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2每日美文閱讀和英語學習(第366天) 美文閱讀筆記


㈠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Keep your thoughts positive because your thoughts become your words.

Keep your words positive because your words become your behaviors.

Keep your behaviors positive because your behaviors become your habits.

Keep your habits positive because your habits become your values.

Keep your values positive because your values become your destiny.

積極思考的力量

保持積極的想法,因爲你的想法變成了你的語言。

保持積極的言行,因爲言行一致。

保持積極的行爲,因爲你的行爲會成爲你的習慣。

保持積極的習慣,因爲習慣會成爲你的價值觀。

保持積極的價值觀,因爲你的價值觀決定了你的命運。

㈡Young People Say Full Stop Is Intimidating!

年輕人說句號很嚇人!

In British English it is the full stop; in American English the period. This punctuation mark 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to end sentences or in abbreviations. It seems that with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oday, its use is changing.

A report from Binghamton University in New York shows the humble full stop is "intimidating" to young people because they view it as a sign of anger.

This is especially so on social media, where many youngsters largely forego the use of punctuation, except for a liberal use of exclamation marks.

在英式英語中它是句號;在美式英語中是句號。這個標點符號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被用來結束句子或縮寫。看來,隨着年輕一代的今天,它的使用正在發生變化。

紐約賓厄姆頓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謙遜的句號對年輕人來說是“恐嚇”,因爲他們認爲這是憤怒的表現。

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許多年輕人基本上放棄了標點符號的使用,除了感嘆號的自由使用。

Linguist Professor David Crystal said, "Usage of full stops is being 'revised in a really fundamental way'. People simply do not put full stops in, unless they want to make a point."

Linguistics experts studied the effect of technology on the way we use language. Dr Lauren Fonteyn said, "If you send a text message without a full stop, it's already obvious that you've concluded the message."

She suggested that finished messages with full stops are perceived of by young people as being insincere.

語言學家大衛·克里斯托教授說:“句號的用法正在被‘以一種真正根本的方式修改’。人們只是不停下來,除非他們想表達自己的觀點。”

語言學專家研究了技術對我們使用語言方式的影響。勞倫·方丹博士說:“如果你發的短信沒有句號,很明顯你已經結束了短信。”

她認爲,用句號完成的信息被年輕人認爲是不真誠的。

Journalist Victoria Turk wrote, "In a messaging conversation, a period is simply not necessary. It's clear when you've finished your thought, so what function does the period fulfill? As a result, using a period in messaging...can come across as if you're quite cross or annoyed."


She added full stops are being used after every word in a sentence. She gave the example: "Just. Look. How. Emphatic. This. Is."

記者維多利亞·特克寫道:“在一次信息交流中,句號根本不需要。很明顯當你完成你的思想,那麼什麼功能的時期履行?因此,在信息中使用句點…可能會讓人覺得你很生氣或惱火。”

她補充說句號在句子中的每個單詞後面都有。她舉了個例子:“只是。你看。怎樣。強調。這個。是的。”

美文閱讀筆記

㈠查理·卓別林道:“用特寫鏡頭看生活,生活是一部悲劇;但用長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部喜劇。”


這句話可視爲勵志,也可看成感慨。


把生活放得太大,纖毫畢現,遺憾自然無所遁形;把自己放得太大,得失心自然也重若泰山;把快樂放得太大,自然會擔心快樂短暫,還怎麼快樂得起來?而這正是快樂本身的悲劇本質。


用長鏡頭看生活,看到的不只是自身,還會看到許多自以爲是的煩惱在人海中其實輕若浮萍。宏觀來看,生活何止是喜劇,簡直是靠淚水倒映出的逗笑的趣劇。


如果特寫代表某一刻,則生活處處有難關,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看朝夕,不是嫌錢不夠多,就是嫌被愛得不夠深。一時失戀,當然手持放大鏡,把戀人的頭髮都看成絲綢。可是順絲路走下去,就變成長鏡頭,見聞廣博後,一是覺得所有切膚之痛不外如是,二是發現了更具吸引力的新大陸,或是真的到了敦煌,被壁畫啓悟,看破悲喜。


最弔詭的是,時間並不會放過任何人。多少自認爲刻骨銘心的面孔,經不起久別重逢的考驗,再次相見,蕩氣迴腸的少,驚訝當年自己何故癡情若此的多。一時的悲劇,回頭看來,遂成爲餘生都嘲笑自己鼠目寸光的喜劇。


可是近視是年輕時的事,老視得要把任何生活細節都拉成遠鏡纔看得清楚時,已是百年身。

㈡我在祖母的首飾盒子裏找到一個琥珀扇墜。一滴琥珀裏有一隻小黃蜂。琥珀是透明的,從外面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黃蜂。觸鬚、翅膀、腿腳,清清楚楚,形態如生,好像它還活着。祖母說,黃蜂正在飛動,一滴松脂滴下來,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埋在地下好多年,就成了琥珀。祖母告訴我,這樣的琥珀並非罕見,值不了多少錢。


