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史212: 曹山禪法

三、曹山禪法

本寂禪師除了完整繼承良价禪師洞上一宗之禪法外,還在弘法過程中發展了良价禪師之禪法,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曹山禪法。正是因爲本寂禪師不但繼承了良价禪師的禪法,也發展了良价禪師的禪法,所以本寂禪師之法門才能和良价禪師之法門合在一起稱之爲曹洞宗。

本寂禪師在弘法過程中獨創之禪法有三種墮、四禁偈、四種異類、君臣五位、王子五位、五相、五卦等。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看看本寂禪師的這些獨門功夫吧。

1、四禁偈

這一天,本寂禪師來到教室裏給同學們作四禁偈道:莫行心處路,不掛本來衣。何須正恁麼,切忌未生時。

當是時,江湖中參禪悟道之士衆多,而開山弘法之師同樣到處都是。學生們的境況不一,老師們的手段各別,這就造成了即便是坐在同一間教室裏的學生之思想也是難以統一的。

所以,爲了使初學者有個總的方向,更爲了使有所悟者獲得提高,本寂禪師對學生們提出了自己的四禁偈。

本寂禪師的四禁偈,雖然初學者也可以作爲參學之準則,但更多的是爲參禪有所得者提出了所要禁忌的四個方面。

莫行心處路之心,真心也。即便是學人找到了自己的真心,這個真心同樣是靠不住的。因爲一旦自認爲找到了真心,從而跟隨其跡而行,那麼,這個真心便有跡可循有路可行。而禪,那是要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所以,學人莫行心處路。

參禪悟道之人,都是希望能看清自己之本來面目的,不過,當你覺得自己看清了本來面目,進而掛上本來面目這件遮體之衣從而自以爲得自以爲足時,卻又不是了。禪,那是不能執滯於任何一機一境的,所以,即便你看清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也不能坐於此地。你必須把這種衣服(悟境)脫去,才能終至於一物無倚之境。所以,學人得不掛本來衣纔是。

禪,那是講究當機立悟的,也即是正恁麼時。不過,如果學人執著於此,這個當機立悟同樣會成爲學人的桎梏,從而使得學人不能得大自由大自在。所以,何須正恁麼。

參禪悟道之士,常常都是在各種念頭生出後,才下功夫制止、清掃這些念頭,從而使自己達至清靜和清淨之地的。可是,在種種念頭沒有生起來的時候,更得注意啊。如果你能在唸頭還沒有生出來的時候,就能體悟到念頭之本無,那麼,種種念頭又如何生出來呢,你有何須花費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使用那麼多的招數去壓制和清掃這些念頭呢。

總的來看,本寂禪師的四禁偈,對於那些在參禪悟道時有所得之人的啓示作用更大些。自然,如果有人能更進一步的做到本寂禪師四禁偈之要求,那麼整個禪海你就可以自由遨遊了。

對於本寂禪師的四禁偈,明末清初的白巖淨符禪師在給同學們上課時評唱道:“大小曹山畏刀避箭,若是白巖則不然。愛行心處路,常掛本來衣。何妨正恁麼,不礙未生時。大衆,你若依曹山則肯白巖,依白巖則肯曹山。衆中有出類拔萃者,試別道一句看。”良久,淨符禪師道:“若無舉鼎拔山力,千里烏騅不易騎。”

淨符禪師的同班同學且拙淨訥禪師也作偈評唱道:

生處富貴家,那知富貴毒。

不獨許由癡,更有癡巢父。

2、三種墮

這一天,本寂禪師來到教室給同學們上課道:“凡情聖見是金鎖玄路,直須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須具三種墮: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斷聲色,三者不受食。”

下面的稠布衲同學馬上站出來問道:“披毛戴角是什麼墮?”

本寂禪師道:“是類墮。”

稠布衲又問道:“不斷聲色是什麼墮?”

本寂禪師道:“是隨墮。”

稠布衲繼續問道:“不受食是什麼墮?”

