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14.27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有一天孔子感嘆說,學問修養合於君子的標準,有三個必要條件。孔子很謙虛地說,這三件我一件都沒有做到。

第一是“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

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沒有什麼難題不得開解,沒有迷惑懷疑之處,上自宇宙問題,下至個人問題,都瞭然於心。

最後是“勇者不懼”。只要公義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蕩,人生沒有什麼恐懼。

字裏行間,都寫出了孔子的謙虛,表示自己的學問修養,沒有做到君子的境界。可是子貢對同學們說,不要弄錯了,這三點老師都做到了,我們要這樣學習纔對,他只是自我謙虛,不肯自我標榜而已。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點半了,我們還是來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

論語憲問篇的第27章。14.27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孔子說君子以他的說話超過了他的行爲爲恥。

就是君子不隨便說大話,不隨便的標榜,不隨便承諾。

如果自己說了卻沒有行動,沒有做到,這是讓自己深以爲恥的。

我想這個事,大家都應該清楚,說我們一個人不要說大話,但是真知道嗎?未必!

因爲如果你真知道了,那麼你就不會不去做,而之所以沒有能夠行動來,正是說明我們還不是真正的知道。所有的知道都是踐行出來的,是理論經過實踐的驗證,才成爲自己的知行合一,才叫知道。

你做過多少,就真正知道多少。沒做到的部分,也只是自己說說而已。我們要好好的琢磨琢磨這句話。

這裏面不是要求我們就沒有志向了,沒有理想了,不是這個意思。是說我們有理想有目標,更要有行動,更要出成果,而不是在外面先說個大話,以先求得名譽或者利益,去享受它給我們帶來的那一份榮寵,卻不能夠把它落實下去,最後就會成爲笑柄。

別說別人對你不信服了,就是你自己心裏沒有愧疚嗎?所以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要儘可能的小心,經過先思考,我真的準備做了嗎?我能做到不?

如果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可以,那麼不妨先給自己確定好目標,但是不要對外大肆宣揚,好像我已經是了,其實我們還在路上。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後,我們今天再來學習新的一章。

這一章是非常重要的,爲什麼呢?因爲他牽扯到了儒家的三達德,就是三個非常重要的德行。我們要還是先來看原文。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就是孔子給自己做了一個自我評價,子貢做了一個呼應。孔子有一天自我感嘆,這肯定是和學生們在一起聊天嗎?並記錄下來了。

孔子說學問修養合於君子的標準有3個必要條件,我都沒有做到。接下來他又說,具體的三條分別是: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聽完評論說,這三條老師都做到了,大家不要真的相信老夫子說的話,他只是自我謙虛,不肯標榜自己而已。

我們先來說一說仁者不憂是什麼意思呢?

先說仁,什麼是仁呢?孔子以前做過解釋,樊遲問仁,子曰:仁者愛人。也就是說一個仁者,他首先能夠處理好與其他人的關係。愛別人,愛人,不單是愛人,而且也珍惜物品,有仁德的人他是沒有憂煩的,那就意味着什麼呀,只有快樂呀!那怎麼個沒有憂煩法呢?

就是從大而言之,對於國家天下發生的事情都能夠做到無憂,能想辦法解決的那就想辦法解決。如果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夠坦然處之、接受。

對於個人的事來說更多了,人生都在憂患中,人很多都每天在憂愁之中,可仁者的修養可以超越物質環境的羈絆,而達到樂天知命的不憂境界。

就像我們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也不改其樂,安貧樂道。

第二個就是智者不惑,就是真正有高度智慧的人,他沒有難題不能解開,沒有迷惑懷疑之處。上至宇宙,下至個人,都能夠了然於心。

當然這句話說的有點絕對,世上有無盡的探索空間。

還有一種解釋是什麼呢?就是不被外界的東西所誘惑。比如說名利、金錢、美女等等等等,被他們所誘惑和吸引,以至於喪失了自己的基本思維判斷。

最後一句是勇者不懼,就是隻要公義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蕩,人生沒有什麼恐懼。

孟子有一句話:公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一個書生面對着敵方十萬大軍敢於挺身而出,與對方進行交涉,置生死於不顧,那就是大仁大義了!