  後來我在一個賓館的小賣部看到好些人造琥珀的首飾。各種形狀的都有,都琢治得很規整,裏面也都壓着一個昆蟲。有一個項鍊上的淡黃色的琥珀片裏竟壓着一隻蜻蜓。這些昆蟲都很完整,不缺腿腳,不缺翅膀,但都是僵直的,缺少生氣。顯然這些昆蟲是被弄死了以後,精心地,端端正正地壓在裏面的。


  我不喜歡這種裏面壓着昆蟲的人造琥珀。


  我的祖母的那個琥珀扇墜之所以美,是因爲它是偶然形成的。


  美,多少要包含一點偶然。

㈢1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迷茫開始從青春期特有的小情緒成爲了人生標配,無論年齡多大,身在何處,做着什麼樣的工作,都難逃過午夜夢迴時的靈魂三問:我選擇的是對的嗎?我到底該做什麼?我現在的生活有什麼意義?


  又往往因爲苦思無解而更加焦慮,陷入一個失落且煩躁的惡性循環。


  作爲十八線雞湯博主,我常常被提問這樣的問題:我特別迷茫,完全找不到方向和動力,我該怎樣擺脫這種情緒,跟其他人一樣去奮鬥去生活呢?


  言辭間避之如水火,彷彿迷茫和好好生活是一對生死不相見的仇敵。


  我能理解那種深陷迷茫的無力感,但有時也正是因爲我們太過關注“擺脫迷茫”,纔將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


  在不確定的人生中去追求“確定”,就像是公牛在追紅布。我們試圖讓自己相信,只要撞到了那塊紅布,一切就OK了,但結果往往卻是撞到了另一場空。


  我一位朋友總結出非常精闢的一句話:這世界上沒有人能擺脫迷茫,只有被打敗的,和還在與之作戰的人。


  這場戰鬥的潰敗,又往往是從三個跡象開始的。


2


  很多雞湯文會這樣安慰迷茫中的你:


  不要管別人怎麼生活,過好自己就行;你只需要做自己,就是最好的生活;以及,不用羨慕別人,你是獨一無二的。


  這些看上去很有道理的話往往會起到快速止痛的效果,就像一劑強力麻藥,立刻讓你找回平靜和安心。


  可麻藥勁兒過去之後又如何呢?同齡人的優秀依然會讓你相形見絀,老闆給的年終獎也不會因爲你的佛系而得以與部門的精英們持平。


  我們本來就生活在一個處處有比較的世界,就連去超市買蘋果,也是個大皮薄色澤鮮亮的更受歡迎。你會因爲一個蘋果長得與世無爭而喜歡上它的乾癟青澀嗎?


  人與人之間的比較與蘋果間根本的不同,只在於比較的維度更加多元。


  你腹有詩書,我能說會道;你長袖善舞,我過目不忘;你明眸善睞;我纖腰一握。


  比較不過是一個人尋找自己的過程,正是有了不斷的比較,你才能覺察到自己的與衆不同之處,逐漸去完善它,建立屬於自己的個人優勢。


  而這些優勢,纔是你不必去用自己的缺點跟別人的優勢死磕的底氣。


  真正可怕的不是比較,而是未戰先降。


3


  我曾經收到一位讀者留言,來自一個畢業於985高校的姑娘。


  她各方面都蠻優秀的,但因爲開始時準備要考研錯過了很多校園招聘,可後來她發現自己其實更想早點進入職場,又放棄了考研開始找工作。


  並不很順利,大企業的校招差不多都已經結束了,她一直沒能拿到滿意的offer。越拖心越慌,對理想職位的要求一刪再減,最後索性找了一份前臺的工作就匆匆入了職,美其名曰職場歷練。


  本以爲心中的一塊石頭能就此落地,可卻無端生出更多幽暗的小情緒:在校成績遠不如她的舍友都進外企做了管培生,而她只是一家小公司的前臺。


  不敢跟家人朋友說自己真實的工作,每每被問起都忍不住撒謊,又難過又心虛。


  因爲不喜歡,工作常常做不好,屢屢被經理批評,一開始是委屈,到後來陷入“我是不是真的不行”的自我懷疑。


  她講得痛苦不已,我聽得哭笑不得。


  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就接着找啊,錯過了當年的招聘季,也還會有下一年,用這一年的時間學點技能充充電,也總好過匆匆將就之後的意難平。


  爲了解決最初那個簡單的問題,她給自己佈置了一個異常複雜的局。


  像是一個努力躲避大雨的孩子,又慌不擇路地跑進了瀑布。


  我們做了太多事來擺脫迷茫。


  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隨便做一份湊合着;遇不到心動的人,隨便拉一個也能將就;過不上理想的生活,就索性用“我也過不慣那種人生”來自欺欺人。