本寂禪師道:“是尊貴墮。”

說完後,本寂禪師接着開示道:“食者即是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貴墮。若執初心,知有自己及聖位,故曰類墮。若初心知有己事,回光之時,擯卻色聲香味觸法得寧謐,即成功勳。後卻不執六塵等事,隨分而昧,任之則礙。所以外道六師,是汝之師。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食者即是正命食也。亦是就六根門頭,見聞覺知,只是不被他染污將爲墮。且不是同向前均,他本分事尚不取,豈況其餘事耶。”

在這裏,本寂禪師凡言墮,謂混不得、類不齊,凡言初心者,所謂悟了同未悟耳。

從本寂禪師上述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本寂禪師的三種墮,那是爲了學人正命食而特意提出的教法。

那麼,什麼是正命食呢?僧人依據佛制,以正當的行爲正當的技能正當的職業來獲得資養生命之衣食等等,稱之爲正命。依據佛制行乞而食,稱之爲正命食。

不過,上述正命食之理解,只是佛家之義,禪師之正命食義,又有不同。

出家人最初脫離世俗來到寺院,對於佛法禪法而言,可謂是個一窮二白之人。所以,如此窮白之人來到寺院,面對琳琅滿目的佛法大餐,一個個自然都是如飢似渴的,都巴不得把佛家三藏經論全部喫到自己的肚子裏去,都巴不得把祖師言論全部記在腦海裏,都巴不得把師父上課時的開示一字不漏的喫下去。

反正對於參禪悟道之士來講,佛法禪法,他們那是無所不食來者不拒的。

可是,如此喫法,不但不能資養慧命獲得領悟,反而會讓很多人消化不良乃至於噎死脹死。

所以,本寂禪師就此提出了僧人要取正命食,也即是在面對琳琅滿目的佛法大餐時,知道那些能食那些不能食,如此才能真正的明白佛法領悟禪道。

那麼,如何才能正命食,從而不至於消化不良乃至於噎死脹死呢?

本寂禪師於此開示道,取正命食者,須具三種墮。

本寂禪師之三種墮,在《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中記爲“披毛戴角是沙門墮,不斷聲色是隨類墮,不受食是尊貴墮”。但是在《禪林僧寶傳》《人天眼目》《五燈會元》《指月錄》等等衆多的禪宗典籍中,都把本寂禪師的三種墮記爲:披毛戴角是類墮,不斷聲色是隨墮,不受食是是尊貴墮。

所以,本文也從衆記爲類墮、隨墮和尊貴墮。

何爲類墮,類墮者,披毛戴角也。而披毛戴角則是異類中行也。而在此行中,要時刻不忘初心,既要知道自己,同時也得明瞭聖位,這樣的話,才能找到適合自己下嘴的美味,從而食之有味食之有方。

何爲隨墮,隨墮就是在學人知有的情況下,擯卻色聲香味觸法,從而獲得寧謐,成就功勳。但是由此獲得功勳,並不意味着自己可以離開色聲香味觸法而別有個清靜之地可以安居,而是要在色聲香味觸法中隨波逐流而不被波浪浸染,從而隨緣任運。也即是佛家所言之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捨生死而入涅槃之意。

何爲尊貴墮,尊貴墮,就是不被任何事、物、境界所污染,從而使自己在面對佛法大餐時,知道那些該喫那些不該喫。並且這個喫,不是起心動念挑肥揀瘦,只是本分而已,就好像你肚子餓了自然就想喫東西一樣,僅此而已。爲何如此呢,因爲此時的學人自己之本分事(求佛求法見性等等)尚且不取,他又怎麼可能會去在意其餘那些雜事呢。

本寂禪師說三種墮,只是爲了學人能正命食,能正命食者,則能達至悟了同未悟之境,從而逍遙於天地間。

對於本寂禪師之三種墮,北宋慧洪覺範禪師作偈評唱道:

紛然作息同,銀碗裏盛雪。若欲異牯牛,與牯牛何別。(類)

有聞皆無聞,有見元無物。若斷聲色求,木偶當成佛。(隨)

生在帝王家,那復有尊貴。自應着珍御,顧見何驚異。(尊貴)

南北宋交際間的法輪應端禪師作偈評唱道:

着起破襴衫,脫下娘生褲。信步入荒草,忘卻長安路。(類)

秦樓歌夜月,魏闕醉春風。家國傾亡後,鄉關信不通。(隨)

獨坐孤峯頂,輪蹄絕往還。可憐一雙足,曾不到人間。(尊貴)

雲不戀青山,鏡不籠妍醜。未透鬼門關,逐處成窠臼。(總)


3、四種異類

四種異類者,往來異類、菩薩同異類、沙門異類和宗門中異類也。在本寂禪師的視界裏,他雖強調不立一法,但是在這個不立一法中,還是有凡聖之別的。往來異類者,凡也。菩薩同異類、沙門異類和宗門中異類,三種不同之聖也。本寂禪師明此四種異類,自然是希望學人舍凡入聖,最後理事混融凡聖俱泯的。