簡單的把這三句話都解釋完畢,我們再來具體的更加詳盡的解釋學習第一句。

爲什麼呢?因爲仁,其實就包含了智和勇。不憂也包含了不惑和不懼,因爲憂本身就是惑和懼。

張居正曾經解釋:仁則心德渾全,私慾淨盡,凡窮通得喪,皆不足以累其心,故不憂。

那到底心德如何渾全呢?私慾淨盡我相信一般人看了以後就不想學了,說我私慾淨盡了,學它幹嘛呢?不想私慾淨盡呀!再說張居正他老人家也沒有啊!他排場大的很,而且他也很多財富,還有很多美女。

說張居正也沒有做到,那自己沒做到的事幹嘛要講呢?我們再來具體的剖析一下。

這裏說到的不憂,關鍵在於兩點,一個是無我,其實也就是利他。第二個是接受。無我就是關心他人多過關心自己,就是稻盛和夫說的利他。

如果參加過剽悍江湖行動營的人,都知道貓叔有一句名言,是他自己總結提煉出來的,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其實這句話老早我們的老祖宗就說出來了,都已經點名了這句話的重要意義。

大家把這個利己和利他,不要放在對立面,說我立己就不能利他,利他就無法利己,其實不是的。

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當你能夠給別人提供價值的時候,這就是利他,而給別人提供價值,別人自然而然的就會心甘情願的給你付費,買你的產品,接受你的諮詢,就會給你付出報酬,其實就是利己。

或者說對你的讚譽、推崇、尊敬、祝福,這都是利己。

大家可以想一想,當大家都希望你好的時候,都非常願意買你的產品,接受你的服務,都心甘情願的去付費來學習的時候,你還會缺乏名聲和金錢嗎?

無我利他的境界,只是讀書,往往是體驗不到的,需要在自己的踐行中去怔悟。

比如說很多企業家剛開始的時候,其實可能並沒有那麼大的胸懷和抱負,就是想自己找點事幹,先養家餬口,照顧好自己。等他企業慢慢做好做大,也招了很多人,成就了很多人的時候,心胸也就隨之開闊起來了。

因爲自己已經自我滿足了,該有的都有了,看到能夠讓更多的人有飯喫,影響了更多人,所以就更加好的想去把自己的產品做的更好,有更多的人來一起做這件事,來服務更多的人,所以理想也就大了。

你看現在這些做的大的企業,百年企業他們真正的是解決了人民的問題,從而也就成就了自己。由於對自己的得失,看得不那麼重要,所以他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憂愁了。這個境界一般人是達不到的,因此你不理解,認爲這是說漂亮話,這個就看你自己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了?

如果你真的想真的做,你就能體會。如果說你不相信,那也沒得說!你心中沒有這種格局,你當然不信了。

這和你是一個井底之蛙,你就不知道外面也有廣闊的天地,是一個道理的。

仁者不憂的第二條就是接受。接受還是爲小三條,分別是接受結果,第二個接受自己,第三是接受他人。

什麼是接受結果呢?就是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都能夠坦然對之。成功了固然可喜,失敗了亦不憂慮,能夠接受失敗,纔是修養。

在這裏給大家舉例子,王陽明第一次去參加科舉考試,本來他的文章非常之好,可是卻沒有中榜,爲什麼呢?這裏面有很多主客觀原因。

我記得當時是被來就是從五經中你選一個經、典去做就好了。你把它回答好了以後,主考官看到你的才學,自然而然的就會錄取你。

因爲王陽明真的是太出色了,哪知道這位聖人想做一個天下第一前無古人的事情,就是五經的五個試卷,他都要做,都要把它做完。

結果把他快累死了,終於纔算完成。可是這到了主考官那裏,卻認爲他譁衆取寵,刻意表現自己,因此落榜了!

碰到這種情況,一般人肯定會捶胸跺足,悔恨不迭。而王陽明說什麼呢?我不以不得第爲恥,我以不得第而動心爲恥。

沒考中就沒考中,有什麼大不了的,以後再考就是了。這次既然是聰明自作主張,那我下次注意就是了。

後來王陽明就考了第二次,還是沒有考中,又是出於另外一個其他原因,我們就不多說了!

