沒有原因論,一切都是你的選擇

很多人之所以自卑也是源於他們常常陷入與別人的比較之中。

客觀去看待的時候,很多我們覺得自卑的地方其實就是一個詞彙或者理念而已。比如學歷、身高、體重等這些只是一個客觀的名詞而已。乍看之下也許會被認爲是劣等性,重點在於我如何看待這些詞彙,以及它們所賦予的價值。

劣等感還是來源於人際關係,是在與人比較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種主觀上的“自卑感”。如果沒有可以比較的他人存在,這些都是一個客觀的現實描述而已。

因爲原生家庭,因爲過往經歷,因爲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沒有做成的事情並不存在,而是你選擇了這樣的人生。

過往經歷的沒辦法改變的,我們能夠選擇的就是以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待,這也直接決定了我們之後的人生經歷。

引用阿德勒的話就是:“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

“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所以大膽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勇敢去承擔,你能承擔的責任越大,你就能收穫多大的成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