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反复修正阅读的方法

最近是把上海古籍出版社金良言的《论语译注》和江西人民出版社陈典译注的《论语》、杨伯峻的注解本参照着看,但发现前两个本子不是太好,前者简陋,而且二者在释义上一些地方我觉得并不是很恰当。杨本毕竟时间比较早,有的地方解释比较简单,不能完全满足我的阅读要求。

今天放假有时间,早晨起来,在微信读书翻了翻《论语》电子版,这种公版书,出得特别多。我找了一下其他几个版本的《论语》释本对比看了一下,发现北大出版社的杨逢彬的《论语新注新译》的简体字版不错,很详备。一这个本子里除了有常规的释义和解读外,有古人各注本释义作为辅读,还有就一些字词进行考证梳理,最有价值的是,它把《论语》中各章中提到的相近或说明同一个道理的语录做了互注和标明,这个就很好,璧如,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中的“立”,和“三十而立”中的“立”的含义,等如此。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论语。

另外要提一下作者。作者杨逢彬先生可是渊源有自的,家学深厚。他的祖父是杨树达,那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和音韵学家,他的叔父是著名学者杨伯峻,他的《论语》注本,无疑一直以来最为权威,最为畅销的。而杨逢彬先生这本《论语译注新译》,无疑是汇聚了三代人对《论语》研究的精华,三代人薪火相传,也是一段学坛佳话。

杨逢彬先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于《论语》历代注释系统查找和梳理,对分歧词义进行比对和考证,用现代的索引技术进一步发展了国学注释工作,堪称经典。

杨逢彬这本《论语新注新译》内容很丰富,所以我决定放弃原来的本子,以这个本子为主,并参照其他本子。

今天上午一口气把“里仁篇”给读完了,不读不以为快啊。如果按最初计划的每天读一节那几乎做不到,就如一天只吃一粒芝麻,都感觉不到吃芝麻的快感,况且一大盆芝麻在面前,猴年马月才能数完呢。

所以我最近不断在反复和摸索读《论语》的方法和日更的方式,不断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建立中。这也是一个“学而时习之”的过程。

最初想得简单,每日读一小节做日更,做了几天发现进度太慢了。我初步估算了一下,《论语》20篇,每篇平均22小节左右,那共有约440小节,如果一天读一小节日更,那一年都读不完一本《论语》,那学习流程拉得太长了,根本吃不饱。我不是做《论语》研究,所以没必要做的这么专。阅读是有连续性的,有时我一个上午读了一章;况且从内容上看,《论语》中语录反复阐述就是“仁”“孝”礼“信”这几个中心思想,只是层次和场景不同而已,只有系统的读,跳出来读,才能全面把握儒家思想。

今天不但把阅读版本做了一个厘定,同时还找了一个完全只有原典的版本,准备上下班路上听,在反复听的过程中进一步记忆和理解它的涵义。

这几天的《论语》阅读也是为以后继续补课国学经典做学习方法上的探索,也慢慢有点感受。

一是国学这个课必须补。只有真正进入读了才能理解老祖宗真的是给我们留下了巨大智慧财富,我们不去学习真是一种愚蠢而不自知。中国智慧真的是源远流长,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智慧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工作上依然是非常有实际作用。那些人生、职场、情商等养成的鸡汤文章在它面前就是幼儿园水平。

二是在读的过程中有耳提面命的作用,会不自觉地对照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也许会有进步吧。

三是逐渐理解中国文化里的所谓糟粕问题。孔子其实给的是一个“道”,是原则。具体实施和运用也是与时俱进的,没有过时之说,只有理解不同。

四是读历史真可明智,诚不欺也。后悔过去浪费太多时间,如果早开窍,早点找到人生的指引,也许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可以优秀一点。不过,命数如此,也翻篇补回去了。

五是总结了一下自己的阅读方法:像《论语》这样的经典必须反复读,第一步是先初读,把释义和思想搞清楚,第二步闲暇时间反复诵读和复习,争取背下尽量背下重要语录,就像对于英语单词一样。过去私塾不断诵读很有道理。最后是整体阅读,提升对于全书的理解和把握。

这个方法可以用于后面继续其他国学经典阅读,当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也不断反复和修正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