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意志就能夠幸福?

尼采說,讀叔本華著作時候,彷彿胳膊下長出一對翅膀。

他一生評價最高有三本書:一本是叔本華《對於意向與表象的世界》;一本是司湯達的《紅與黑》;一本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他讀叔本華《對於意向與表象的世界》用了兩個星期,讀後給予了高度評價。

叔本華的哲學經典,包含《愛與生的苦惱》、《人生的智慧》、《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認識力》、《觀念力》等內容,字數都不多,論述卻很精彩。他的哲學是康德認識論、柏拉圖理念論、吠陀泛神論及厭世觀四者的結合。

世界是表象,是叔本華哲學最初命題:“一切物質,即全世界,僅是對主觀而言的客觀,是直觀者的直觀,只是表象而已。表象的世界,使我們的經驗世界與認識世界及一切客觀的生成世界,事物化成各種不同變化形象而呈現,所以也稱爲現象世界。包羅萬象和變化多端的現象世界,自由作爲主觀的對象才能存在;如果無主觀,則無法獨立。”

叔本華認爲意志就是物自體,唯有藉助自我直觀,才能解開物自體的謎團。意志本質是努力,故無所謂目的或者目標。努力是由於缺乏的慾望所產生的,但眼前慾望得到滿足之後,新的慾望又接踵而來,慾望無窮,滿足卻有限。人就這樣無休無止奮鬥掙扎下去。

一切快樂皆以願望爲先決條件,願望一旦滿足,快樂也隨之停止。

所謂幸福,實際是消極的東西,造物者原無意賜予我們永恆的幸福。一旦失去慾望對象,無聊便立刻襲之而來,無聊和痛苦同樣令人難以忍受。人生實際就像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的鐘擺。如果把一切痛苦驅進地獄,留存天國的大概就只有倦怠和無聊。存在的萬物,本質就是不斷努力和永恆痛苦。世界是鬥爭舞臺,滿是各種欺騙、傾軋和勾心鬥角。

生存總充滿痛苦,寧靜平和僅僅是瞬間幻影,是意志喘息時間。

該如何擺脫苦惱和爭奪的世界?叔本華指出兩條途徑:

第一是藝術解脫,藝術具有超越自我和物質利害的力量,而達到無意欲境界。但藝術解脫是暫時的,必須具備天才直觀。

第二是否定意志。欲尋求永恆解脫,唯有從根本否定意志。基督教和佛教苦修生活,是一種否定意志狀態。求生意志最顯著現象,不外是個體保存慾望、種族繁殖慾望和利己心。苦修三大要件是粗食、禁慾、清貧。能夠嚴守此三者,即稱謂聖者。認爲只有如此,可望勘誤萬法如一道理,進入到涅槃的境界。

唯有達到這個境界纔是永恆而完全的解脫狀態。

天才和苦修都需要特殊條件,大多數的普通人怎麼辦呢?

叔本華的邏輯中,可以看到,其實幸福也始於自覺選擇。生活中疼痛與不適越令人討厭,持續的改寫我們默認的幸福狀態,加上自覺模擬出來的痛苦,讓自己痛苦不堪,最後陷入更深更痛苦的事情。是我們任由痛苦以自生疼痛的形式縈繞不去。因爲思想只有在轉化爲行動前提之下,纔會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它不會改變事件,只會在我們心中以無盡痛苦和悲傷形式發揮影響力。

生活不會捉弄人,只是偶爾出一些難題而已。即使是這樣,我們也有選擇,那就是放棄痛苦,或者一味痛苦。反正無論走哪一條路,生活都會給你出難題。顯然,適度的享樂主義更能促進普通人的幸福。

蒙田說:“智慧在我之上的人們,如果具有剛強的、充滿活力的心靈,可以爲自己安排純精神上的休息生活。至於我,我只具備常人的心靈,我得以藉助肉體之樂來維持自己。年事已高,與我想法符合的樂趣已經離我而去。此刻,我正在培養和激發自己的慾望,使之能領受比較適合我這個年齡的歡樂。我們務需抓緊享受生活的樂趣,消逝的歲月正將我們戀棧的快樂逐一帶走”。

古羅馬詩人佩爾西烏斯寫到:“盡情享樂吧,我們只此一生。明天你將只剩下餘灰,化作幽靈,一切歸於烏有。”

無論是誰,都需要認識到是思想意識讓一個人迴歸幸福的默認狀態,幸福是自己定義,基礎狀態是一種滿足快樂平和的狀態,其他都是外界變化;要在生活中找到自然平衡,學會俯瞰生活,學會感恩;要通過愛讓生命流動起來,在愛中找到平靜,沒有接受到愛就付出愛;同時,要意識到死亡是最好人生導師,接受自然或者是造物主的設計。

好像只有這樣,幸福距離纔會更近一些,但是也許也不盡然。

叔本華認爲人生從整體上看是悲劇,從細節上看具有喜劇性質。

尼采說,從生命整體看,短促的悲劇遲早要歸入永恆的生命喜劇,無數笑的波浪終究要把最偉大的悲劇也淘盡。一個人應該感情充溢、奔放的活着,對一切都興致勃勃,這纔是幸福。

大衛·布魯克斯在一次有關幸福真諦的演講中說:“幸福感和價值感只不過是你們怎樣完成任務,怎樣聽從召喚的副產品。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很自負;在大多數時間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只考慮自己。儘管如此,但只有將自我融化於更大的任務和召喚中,人生纔有意義,這一點毋庸置疑。人生目的不是找尋自己,而是忘記自己。”

距離叔本華哲學遠了些,離斯多葛派哲學則要近的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