一者往來異類者:如今一切聲色言語階級地位舍父逃逝,盡皆卻向上祖,又得爲異類。又天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皆是異類。

往來異類的範圍有點大,只要你沒有明瞭大事,哪怕你高居於天庭,在別人的眼裏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你依然和地獄餓鬼畜生修羅道上之衆生沒有差別,依然屬於往來異類之列。

往來者,自然是在六道輪迴中來往者。六道衆生因爲一個個遠離佛法,不明自性,矇蔽自己了的本來面目,所以都成爲離開祖父(佛性)之遊子,從而認不得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能歸家穩坐。所以,他們自然就只能在六道中沉淪生死,而不能自己作主了。

二者菩薩同異類者:先明自己,然後卻入生死異類中攝他。已證涅槃之果,不捨生死類,自利利他。願一切衆生皆成佛,從末後成佛。所以大權菩薩若不先化衆生,己事無由得成辦。故南泉曰:“先過那邊知有,卻來這邊行李。”又曰:“菩薩具六度萬行。”教雲:“若有一衆生未度者,吾終不成正覺。”誓願無邊,衆生無邊。如是行持,故名菩薩同異類。

本寂禪師在這裏強調學人要具有菩薩普度衆生之大乘思想。而要達此思想,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就是自己要先明瞭大事,想想看,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本來之事,你自己都認不得自己的本來面目,你又如何讓別人明白大事呢。你不明白大事而去度衆生,那和以盲引盲有什麼區別。第二,那就是自己明白了大事,而沒有普度衆生的思想,其實你還是沒有最終明白大事。所以,你必須要在自己明白大事的前提下,同時普度衆生,這樣的話,你的修行纔是圓滿的,你的領悟纔是徹底的。

普度衆生是大乘佛學的核心思想之一,禪宗雖然號稱教外別傳,但也是完全繼承了這一思想的。所以,禪師們對於那些只管自己喫飽飯而不顧他人肚飢的自了漢,一直都是持批評態度的。

三者沙門異類者:先知有本分事了,喪盡今時一切凡聖因果功行,始得就體一般,名爲獨立底人,亦名沙門稱斷事。始得表裏情忘,三世事盡,得無遺漏,得名佛邊事。亦云一手指天地,亦云具大沙門。轉卻沙門稱斷邊事,不入諸聖報位,始得名爲沙門行,亦云沙門轉身,亦云披毛戴角,亦喚作水牯牛。恁麼時節,始得入異類,亦云色類邊事。所以古人道:“頭長三尺頸長二寸。”只是這個道理,不得別會。

沙門異類者,其實就是前面講過的能披毛戴角異類中行之人。到此地步之人,自然從內到外都能情解俱亡,瞭然無事。自然是個能獨立特行且隨處作主之人。不過,即便到此地步,既不能耽於聖境而不自知,更不能居於聖位而不自覺。所以,到此地步須解轉身,不耽聖境不居聖位,方纔是真正的沙門異類者。

四者宗門中異類者:如南泉曰:“智不到處,切忌道着,道着則頭角生。”喚作如如,早是變也。直須向異類中行,道取異類中事。洞山曰:“此事直須妙會,事在其妙,體在妙處。”餘(曹山本寂)自道:“此事直須虛一位全無的的也,覿面兼帶始得若是。作家語不偏不正,不有不無,呼爲異類中虛此事。直須作家橫身,逢木着木,逢竹着竹,須護觸犯。囑囑囑囑。”

宗門者,禪宗也。曹洞宗是非常強調理事混融正偏兼帶(回互)的。所以,對於宗門中異類者,本寂禪師特別強調了兩點,第一,只有覿面兼帶,不偏不正,不有不無,方得成爲宗門作家。第二,作家必須逢木着木,逢竹着竹,須護觸犯。也即是悟道之人必須時時處處要做到“回互”,才能不傷鋒犯手,才能既道着,又不生頭角。爲強調這點的重要性,本寂禪師不惜老婆心切,連用四個囑囑囑囑字來殷勤叮嚀。


4、君臣五位

曹洞宗最具特色之禪法,自然是其五位學說。良价禪師有正偏五位和功勳五位,而本寂禪師也有君臣五位和王子五位。

本寂禪師之君臣五位,其實是用來詳細解釋良价禪師之偏正五位的。

君臣五位者,正、偏、臣向君、君視臣、君臣道合五位也。

這一天,本寂禪師照例來到教室裏給同學們上課,下面有學僧站出來問道:“師父,能不能給我們說說五位君臣旨訣?”

