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3每日美文閱讀和英語學習(第367天) 英語學習

英語學習

How to Replace Bad Habits with Good Ones

Bad habits interrupt your life and prevent you from accomplishing your goals. They damage your heal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and waste your time and energy.

Most of the time, bad habits are a way of dealing with stress and boredom. Everything from biting your nails to wasting time on the Internet can be a simple response to stress and boredom.

All of the habits that you have right now — good or bad — are in your life for a reason. In some way, these behaviors provide a benefit to you, even if they are bad for you in other ways.

You need to replace a bad habit with a new habit that provides a similar benefit.


如何用好習慣取代壞習慣

壞習慣會打斷你的生活,阻礙你實現目標。它們損害你的身心健康,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

大多數時候,壞習慣是處理壓力和無聊的一種方式。從咬指甲到在網上浪費時間,一切都是對壓力和無聊的簡單反應。

你現在所有的習慣——好的或壞的——都存在於你的生活中是有原因的。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行爲給你帶來了好處,即使它們在其他方面對你不利。

你需要用一個能帶來類似好處的新習慣來代替壞習慣。

Here are some ideas for breaking your bad habits and thinking about the process in a new way.

Cut out as many triggers as possible. If the first thing you do when you sit on the couch is pick up the TV remote, then hide the remote in a closet in a different room.

Pair up with someone. The two of you can hold each other accountable and celebrate your victories together. Knowing that someone else expects you to be better is a powerful motivator.

Breaking bad habits takes time and effort, but mostly it takes perseverance. You might not have success right away, but that doesn't mean you can't have it at all

以下是一些打破你的壞習慣的想法,並以一種新的方式思考這個過程。

儘可能地切斷觸發器。如果你坐在沙發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電視遙控器,然後把遙控器藏在另一個房間的壁櫥裏。

與某人配對。你們兩個可以互相負責,一起慶祝你們的勝利。知道別人希望你變得更好是一個強大的動力。

改掉壞習慣需要時間和努力,但主要需要毅力。你可能不會馬上獲得成功,但這並不意味着你就不能擁有它。



美文閱讀筆記

㈠任何人有空,都可以抽點時間研究一下自己的性格,這是一樁十分有趣的事情。不過在這樣做的時候,有一點必須遵守:不能在研究自己之際,欺騙自己。

任何人面對他人時都在不斷地欺騙,這是人類活動的自然現象。

這種結論聽起來十分悲哀,卻是事實。知道並且肯定這樣的結論,對認識人類其實是多麼虛僞的一種生物,大有幫助。

人,可以欺騙別人,但不必欺騙自己。自己騙自己,也是很多人正在做的事,通過自己欺騙自己,而得到某種虛假的滿足。但是在真正要研究自己的時候,大可不必欺騙自己,這纔有助於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

自然,研究的結果如何,不必講給任何人聽。

㈡一位友人說:“在香港,夫妻各有各的工作及應酬,見面的時間並不多。待移民之後,朝夕相對,才發覺沒話說。”聽到 這裏,我發表意見:“我的情況 比較好。”爲避免人家誤會,我連忙續了下一句:“我們在香港也無話可說。

其實沒話說不要緊,幾十年相伴,總不能日日情話綿綿,講個不停。有些人誠然談笑風生,話語玲瓏,討人歡喜,可惜我不是,他也不是。這也不要緊,把生活中的大問題搞妥,家庭一樣完整。

多年來,我每日寫作三個小時、閱讀一個小時、看電視兩個小時,又愛午睡,根本抽不出時間同任何人閒談。有什麼正經事,大家坐下來,開會商議,達成共識,鬆口氣,站起來,散會。

生活簡單得像一部機器,出紕漏的概率也會變小。當然,你會說:“會不會缺乏情趣?”那就看你追求的是什麼了。沒話說不要緊,最慘的是亂說話,那纔是爭執的導火線。

一家三口三臺電視,有人看海費茲拉小提琴,有人看迪士尼卡通,有人看香港新聞,沒話說,不知多好。

㈢英國有家報社,向社會有獎徵答“誰是最幸福的人”。之後排出第一種最幸福的人,是一個媽媽給孩子洗完澡,懷抱着嬰兒;第二種最幸福的人,是一個醫生治好了病人並目送他遠去;第三種最幸福的人,是一個孩子在海灘上築起了沙堡。備選答案是,一個作家寫完了著作的最後一個字,放下筆的那一瞬間。


  看完這則報道,那一瞬間,我真的像被子彈打中一樣,感到極度震驚——這四種狀況都曾集於我一身,但是,我沒有感覺到幸福!


