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與看見

分享一個昨天我家裏的故事,心理挺有感觸。

昨天中午剛好我們有事下班了就回家去喫飯,遇到了剛放學被奶奶接回來的大女兒,上四年級。她一看到我們就很興奮,喫飯桌上開始滔滔不絕的聊起學校的趣事趣聞,平時我們家經常聊天,就習以爲常。但當時,我正好邊喫邊思考一個事情,其實並不怎麼認真聽。

她分享說今天愚人節和同桌一起互相開玩笑,她把同桌的椅子拿走了,同桌一屁股坐地上,然後自己就被打了手臂,特別疼。整個過程,她其實是很開心又生動的描述一個早上發生的事情。結果,我剛好聽到孩子說拉對方椅子的動作,於是立馬出聲道:“以後你不可以開這種玩笑知道不?多危險呀!萬一你同桌屁股着地骨盆開裂等或者頭撞哪裏了,那問題嚴重起來,估計道歉都不夠。媽媽一個閨蜜的侄兒初中生同學們一起在玩,不小心把對方眼球給撞了,現在還在處理中。”

正在興頭上的女兒聽我這麼說臉色驟變,似乎也被嚇到了,低頭喫飯,立馬不吱聲了。旁邊一起喫飯的爸爸和奶奶也附和我的話,說了一兩句:是啊,這不能隨便開玩笑,可大可小,下次要注意點。”等等類似的話。

大丫頭委屈起來:“可我手臂也被打了呀,很疼的。”結果爸爸不輕不重,悠悠回了句:“那也是你自找的,你不先和人家拉椅子摔了,咋會被人打呢?”孩子情緒頓時起來,哭了起來:“不跟你們說話了,討厭,嗚嗚嗚……”然後端着碗進自己房間去了,留下面面相覷的大人們,一臉愕然……婆婆說:“明明錯了還不能說了,這臭脾氣呀你們看看。”爸爸擺了擺手制止她繼續說道。

這個時候,我加快喫完飯,陷入了深思,回顧着剛纔的片段,覺察到我們言語上的不同理,後悔了。和愛人進了另一個房間聊起來,準備讓丫頭自己冷靜會兒再過去和她溝通。

回到這件事上,孩子興致勃勃分享,無非希望得到我們的安慰,她手臂疼,被看見的心理需求。而作爲大人,此刻更多看到這個事件裏恐懼害怕的點,直接忽略了她的心理需求,爸爸再反問一句頂得她無話可說,情緒崩潰了~~~其實,她自己也肯定意識到自己錯了,只是不被理解的情緒,就會更上頭直接逆着。

下午臨上課前,她開門出來,我和她爸進了房間,擁抱了她,並和她坦白爸爸媽媽當時確實過激反應了。“你願意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學校的事,這是多麼有愛的行爲,能得到你的信賴作爲父母我們很感動。但我們確實今天沒做對,你心裏也知道自己玩笑開大了對吧?如果爸爸媽媽那時候安慰摸摸你受傷的手臂,再給你個擁抱,我相信過後媽媽再和你指出問題的嚴重性,是不是你心裏更好接受?”孩子使勁點點頭,在我懷裏抽泣了會,立馬好好的,開開心心去上學了。

到了晚上回來,我們又陪她聊了會,希望她慢慢懂得被人理解很重要,但不被人理解也是常態,要努力自我調整。當然,作爲父母,我們會努力覺察,去多加理解你。但外面的世界,他人是沒有義務的。

育兒路上,永遠需要不斷學習,自我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