本寂禪師立即開示道:“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衆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當詳審辯明。君爲正位,臣爲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

下面馬上又有學僧站出來問道:“如何是君?”

本寂禪師道:“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虛。”

學僧接着問道:“如何是臣?”

本寂禪師道:“靈機弘聖道,真智利羣生。”

學僧接着問道:“如何是臣向君?”

本寂禪師道:“不墮諸異趣,凝情望聖容。”

學僧接着問道:“如何是君視臣?”

本寂禪師道:“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偏。”

學僧又問道:“如何是君臣道合?”

本寂禪師道:“混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

回答完學僧的提問後,本寂禪師繼續開示道:“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稱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宗要。”

隨即本寂禪師作偈一首道:

學者先須識自宗,莫將真際雜頑空。

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

出語直教燒不着,潛行須與古人同。

無身有事超岐路,無事無身落始終。

在本寂禪師的君臣五位中,君者,正也,理也,體也,空也,真也,黑也。此位傲然獨立,至尊至貴,所以稱君。

臣者,偏也,事也,用也,色也,俗也,白也。此位森羅萬象種種作用,文韜武略深備自身,少之,則君成孤家寡人,不得作用也。所以名爲臣。

臣向君者,臣雖有種種作用種種武功,但是,這些作用只是爲了表明自己對君王之忠心的,只是爲了顯示君王之存在的。此所謂用以顯體事以明理也。

君視臣者,君王若無臣民,則君王也就不能稱之爲君王了。所以,君王雖在寶座上端坐,但必須顧視臣子,進而依靠臣子來顯示君王之尊。此所謂法身無相,須借物顯形也。

君臣道合者,君王穩居寶座,而臣子按照君王之旨意各司其職各行其事。同時君王又不以高貴自居,而臣子也不以低下自處。君臣之間其樂融融。此時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混無內外。此乃理事混融體用雙彰體用俱泯之境也。此位可謂最玄最妙,故稱之爲君臣道合。

對於本寂禪師之君臣五位,曹洞宗第六代掌門大陽警玄禪師作偈評唱道:

不立功勳坐廟堂,羣臣何敢望清光。潭潭禁殿尊嚴甚,寂寞無人夜未央。(君)

文經武緯定中華,遍歷階梯贊國家。功業已隆加九錫,與君神氣看些些。(臣)

位尊九五不曾居,常與羣臣共一途。深隱後宮天下治,免教夷狄望來蘇。(君視臣)

念念輸忠不敢欺,頭頭奉重丈夫兒。看君千里長安道,玉鐙皆趣闕下歸。(臣向君)

臣主相忘古殿寒,萬年槐樹雪漫漫。千門坐掩靜如水,只有垂楊舞翠煙。(君臣道合)

無中有路透長安,劫外靈枝孰敢攀。寶殿苔生尊貴重,三更紅日黑漫漫。(總頌)


5、王子五位

本寂禪師之王子五位者,誕生、朝生、末生、化生、內生也。此五位最初之源頭,在禪宗典籍中記載不一。如《人天眼目》記載爲石霜慶諸禪師,《五燈會元》記載爲洞山良价禪師。

不過,不管王子五位之源頭在那裏,王子五位都是經過本寂禪師的評唱以及大力弘揚,最終名動江湖的。所以,江湖中都是把王子五位算作是本寂禪師之看家功夫的。

在《人天眼目》中,良价禪師對於五位王子的評唱特別到位,所以我們就來看看良价禪師對於慶諸禪師五位王子的詳細解說。

下面的偈頌爲慶諸禪師所作,括號內爲良价禪師之具體評唱。

誑生(內紹嫡生。又云:正位根本智儲君太子也。)

天然貴胤本非功,(不假修證本自圓成。)

德合乾坤育勢隆。(本自尊貴中來。)

始末一期無雜種,(本無雜念。)

分宮六宅不他宗。(六根唯以一機軸)

上和下睦陰陽順,(前後一際)

共氣連枝器量同。(始終無二。)

欲識誕生王子父,(須知向上更有一人在。)

鶴騰霄漢出銀籠。(千聖不傳。)

朝生(庶生、宰相之子、已落偏位、涉大功勳、亦云外紹臣種。)

苦學論情世不羣,(有修有證。)

出來凡事已超倫。(雖有修有證,本自尊貴中來。)

詩成五字三冬雪,(染污不得。)