  能吞噬一個人的,其實並不是迷茫,而是對迷茫的恐懼。


  類似迷茫、焦慮等情緒,只是我們行囊中不可拆卸的一部分,但這並不意味着,你必須要先解決它才能繼續行走。


  人是爲了目標而活的,而不是僅僅爲了解決問題。


4


  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陷在寫作的瓶頸期裏,什麼也不想寫,不知道自己今後想要往哪個方向發展,該如何才能不斷精進。於是跑去跟羣裏的一位大神私聊,倒了一大通苦水之後,她只回了我一句話:加油!看不進去書,就去看更多書,寫不出來東西,就更努力地去寫東西。


  講真,我當時還蠻生氣的,本希望她能傳授給我一些克服瓶頸的心得,或者調整心態的經驗,就算最不濟給一針雞血也是好的,可她除了給我這樣一句雞肋的敷衍,居然多一個字也沒有。


  得不到大神幫助的我,只好自己苦苦渡劫,給自己立了死規矩每天必須讀兩個小時書,無論寫出來的是什麼鬼東西,都得寫滿一千字保持筆感。


  折騰了大概三四個月後找回了狀態,然後忽然明白了她的那句話。


  我們並非生活在那個動動手指就能將六十年內功傳授給另一人的神話世界裏。


  你遇到的每個坎,其實都得靠自己一步步打怪來積累經驗值,而他人所能做的,也不過是隔河相望喊聲加油而已。


  並不是所有目的地都有捷徑可走,想要扛過迷茫,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可以幫你快速長大,有的只是你咬緊牙關死磕,去摸索適合自己的模式和方向。


  或許會摔跤,或許會走錯路,或許會碰得一鼻子灰。但那些勇氣和經驗會紮根於你的骨血,成爲你的武器與柺杖。

㈢十字路口紅燈轉綠,我正準備邁步,被一個老太太顫巍巍地攔下來:“師傅,某某學校招待所怎麼走?”


  我模模糊糊記得地點,正在思考如何搜索時,一羣中學生停在我們身邊。其中一個對我們說:“ 阿姨、奶奶,你們別急,能查到的。”他們迅速查出了那家招待所現在的名字,問清老太太有什麼事兒, 打電話給前臺,然後簡單明瞭地把路線大聲地告訴老太太。


  經過這件事,我忽然意識到,後諭時代,已經來臨。


  何謂後諭?人類社會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叫“ 替代學習”。其他動物的仔都要自己去學習捕獵、學會生存。沒有一本動物學大詞典,圖文並茂地告訴幼狼:一百年前,有過山林大火,先輩是如何死裏逃生,你們照方拿藥就是——但人類有。目前的大部分知識,是由先輩們幾千年來一點點學習和累積下來,再用各種方式傳遞給我們的。


  許多成長電影與小說裏面都有睿智長者的形象。少年亞瑟王必須先遇到白鬍子的梅林;哈利·波特需要鄧布利多校長;南宋郭靖終於成爲一代宗師,是因爲覓到百年前岳飛的《武穆遺書》;少年令狐沖能夠獨步天下,也是出於風清揚前輩的指導。所以,很多語境下, 我們稱呼老師“ 先生”——比我們先生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先知先覺,可以教我們這些後生晚輩。


  這也就是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提到的“前諭文化時代”:前輩教導後輩。她還提到另外兩個時代:一是“並諭文化時代”, 向同輩人學習。如果你是第一代到城裏打工的青年或者第一代去美國的移民,父母都在鄉村或老家,那麼誰能教你?你只能和同伴們跌跌撞撞、互扶互攙,共同面對挑戰,互相傳遞經驗與教訓。


  另一個就是“ 後諭時代”。處於後諭時代的我們在家裏是這樣的:我媽收到詐騙電話嚇得六神無主,必須由我挺身而出;我教我媽用支付寶,爲她下載微信;當我帶女兒出門,要掃健康碼的時候,是女兒拿過手機替我掃碼:“媽媽,你是色盲,你認不出藍與綠。”  


  “後浪”在教導“前浪”時需要做些什麼?我想,第一是責任感;第二是耐心;第三是有教無類,也就是,不管是什麼人,都應該教。你八九十歲的奶奶或姥姥,每日獨坐,默默無言——教她們用抖音呀,幫她們把喜馬拉雅App放到手機桌面上,教她們怎樣聽相聲、戲曲。


  不久前的一個新聞是,一個孫子送給奶奶一部手機,貼心地先把家人的電話都設了快捷方式。知道奶奶可能看不清按鍵,又把家人的照片設成頭像,一個個放在通訊錄裏。還有一則新聞說,一家圖書館一年做了兩百多場線下活動,第一場就是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第二場是教老年人用手機支付。 


  人,不見得都能成爲父母或者祖父母,但一定都有父母或者祖父母,他們曾經如何教你們喫飯、走路、上廁所,你還記得嗎?把那些他們必須知道的,教給他們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