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不在那個位置,就不要去操心那個位置的事。

一來,你自己的事沒幹好,再分心去操心別人,自己的事,就更幹不好。

第二呢,對於別人的事,你是站在外面看,不是身在裏面幹,你對其中的複雜情況,沒有任何瞭解,也沒有責任擔當,你的意見,並沒有多大價值,反而給人家添亂。

第三,別人沒邀請你指導,你說了會惹人生氣。

曾子說,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所思慮的,不超過自己的工作崗位。

這就是聚焦啊,自己的事,要精益求精再求精,日日不斷,持續改善,每天進步一點點,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要比今天做得好,這樣一心一意做下去,事情做好了,上級,或者上天,就會派新的任務、新的責任給你,你的位置就上去了嘛。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點半了,我們還是來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因爲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蘧(qú)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爲?”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這其實就是講了一個故事,故事是: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第一站去的是衛國。在衛國住在蘧伯玉的家裏面,因爲蘧伯玉是個君子,孔子又是個聖人,兩個人同頻,交流的非常好,結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誼。

孔子回國以後,兩人互相惦念。蘧伯玉就派使者來看望孔子,孔子知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非常隆重的接待了使者。

把他請到屋裏坐好,然後詢問對方的情況,說:夫子現在怎麼樣?在幹什麼呢?表示關心。

使者的回答非常的有學問,一句話就點出了蘧伯玉最值得稱道的地方,而且謙虛得體,在話中顯示了自己的學問和修養,同時也把蘧伯玉襯托突出的非常好。

❤️ “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就是他每天都要減少自己的過失,但是還沒有做到,非常清晰的告訴大家蘧伯玉那麼努力上進的一個人,日日反思,想減少自己的過失,這不是君子,誰是君子的呢?

而未能也,就是還沒有達到,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和要求,所以他還在繼續努力。

事實上,各位戰友們,大家想一想,我們也有幾個人能做到說:我沒有過錯了,我已經很完美了?我相信沒有。

包括孔聖人,也是活到老,學到老,一直在精進。所謂的精進,一個是改正自己的錯誤,另外一個向好的方向更好。

使者的話雖然很短,但是非常幹練和精要,一下就點出了蘧伯玉的偉大所在。所以孔子就對此非常讚賞,使乎!使乎!就是這個使者不得了,不得了!

我們知道,連聲讚歎的時候,讚不絕口的時候,纔可以說重複,而孔子是很少重複的,重複來感嘆,說明孔子對這個使者的認可。

所以這裏面我們能夠得出幾個啓示。

第一,蘧伯玉非常上進,他能夠反思己過,不斷精進。

第二,使者也不簡單,言語精要,既不捧,說我領導有多厲害,因爲在孔子面前你說自己厲害有多大意義呢!更不能貶低,說的是恰到好處。

第三,孔子很清晰的能夠判斷出這個人如何,有非常敏銳的判斷力,而且他背後表揚人,也是很好的品德,背後說人好纔是真的好。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講的內容之後,我們再來學習新的一章。

這一章相當於是孔子說了一句名言話,曾子給做了一個註解。

具體我們先來看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大家看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時候肯定覺得很熟悉。是的,確實很熟悉。因爲他在前面已經出現過了,這次再拿出來,和曾子的話相呼應,我們再一起來了解學習一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說你不在那個位置,就不要去操心那個位置的事。

爲什麼呢?有幾點原因。

第一個,如果你自己的事沒有幹好,你再分心去操心別人的事,自己的事就更幹不好了。

第二個,就是對於別人的事,我們只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並沒有深入瞭解其,我們指點別人覺得這做這不好,那不好,很容易,但你沒親自幹,你也不知道這裏面的關鍵所在。

往往說的是外行話,說不到點子上去,因此可能會價值不大,並且給人家添亂。

第三個就是別人沒有邀請你指導,你突兀的去指導別人,別人心裏面是不接受的,因此可能會人生氣,結果好心被人當做驢肝肺了,適得其反。

這三點大家應該都有比較深刻的體會。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別人給我們說三道四,指手畫腳,這時候我們很難說取去感謝他,而更多的是心理在嘀咕:你瞎說什麼呢?你真懂嗎?不懂,別添亂!

可是當我們去指點別人的時候,往往就會覺得:真笨,這個活如果我乾的話,我能夠得心應手。

這就是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兩個面孔,兩個區別,然後是覺得自己行,而別人不行。

曾子接下來說的話叫:君子思不出其位,應該說是對孔子上一句話的補充,說的是什麼呢?

君子的着重點、發力點、專注點應該在哪裏呢?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就是聚焦。

我們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還是生活,要聚焦。

要精益求精,再求精,好了也要更好。日日不斷,持續改進改善,每天進步一點點。今天比昨天做的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這樣一心一意做好了,上司、領導、同事纔會對我們真正的認可,他覺得你有能力,有餘力把自己的事做好,遊刃有餘,他纔會安排你更好的別的工作給你,覺得你能夠勝任更高的職位,能夠承擔更大的責任。

換句話說,如果你連自己的這點事還沒幹好,弄得手忙腳亂,頻頻出錯,都應付不暇,那麼想一想,你的領導怎麼敢提拔你呢?怎麼敢重用你呢?你又怎麼可能去升職加薪,去幹別人乾的事呢!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他有什麼了不得的,你給我個國家總理,給我個主席,或者給我個市長,我也能幹,就是我沒有這個機會。