筆落分毫四海雲。(不守住。)

萬卷積功彰聖代,(大功修證。)

一心忠孝輔明君。(知有向上人,始得奉重。)

鹽梅不是生知得,(修證還同。)

金榜何勞顯至勳。(不假修證,不待功勳。)

末生(有修有證、羣臣位。)

久棲巖嶽用功夫,(有修有證。)

草榻柴扉守志孤。(直是不待功勳,一塵不染。)

十載見聞心自委,(方全肯重。)

一身冬夏衣縑無。(赤灑灑乾剝剝。)

澄凝愁看三秋思,(一塵不染。)

清苦高名上哲圖。(學者可以爲王尊貴之事。)

業就巍科酬極志,(本業成就。)

比來臣相不當途。(雖然如是,功勳不犯。)

化生(借位明功、將軍位。)

傍分帝化爲傳持,(分佛列祖。)

萬里山河佈政威。(正令當行。)

紅影日輪凝下界,(從尊貴中來。)

碧油風冷暑炎時。(正布威時,誰敢犯令。)

高低豈廢尊卑奉,(知有底如解奉重。)

五褲蘇途遠近知。(爲蘇塗炭也。)

妙印手持煙塞靜,(誰敢當頭。)

當陽那肯露纖機。(終始功勳不犯。)

內生(亦爲內紹、根本同出、誕生同。)

九重深密復何宣,(無言無說正令當行。)

掛弊繇來顯妙傳。(曲爲今時。)

只奉一人天地貴,(奉重內生王子父。)

從他諸道自分權。(雖然言一用,要在一機軸。)

紫羅帳合君臣隔,(入他無異相,體知同一國。)

黃合簾垂禁制全。(天下音成正令當行。)

爲汝方隅官屬戀,(正是幼生子。)

遂將黃葉止啼錢。(不免權此問。)

誕生王子,正位也。就如準備接班的東宮太子一般天生貴胄,本然圓成且不假修證。不過,到此地步之人亦須知轉身,亦須知更有向上一路,不然則被尊貴一路所縛也。

朝生王子,偏位也。此位如宰相之子,本出尊貴之中。可是爲了建立大功勳,所以運用智慧,揮金剛劍斬妖除魔,驅邪匡正,從而滌盪乾坤掃清寰宇。此喻學人須憑藉修證才能達至圓滿之地,不過因爲終究屬於有君奉伺之地,所以他縱使有大功勳,終非內紹王種。

末生王子,乃是羣臣之位也。此喻學人爲明瞭大事,那是不辭艱辛,刻苦求學,就如大臣在朝堂之上爲了輔佐明君,從而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樣。不過此位縱使自身修學有成,但終究是有修有證,離無休無證本自天成本自圓滿之境還有差距,所以只能居於臣位。

化生王子,此乃將軍之位也。將軍者,自能衝鋒陷陣,攻城撥地也。一番衝鋒後,自然能使軍紀威嚴,盜賊不生,諸惡不犯,從而把定乾坤威行正令。不過,縱是修行至此,因爲將軍尚須上借君王之正命從而建立功勳,還屬於借位明功之地,離不借借之地還有差距,所以只能居於將軍之位也。

內生王子,內生王子和誕生王子一樣,都是屬於內紹王種。到此地步之人,無言無說,穩行正令。雖深居皇宮,不過卻能體用雙彰縱橫自在。不過,縱是到此地步,更須知自己尚且年幼,離登臨大位尚需時日。所以,到此地步,更須知有體用俱泯,悟瞭如未悟之境使得。

對於五位王子,宋朝善權志禪師作偈評唱道:

貴胤生時輪擬空,玎璫玉佩處東宮。

月堂照處朝君父,直扣堯階卻借功。(誕生)

學問詩書德行全,金門投策紫薇班。

臺星不自離蓑釣,爭得寅昏奉聖顏。(朝生)

貧來今日極清虛,悲喜寥寥一物無。

便欲升爲九苞鳳,依稀雲樹月巢孤。(末生)

帝命傳來下九天,禁城中外化親宣。

回途復妙持金印,正令曾無一字傳。(化生)

鳳勢龍驤大丈夫,天然尊貴六宮殊。

苔封古殿無人到,造次凡流識得無。(內生)