第三次好像是才真正的考上,按說他應該是狀元,但因爲他父親是狀元,再讓他得狀元,他家族就太榮寵了,因此就給他名次靠後了一些。

君子素其位而行,能夠隨遇而安,無論貧富得失,無論能否是獲得這種名利都不動心。

所以仁者的心得渾全,在於凡事付出努力,接受結果。我們的憂,往往都是因爲在心理上不接受,行動上又不能改變付出努力,接受結果保持安心。

孟子說的:夭壽不二,壽命長短都能接受,都不改變,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死亡都接受,那還有什麼憂愁啊?

兵法講: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說接受死亡,如果你連死都不怕,然後你才能夠真正的放下所有,全力以赴的去和對方拼搏,才能夠真正的勝利。

這裏面有兩個例子,一個是韓國電影《鳴梁海戰》裏面,日軍大軍壓境,韓軍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這個時候將士們嚇得發抖,一起去找主帥李舜臣說:將軍,我們怎麼辦?難道我們就要死了嗎?

李舜臣說:你們還想活嗎?明天我們都會死!

然後把營房全燒了,反正死了也不需要營房。他就是要大家接受死亡的結果,這樣帶着一羣死士去作戰,置之死地而後生,結果反而生下來了。

還有誰的故事呢?像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韓信背水一戰的故事其實都是如此。

我們不再憂愁的時候,自己怎麼樣的時候反而能夠大勝仗。當然了,這個場景不是逼不得已,我們也不會輕易用它。

另外一個就是接受自己,就是我們認可自己,我努力了就好了,不要有太多的負面情緒。接受他人就是別人怎麼樣是別人的事情,不要要求別人過高,而要求自己過低。先要求好自己,至於他人是什麼情況,那就看他們自己了。

時間到了,不過我想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是北大保安張俊成的故事。他有一個貧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初中就輟學,只能出去打工。

在機緣巧合之下,他被分到了北大,成爲一個北大的保安。但是他人窮志不短,一直想立志改變命運和生活。

有一次在門口值班,由於不懂英語,一羣外國人沒帶證件,想進北大,他不願意,攔住了。那幫人就到成羣結隊的在對面,對他朝下豎了大拇指。

他覺得自己受到了屈辱,在悲憤的同時也反思自己,如果我會英語,還能至於如此嗎?

由此他知恥而後勇,開始買書學習,每天只睡3個小時,認真的努力,結果在這期間,他遇到了一位貴人叫曹豔老師對他進行了指點,同時又送了他一個北大的聽課證,讓他能夠有機會在學堂裏面,接受正規的教育,還給他了一個北大成人高考的報名表讓他來學習,結果他還真的是不負衆望,在半年之內就考上了北大的成人高考,成爲北大成人高考保安第一人,三年的時間就通過了學業。

而在他的影響下,北大成爲一個保安學霸團,先後有500人在保安這個職位上考上了北大,甚至上了清華,還有的考了研究生,有的出了國。

他本人感恩回饋於社會,婉拒了北大的邀請,回到了山西長治當一箇中學老師。在北大受到的關愛和學識,教育了更多的人。現在成爲了一個學校的校長,底下有1300多人。

昨天我發過鏈接,好像是這裏不接受抖音的鏈接,大家可以搜一搜北大保安。

這裏面與今天有關係的就是他知恥而後勇,仁者愛人,把自己的話,自己得到的利益,得到的教育傳遞給更多像他這樣家境貧寒的孩子,讓他們因爲教育而走上了人生的逆襲之路,從而打破了命運的桎梏,獲得了新生。

好了,時間到了,今天這一章我們就學到這裏,大家記住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謙虛說自己沒有做到,其實在弟子們看來,他已經做到了,只是自謙而已。

也就是說,我們要以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但是不要自滿。

聖人如孔子尚且謙虛,我們有什麼可驕傲的呢!

好了,這一章就到這裏,明天早晨6點半我們來繼續學習下一章。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具體什麼意思呢?我們明天再在一起學習和交流,感謝大家的聆聽,明天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