事實上那都是瞎扯淡,你沒有這個德,你沒有這個才,你沒有這份閱歷,你沒有這份經驗,你是不可能做到那個位置的。

換句話說,即便是做到那個位置上,你也是一臉懵逼,根本就做不好。

你不在那個位置上,你根本就不知道那個位置上都有什麼。

哪一個國家領導人他不整天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的,有無數的大事小情等着他。

像周總理,毛主席,都是日理萬機,隨時大腦在思考在運轉,如何搞好內政,如何搞好外交,如何協調關係,怎麼樣能夠把事情處理的妥當,怎麼樣能夠讓人民得到幸福,經濟得到發展,讓外國人不敢欺負咱,要樹立在國際間的聲望。

哪裏是我們想的那個簡單!我做在位置上說作威作福,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不愁喫不愁穿,還有美女和金錢,那都是普通人的癡心妄想罷了。

所以我們要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反過來說,那就是在其位,就要謀其政。

比如說慎獨小姑娘,你是學生,那麼在上課的時候,你首先就要把學習學好,上課的時候專注於聽老師的課,把你的基本課業完成,這是最根本的!

有餘力我們可以學論語,學演講、寫作,這是我們課餘的興趣愛好,但一定注意不要上課的時候,我老想着這個,等會學習論語了,你再想着我課還沒有學好。那就不專心,效果就不會好。

記住,專注永遠是最高效的,聚焦才能夠深挖井,深挖才能挖出水來。

德國的著名近代管理學家,叫德魯克。德魯克說:❤️戰略不是研究我們未來幹什麼,而是研究我們今天做什麼,纔有未來。

就像我們努力了才能夠成功,而不是成功了才需要努力,是一個道理。

就是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既要活在未來,規劃好自己的前景,願景規劃,目標定好了,做好選擇。同時還要專注於當下,聚焦於本份。

既然我選擇了,我聚焦它,過好每一個當下。過好了當下,也就擁有了未來。因爲當下是走向未來的路。

有的戰友可能會說,說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叫: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不錯,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這說的是:我們對於外界要有了解,不能把自己封閉起來,說我什麼也不管了,只鑽在一個地方,那就太狹窄了。

而是說我們對於那些事關心瞭解一些,瞭解天下大事,瞭解更多見聞,讓我們更加有見識,這是博學的內容,他講究是瞭解知道一下,但是那個是在我們把自己的事做的好的前提下。

就是該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就要好好的去工作,該我們去聽論語這個課,我們也好好的聽論語,有空了不妨去了解了解,熟悉熟悉,知道知道,拓展自己的思維。

而不能不管什麼時候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關心別人的事上,而自己的事兒沒幹好。

如果我們連自己的事都沒幹好,渾渾噩噩的,那麼其實我們就用錯了精力,操錯了心,用錯了地方。

舉一個小故事。我工作現在單位的老闆娘,給我老闆說:一回家不是看抖音關心費縣他老家有個拉麪哥如何如何火,就是關心誰誰誰怎麼着。在孩子面前光看手機,也不陪孩子交流。結果自己的女兒,兩年級的小女孩,也是這樣,她老師說:除了學習不用心以外,沒有比她更用心的,什麼事都摻和摻和。

這樣其實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我這個哥們在女兒面前應該放下手機,好好的給孩子交流交流,或者看看書,做一些引導,親子互動,你這樣的話孩子看見你這樣,他才能夠更加專注的去感受到那份溫暖和愛。

然後你以身作則,影響孩子,孩子在上課的時候纔會好好的去聽課。而他做了一個榜樣,孩子也是自己該關心的事不關心。而不該關心的事兒,投入了很多的精力,結果這就是用錯了地方。

所以說我們要全心全意、盡心盡力的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這是我們走出去的關鍵。

另外,我們知識分子往往會有一個毛病,就是好談國家大事,好談政治。

事實上,知識分子少談政治,因爲基本上都是紙上談兵。政治是通才,因爲它是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外界的關係。它絕對不是我們專注於比如說我寫字的時候專注的快樂就可以了,我演講的時候我用心演講就可以了。

它牽扯太多,我們往往會以偏概全,所以我們少談政治。

另外就是,歷史上有很多大人物,當他退休下來以後,他就很少再去對時政指手畫腳了。

比如南宋有一個大將叫韓世忠,他和岳飛是齊名的,僅次於岳飛,是南宋的四大名臣,功臣。

秦檜當權,把韓世忠的兵權取消以後,那他就每天騎一匹驢子,在西湖喝酒,遊賞風景,絕口不提國家大事。

就像後人的兩句名詩:

英雄到老皆歸佛,

宿將還山不論兵。❤️

就是你已經不再將軍這個位置上了,操心也沒有用了。與其瞎操心,乾着急,還不如享受當下。

如果國家能啓用我,我就好好的幹一番事業。如果國家不啓用我,我也能安享晚年。

但這裏大家也不要過度理解說,那我就一點也不關心了。不是的!

腦子裏該思考還是會思考,這是不輕易的去發表言論,因爲沒有什麼用!

有的戰友就會說,前兩章大哥還講過,說: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那爲什麼呢?

那就是責任啦!

對於那麼大的事情,孔子有責任去諫言,提出自己的建議。至於你魯哀公或者三桓要不要做,那就是你們的事情了。

所以凡事不可絕對不是說我這句話就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什麼時候都這樣的,不是的!要根據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關鍵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度的把握。

而度的把握是最難的,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中庸思想----完美,也就是我們中庸裏會有專門的論述,到時候我解讀完論語和大學之後,我會給大家解讀,好好的學習中庸之道。

好了,這一章也基本上就到這裏了。明天早晨6點半,我們來繼續學習論語。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包含了哪些哲理,又有哪些故事呢?我們明天一起相聚在這裏,共同學習和探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