6、五相

利用圓相來表達禪意之法門,經過仰山慧寂禪師的大力弘揚後,江湖中對此法門已是非常熟知了,許多禪師在自己的教案中也頻頻引用這種法門。

本寂禪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也引入了圓相法門來表達本宗之禪法。

爲了更簡潔形象的表達本宗之正偏五位功勳五位王子五位,本寂禪師特作五相以明之,並且作偈述之。

本寂禪師道:“夫正者,黑白未分,朕兆未生,不落諸聖位也。偏者,朕兆興來,故有森羅萬象隱顯妙門也。”

(一個圓圈中上半部分黑色下半部分白色)正中偏(誕生內紹)、君位、向、黑白未變時

偈曰:白衣雖拜相,此事不爲奇。積代簪纓者,休言落魄時。

(一個圓圈中上半部分白色下半部分黑色)偏中正(朝生外紹)、臣位、奉、露

偈曰:子時當正位,明正在君臣。未離兜率界,烏雞雪上行。

⊙正中來(末生隱棲)、君視臣、功、無句有句

偈曰:焰裏寒冰結,楊花九月飛。泥牛吼水面,木馬逐風嘶。

偏中至(也作兼中至)(化生神用)、臣向君、共功、各不相觸

偈曰:正宮初降日,玉兔不能離。未得無功旨,人天何太遲。

兼中到(內生不出)、君臣合、功功、不當頭

偈曰:混然藏理事,朕兆卒難明。威音王未曉,彌勒豈惺惺

本寂禪師的上述五相圖可謂簡潔明瞭,而且非常形象的把曹洞宗的重要法門呈現給了所有人,使得學人能一目瞭然的對曹洞宗的禪法有全面的瞭解。


7、五卦

卦象,來自於《易經》,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禪宗從創立之初起,就大量吸收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老莊思想。對於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巨大的《易經》,禪師們自然也從其中吸收了一些營養過來充實自身的。

良价禪師在其著名的《寶鏡三昧》中說道:“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爲三,變盡成五。”這就已經直接把《易經》中卦爻變化之原理入禪了。

而本寂禪師在此基礎上,則更進一步,作《五位旨訣》,以五卦配五位,來說明本宗正偏五位之變化,以及詳述五位之旨意。

其《五位旨訣》曰:

正中來者,大過( )也。全身獨露,萬法根源,無咎無譽。

偏中至者,中孚( )也。隨物不礙,木舟中虛,虛通自在。

正中偏者,巽(☴)也。虛空破片,處處圓通,根塵寂爾。

偏中正者,兌(☱)也。水月鏡像,本無生滅,豈有蹤跡。

兼中到者,重離( )也。正不必虛,偏不必實,無背無向。

又曰:心機泯絕,色空俱忘。到頭無諱,曾無變動。更無覆藏,全體露現。是曰正中偏。

山是山,水是水。無人安名字,無物勘比倫。是曰偏中正。

淨裸裸,赤灑灑。面目堂堂,盡天盡地,獨尊無二。是曰正中來。

宛如寰中天子,不借禹湯堯舜令。眼見耳聞,終不借他力。耳之不入聲中,聲之不塞耳根。裏頭才轉身,塵中未帶名。是曰兼中至。

不是心,不是境。不是事,不是理。從來離名狀,天真忘性相。是曰兼中到。

現在有些人批評本寂禪師多生頭角,從而使得原本質樸的禪意繁雜和艱澀,使得學人不易領悟禪機,進而使得自己一系數傳而絕,竊以爲這種觀點不可取。

用《易經》之卦象來配合正偏五位以表明禪意,可以說是本寂禪師的獨特法門。如此一來,禪宗江湖中又多了一門讓人學習修煉的功夫。而禪宗,正是有像本寂禪師這樣的高手不停的創造出新的教案,才使得禪宗江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而使得禪宗江湖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除去上述本寂禪師獨創之禪法外,本寂禪師還專門撰文詳細的講解了師父良价禪師之禪法。其中有《解釋洞山五位顯訣》《註釋洞山五位頌》等,因爲其文稍長,並且在前面也講述過其中的一些相關內容,所以就不在此詳述了。

本寂禪師從小修習儒學,而且學習成績非常的好,所以其作文文辭遒麗讓人歎服,江湖中都公認本寂禪師是個有法才之人。

本寂禪師曾經寫過一本書,名曰《對寒山子詩》。這是一本專門註解詩僧寒山子詩歌的專著。寒山子的詩歌在當時不論是在佛門還是世俗都是非常流行的,不過很多人往往更關注寒山子的詩歌本身,而忽略了寒山子詩歌背後所要表達的禪意。所以本寂禪師特意從禪的角度出發,來詳細註解寒山子的詩歌,以溯本正源。

