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哲學中是與應問題

我的朋友,在倫理學中長期存在以個訴諸自然的傾向,大衛·休謨認爲這是一個非常古怪的行爲。他開始對其進行了孜孜以求的研究,試圖找到合理論證的方法。在斯多葛哲學家看來,這個問題也始終存在,他們也曾爲之思考並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天然呈現論證的鴻溝。休謨認爲:

“在我迄今接觸的道德體系中,無一例外地注意到其建立者按照平常的推理了一段時間,確定了上帝的存在或者對人事做一番議論;但是讓我喫驚的是,他們突然拋棄了引出命題的“是”與“不是”,而代之“應”或者“不應”。
這一變化雖然難以察覺,但是兩者天差地別。因爲“應”或者“不應”代表着一種新的關係或肯定,是故必須加以解釋說明;同時對於這種似乎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個新關係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關係推導出來——業應當給出理由加以說明。”

休謨的問題被形象的稱之爲“是與應的鴻溝。”這種論證的嘗試在很多哲學問題都能夠看見,無論基督教中的勸誡“打你的左臉、你應該讓出你的右臉。”,還是儒家思想的約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這是一種經驗論證,也是一種感性的認知。


訴諸理性也要感性。理性主義注重通過思考一些東西來獲得知識,反對觀察和實驗。經驗主義經常和理性主義對立,站在經驗主義的立場上,我們得到最終的知識的基礎是經驗事實——觀察和實驗。力圖以科學的基礎的方法填補“是和應的鴻溝。”

意大利哲學家馬西莫·匹格里奇在《哲學的指引》中認爲,斯多葛的信條可以看做是集直覺主義、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三者一身。

斯多葛哲學的信徒認爲,我們在心理上和智力上越是成熟,越是應該憑藉直覺轉爲應用,否則將無法收益。愛比克泰德認爲,人類最基本的特性是社會性,所謂的社會性不僅僅是喜歡他人的陪伴,而且沒有他人的幫助,我們將無法存在。

不同角度思考工具。斯多葛派哲學不僅規範了我們的所做所爲,而且更加廣泛地規範了我們如何憑藉品格來指引現實生活。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原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對我們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倫理角度。斯多葛哲學爲了讓人們更好的處理這些衝突發明了一些工具。

愛比克泰德說:

“愚蠢的人才會相信世界黑白分明、正邪相對,一眼便能分辨出善人惡人。這並非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假裝在這樣的世界裏生活十分危險並且愚不可及的。”

在這方面,斯多葛哲學家是亞里士多德和第歐根尼的調和。我們都知道,亞里士多德具有精英主義色彩,他認爲,幸福生活是通過對美德的追求實現的,但是我們還是有一些無法控制的東西,如健康、財富、教育、美貌等等。第歐根尼則不同,他認爲除了美德,其他沒有一樣東西是幸福生活所必須的並且還聲稱它們妨礙了美好的生活。

前面我們說過,斯多葛哲學家認爲,有的東西是可取的無關緊要之物,而這些東西的對立面則是不可取的無關緊要之物。幸福生活是人人可取的事物,只要確保你的正直不受折損,你應該勇往直前,規避痛苦,體驗生活中的種種幸福。

但是,寧可以高貴的姿態承受痛苦,也不要以羞恥的方式尋求快樂。即以經濟學家“字典序偏好”這個概念,進行事物的選擇。

應是理性持續拓展。如果遇到了二分法,“掉到河裏你,救我還是你的母親”“選擇金錢還是愛情”的時候,斯多葛哲學家不會太複雜,他們通常都選擇。

很多哲學上的問題,對於理性無法認知和解決,論證的時候必然需要通過人的經驗,需要感性的進行判斷。是和應都是對世界的一種解釋,你不必因爲缺乏清晰絕對的論證而採取放棄的態度,哲學的魅力往往就在於此。

很多是什麼的問題,是無法得出具體的結論的,而應該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


前面我們說到休謨,他實際堅持情感主義的道德觀,反對道德理性主義。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理性的作用是發現真僞,而真僞存在於觀念是否和事實符合的關係中。第二,理性智能對經驗進行比較、整理,它本身沒有創造能力,無法成爲道德的起源。

在他看來“德的本質就在於產生快樂,而惡的本質就在於給人痛苦。”他提出了同情心的人性原則,其將很多情感實現傳遞,並且認爲離開行爲者的動機,就無法判斷善惡。

斯多葛哲學注重道德的發展模式,認定一些美德是生而有之,認爲我們天生擁有一種能力,從兒時就不僅會考慮自己,還會考慮照顧我們的人和日常接觸我們的人。到了理性思考的年紀,就進一步通過兩種方式塑造美德,一種是習慣,另一種是清晰的哲學思考。


學習哲學是持續通往卓越的過程,我的朋友,僅僅依靠天性的人,難以找到完善認知的道路,還是需要不斷完善理性認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