  我爲什麼沒有幸福感?有了這個問號後,我就去觀察周圍的人,這才發現,有幸福感的人如此之少。


  我覺得世界上的幸福首先來自一個堅定的信念。


  我常去高校與大學生交流,給我最多的感覺是,他們面臨着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生觀的確立和價值觀的走向,即人爲什麼活着。


  其實,每個人都早早地確立了一生的目標,因爲它原本已存在於你的內心,從童年經驗開始,你所熱愛、尊敬、嚮往、要爲之奮鬥的東西,只不過被許多世俗的東西、繁雜的外界所影響,甚至被遮蔽了。當一個人開始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時,那是在整理他的心理結構,然後明白心中取得最主打作用的架構和體系。


  其實,我挺欣賞這樣一種說法:接受你不可改變的那一部分。我們可以列一列,像出身、長相及缺陷,這些是我們不可改變的,而我們能夠去修煉、彌補和提高的,就是我們可改變的那一部分。


  面對一個我們不可改變的東西,該如何對待它,每個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而這個不一樣的答案卻可能深刻地影響我們的一生。比如,一個人認爲他醜,就認定自己完全不會幸福了,覺得他既然這麼醜,有什麼權利得到幸福?


  面對種種,我常跟年輕人說,不平等是社會有機組成的一部分,而讓它變得更爲平等,是你義不容辭的責任之一。


  首先,你要丟掉幻想,坦然接納不公平、巨大的差異或先天不良。然後,對於自己可改變的部分,你要細細地分析,找出自己的優缺點,是優點就讓它更好,是缺點就要去彌補,尤其要突出優點,把自己光彩照人的方面表現出來。


  心理諮詢中心來過一位留英碩士,月薪12萬元,可他將自己說得一無是處,弄得我都心酸。我才知道,一個人接不接納自己,其實不在於外在的條件,也不在於世俗的評判標準,而完全在於他內心框架的衡量。


  我通常諮詢完了不會給誰留作業,但那天我說,我給你留個作業:下星期來見我之前,你要寫出自己的15條優點。


  他說,我怎麼能找到15條優點呢?至多也就找出一兩條。我說,你老闆起碼相信你有優點,否則怎會出月薪12萬元僱你?他突然在這個事實面前愣了半天,然後說試試看。


  費爾巴哈說過:“你的第一責任是使你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了,你也就能使別人幸福,因爲,幸福的人願意在自己周圍只看到幸福的人。”

㈣綠皮火車,這個在中國大地上逐漸消失的符號,其實一直藏在一代中國人的基因中。在過去幾十年漫長的歲月中,緩慢、擁擠、陌生又熟絡,種種氣味雜糅,充斥着五湖四海的口音,少不了啤酒與燒雞的綠皮車廂裏,呈現着一幅真實中國的圖景。


  攝影家王福春有一本影像集《火車上的中國人》,記錄了從1987年到2000年,十多年間綠皮火車裏的人生百態。有時候我會翻出這本書看看。其實我小時候沒有太多機會坐綠皮火車出門遠行,那時候,綠皮火車代表着遠方。


  許多人會懷念綠皮車廂裏的食物。最常被人們提及的是燒雞,燒雞成爲某種象徵。沒有在綠皮火車裏喫過燒雞的人,不足以談論人生。


  中國的“四大名雞”都與火車相關:溝幫子燻雞、德州扒雞、道口燒雞、符離集燒雞。從近代中國鐵路發展地圖上,就可以看到這“四隻雞”與鐵路樞紐的關聯:


  溝幫子在遼寧錦州,位於東北兩條重要鐵路的交會處:沈山鐵路(瀋陽—山海關)、溝海鐵路(溝幫子—海城)。


  山東德州則在京滬鐵路(北京—上海)和京杭大運河的交會點上,無論是鐵路還是水路,德州都是必經之地。


  安徽宿州符離集也是交通要道,同樣是京滬鐵路的樞紐。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就是符離集人,他從小喫着符離集燒雞長大。據他考據,符離集燒雞起源於抗日戰爭時期,距今不過幾十年。