本寂禪師本就文采飛揚,更兼禪宗功夫登峯造極,所以其《對寒山子詩》一經寫出,便風靡天下,令江湖中人個個爭相傳看。可惜,這部著作現在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本寂禪師在江西撫州曹山說法如雲,弘法聲勢浩大,不僅使自己成爲江湖中數一數二之大宗師,更使得自己的禪法成爲宗門標準。

而同時,本寂禪師的同班同學雲居道膺也在撫州北面的江西九江市永修縣雲居山之真如禪寺弘法,並且其弘法聲勢同樣如日中天。

這樣,曹洞宗在以本寂禪師和道膺禪師爲首的帶領下,就成爲江湖中唯一可以和雪峯禪系相提並論的江湖宗派。

曹洞宗在江西如日中天威震江湖,自然就吸引了當地主政者之高度關注。

當時坐鎮江西的是南平王、鎮南軍節度使鍾傳,他不僅勤政愛民,而且常常禮賢名流。對於有名之禪師,鍾傳更是尊崇有加。

所以鍾傳不僅禮請道膺禪師主持真如禪寺,更大力資助道膺禪師弘法,並且還禮拜道膺禪師爲師。

當鍾傳看到自己的地盤上還有比道膺禪師還略勝一籌的本寂禪師在弘法時,自然是非常高興的。自己已經禮拜道膺禪師爲師,並且多次迎請道膺禪師到南昌自己的官署中說法,那麼,作爲道膺禪師同班同學的本寂禪師,自己同樣可以禮請其到南昌官署中供養說法,以便自己可以親近本寂禪師這種江湖中數一數二的大宗師啊。

於是鍾傳立即派人來到了撫州曹山,迎請本寂禪師到南昌官署說法。

不料本寂禪師看到使臣來了,立即以自己有病爲由,從而拒絕了鍾傳之請。

不過鍾傳並沒有死心,一次不成,那就再來一次唄。於是鍾傳又派出使臣來到曹山迎請本寂禪師到南昌官署說法。

不料本寂禪師依舊以自己有病拒絕了鍾傳之請。

鍾傳得報後不由得大爲冒火,自己擁兵自重坐鎮一方,就是當今皇帝也得給自己幾分面子。並且自己對於佛門高僧那是禮敬有加,可是這個本寂禪師自己兩次相請都被拒絕,豈不是太不給自己面子了。

所謂事不過三,鍾傳立即第三次派出使臣前往曹山迎請本寂禪師來南昌官署說法。不過,在這個使臣出發前,鍾傳非常嚴厲的對他道:“這一次到了曹山,你還不能把本寂禪師迎請來的話,我就把你一家妻兒老小全部殺掉。”

鍾傳這一番話說得這個使臣那是魂飛魄散啊。這是什麼世道哦,請不請人是你鍾傳自己的事,來不來則是本寂禪師的事,你們兩個之間的事,跟我有如此天大的關係嗎。怎麼你們兩個之間的事,要我來承擔如此要命的後果呢。

不過,這個使臣自然是不敢和鍾傳理論一二的。他接到命令,立即心驚膽戰且馬不停蹄的趕到了曹山。

剛一見到本寂禪師,這個使臣撲通一聲就跪在了本寂禪師的面前,並且痛哭流涕的道:“大師,救命啊。”

本寂禪師趕緊道:“大人請起,這是怎麼了?”

這個使臣任務沒完成,那兒敢起來啊。他淚涕俱下的道:“大師大慈大悲,一定要救救我啊。鍾傳大人派我來迎請大師到南昌說法,大師要是不去的話,鍾傳大人就要把我滿門抄斬啊。”

說完後,這個使臣對着本寂禪師叩頭不已。

原來是這檔子事啊。本寂禪師走過去把這個使臣扶起來道:“南昌官署,貧道依舊是不會去的。”

本寂禪師話還沒說完,這個剛站起來的使臣立即就重新跪了下去,這可不是鬧着玩的啊,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全在此一舉啊。

本寂禪師趕緊把這個使臣扶起來道:“專使不用憂慮,我雖然不到南昌官署去,但是我可以寫一首古人的偈子讓你帶回去,鍾傳大人看後,一定不會和你計較的。”

這個使臣半信半疑的道:“大師,管用嗎?這可開不得玩笑啊。”

本寂禪師笑着道:“出家人不打誑語,管用的。”

隨即本寂禪師就書寫了一首偈子。偈曰:

摧殘枯木倚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見之猶不顧,郢人那更苦追尋。

這首偈子,原本是大梅法常禪師所作。本寂禪師借用來表達自己甘於淡泊並且願意終身安居山林之志。

這個使臣拿着本寂禪師所寫之偈,膽戰心驚的回到了南昌向鍾傳覆命。

鍾傳看過偈子後,不由得對着曹山方向頂禮道:“弟子今生決定不得見曹山大師也。”

自然,本就禮賢下士尊崇名流的鐘傳,是不會因爲這種事情而和使臣較真的。


唐昭宗天覆元年(公元901)夏,在曹山弘法二十餘年的本寂禪師忽地說道:“我的師爺雲巖曇晟禪師活了六十二歲,我的師父洞山良价禪師也活了六十二歲,我今年也是六十二歲,正好可以趕上成一串。”

旁邊的人聽到本寂禪師如此言語,一個個面面相覷卻又不知所措。

到了當年的六月十五日夜,本寂禪師問主事僧道:“今天是什麼時日啊?”

主事僧趕緊回道:“回師父,今天是閏六月十五日。”

本寂禪師道:“曹山一生行腳,到處只管九十日爲一夏。至來日辰時,吾行腳去矣。”

到了第二天辰時,本寂禪師在方丈室焚香後,便在禪牀上正身端坐,然後就在端坐中圓寂了,享年六十二歲。

本寂禪師圓寂後,弟子們在曹山西邊建造墓塔,安置了本寂禪師全身。

後來,弟子們請當時江湖中以文采著稱的南嶽玄泰禪師爲本寂禪師撰寫了塔銘。

聽聞本寂禪師圓寂後,立即賜予本寂禪師“元證禪師”之諡號。到了清朝,愛好禪宗的雍正皇帝加封本寂禪師爲“寶藏元證禪師”。

大約在清初,有不法僧人以爲本寂禪師的墓塔中陪葬有財物,於是便偷偷的挖掘開墓塔,進去盜取裏面的財物。不過,當此不法僧人進入墓塔,打開裝有本寂禪師真身的石龕後,財物沒發現,卻看見本寂禪師之真身已經全部石化了,並且頭骨大如鬥,牙齒像玉一般潔白,身長約九尺。

此時的本寂禪師已經圓寂七百多年了,不過,本寂禪師的真身不但沒有腐化,反而呈現出異常的狀態。

自然,這個僧人那是看得膽戰心驚,那裏還有什麼心思待在墓塔中。他趕緊把石龕合上,然後倉皇而去。

當時曹洞宗壽昌系高僧壽昌竺庵禪師聽聞此事後,不由得將信將疑。所謂眼見爲實耳聽爲虛,於是竺庵禪師決定親自前往一探究竟。

來到本寂禪師墓塔後,竺庵禪師打開墓塔進去,然後開啓石龕,看見本寂禪師的樣子果然如傳聞中一樣,竺庵禪師不由得大爲歎服。

出來後,竺庵禪師便開始籌劃重新修建本寂禪師的墓塔,並且作偈一首記載此事。偈曰:

洞山門下酒顛人,不變易處自藏身。

一朝發出與人看,方知吾道久逾新。

遍地兒孫皆法乳,壽昌密邇便爲主。

無縫塔子復巍巍,影落湘潭誰薦取。

良价禪師在圓寂時能說走邊走,並且走後還能再回來給弟子們置辦愚癡齋,且在七天後再次離去。

而本寂禪師不但可以使自己和師爺師父同歲數圓寂,並且能使自己的真身七百多年後依舊完整,且呈現出非凡狀態。

這些,沒有深厚的修爲,那是絕對無法辦到的。

由此可見,本寂禪師並不只是會耍點嘴皮子功夫說點禪語打點機鋒而已,其真實的修習功夫,同樣是登峯造極無以復加的。不然的話,他也不可能折服能來去自如的紙衣道者了。

本寂禪師在身前威震江湖,並且使自己的禪法成爲宗門標準。不過,他的法嗣卻並不多。《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都記載其法嗣只有十四人,不過兩書之十四人中,各有一人是對方沒有記錄的。

而在本寂禪師的十四名法嗣中,傳承最久的,是鹿門處真一系。

本寂禪師傳鹿門處真,鹿門處真傳谷隱智靜,谷隱智靜傳谷隱知儼,谷隱知儼傳谷隱契崇,此後,本寂禪師一系傳人,便在江湖中銷聲匿跡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