  道口則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也是東西南北兩條鐵路交會之地。焦作煤礦外運需要經過道清鐵路,南北走向的京廣鐵路也從此經過。


  四隻雞,與鐵路上的中國形成一種微妙的共振。在遙遠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坐火車出遠門,其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意義相當於如今坐飛機頭等艙。出一次遠門,可能要在綠皮車廂裏搖晃幾天幾夜,在幾天幾夜中,喫喝拉撒必不可免。當時並沒有工業化的包裝食品,在路上除了攜帶的乾糧與茶葉蛋,最體面的食物就是火車在站臺停靠時,蜂擁而上的小販售賣的燒雞。


  這燒雞在當時,不僅僅是一隻雞。坐在侷促的綠皮車廂裏,周圍擠滿了人,衆目睽睽之下,你悠然自得,輕輕撕扯下一隻油膩芬芳的雞腿。雞肉的香味如此出挑,原本的車廂裏充溢着沆瀣一氣的渾濁味道:炒貨味、人體味、花露水味、痱子粉味、尿騷味、放屁產生的硫化物味、幾個月沒有洗澡的腋窩味、飽嗝味、劣質香菸味……渾濁氣味的交響樂中,忽然傳來一股明亮激越的燒雞的香味,如同在沉鬱的大提琴聲中飄來小提琴的歡快。這種香味沒有侵略性,沉鬱,嫵媚,且持久,從雞皮、雞肉甚至雞骨頭的縫隙裏,絲絲入扣地傳遞出來,經久不散。周遭人的眼神有意無意地盯着你,盯着你蠕動的嘴,盯着你手裏越來越少的燒雞,靜靜傾聽,似乎還有一陣陣從身邊傳來的腹腔“咕嚕咕嚕”蠕動的聲音、吞嚥口水的聲音。此時還應該有一點酒,啤酒顯得豪邁,倒在一個搪瓷缸子裏,潔白的泡沫泛起一陣陣炫耀,仰脖一飲而盡。如果是悶熱的車廂,沒有冰箱,啤酒則顯得溫暾,最好是白酒。倒出一小杯,白酒顛覆一切的香味,富有侵略性,如同挑釁,如同在絃樂之中加入一陣鼓點。喝酒時要含在口腔裏,發出“嗞”的一聲嘆息,緊接着是“叭”的一下吧唧嘴,此時意猶未盡,緊隨其後的是“哈”的一聲嘆息,猶如高潮退去,愛情凋落的感懷。“哈”的一聲,其實也是一個序幕,代表着下一個輪迴。你的手繼續伸向那一隻傳奇的燒雞,另外一隻雞腿已經在靜靜等待……


  它不僅僅是一隻雞,還是社交聖物。漫長的綠皮車廂旅程,如果你是孤身一人,剛好對面坐着的是你不怎麼煩的人,邀請他一起喫一隻雞,你們將會成爲無話不談的朋友。


  在有限的記憶中,憑藉一隻燒雞,我曾跟皮革廠的小老闆打得火熱,他告訴我不同皮質不同顏色的構成;跟帶着孩子去北京挑戰吉尼斯紀錄的父親談過話,他女兒可以不間斷地翻跟斗,在擁擠的車廂裏也能給我們表演一下;跟秦皇島的酒吧女老闆約定有空去她的酒吧看錶演;跟四川籍的姑娘眉來眼去,她要去成都做家政工作。只不過那時沒有微信,沒有“掃一掃”,甚至沒有手機。有的僅僅是燒雞,燒雞就是火車上的“戰鬥機”。


  更久遠一些的記憶則是我第一次跟隨父親乘坐綠皮火車。車到一個小站,尚未進站,汽笛聲響,許多小販跟着沒有停穩的火車奔跑,他們拿着燒雞、礦泉水、茶葉蛋以及啤酒、火腿腸。父親跟我說:


  “你坐在這裏別動,我去買一隻燒雞。”


  片刻他消失在人羣中。我還瘦小,穿着媽媽織的毛衣,看護着行李架上的大包小包。第一次出門的我小心地等他回來,等待他手裏提着一隻油亮芬芳的燒雞回來。


  那種感覺總是讓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他的父親對他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