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9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14.29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方”,是比方,較其短長。子貢平時喜歡臧否人物,較其短長,誰誰誰怎麼樣,誰誰誰不怎麼樣,把老師聽煩了,說他:“子貢啊,你這也看不上,那也瞧不起,你自己就那麼賢良嗎?要是我啊,可沒那麼多閒工夫去說別人!”也有一解,說“方”就是謗,言人之過惡,總之不是說好話了。

朱熹說:“比方人物而較其短長,雖亦窮理之事,然專務爲此,則心馳於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如果你眼睛老盯着別人,修煉自己就疏忽了。

一個人,你把他的優點和缺點列表分兩邊,優點一條一條照着學,見賢思齊;缺點呢,一條條對照自查自糾,這毛病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唐太宗說過:“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子貢呢,估計是光顧着批評別人,忘了批評的目的是自修,所以挨老師罵了。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點半了,我們還是來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

論語憲問篇的第28章。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就是有一天孔老夫子感嘆,說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君子,有三個標準,可是我都沒能做到呀!哪三個標準呢?分別是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這裏面要給大家說明的是,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按說這個仁是可以包括智和勇的,但是這裏面是把它們單獨分開來表述的,也就說在這裏的這個仁和我們普通說儒家思想的這個仁已經有了一些概念範圍大小的區別了。

我們都知道,仁這個字是人和二組成的,說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仁者愛人,這是孔老夫子給我們做的一個定義,首先是能夠有博愛之心,能夠妥善的把人際關係處理好。

有仁德的人他就不會感到憂煩,碰到什麼事他都能夠泰然處之,無論是國家的事他人的事,還是自己的事兒。

智者不惑就是有智慧的人,他能夠看開很多東西,不會被外物的表象所打擾。

同時也不會被外物所誘惑,爲了一點利益,一點名,然後就被人牽着走了。這不是智者的作風,智者能夠很清晰地進行思維和判斷,知道怎麼做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勇者不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真正勇的人,他由於心胸昭然坦蕩,只要是公義所在,他就不會害怕。就像我們說過去的書生,他可能只是一介文人,但是他敢於深入萬軍之中,敢於去出使,以方寸之舌戰百萬之衆,還能夠戰而勝之。其實如果他失敗了呢,那可能就被千刀萬剮了,但他敢於做,這是一種勇氣,他真正的心懷天地的話,不顧個人安危。不會怕這怕那,老是思考自己的一點利益得失。

孔子說自己還沒有達到,是自謙之詞,表明聖人的謙虛,永遠說我沒有到達終點,我還在路上,這是君子求學的態度。

子貢作爲他的學生,就和其他同學說,這是孔子老師自我謙虛罷了,他已經都做到了。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後,我們今天再來學習新的一章,那這一章是孔子對子貢的一個評價。

關於子貢方人這個事情,那到底該不該方人呢?孔子又方不方人呢?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呢?我們先來看原文。

論語第14篇憲問篇的第29章。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這裏的“方”,是比方,較其短長。

我們通過那麼長時間的學習,對子貢已經應該有了瞭解,他這個人,一個是忠心追隨孔子,不管是在孔子生前還是在他死後。孔子死後,別的弟子給孔子守孝三年的時候,他守孝六年,可見他對孔子的尊敬與認可。

另外一個,這個人他真的是很不簡單,一個是本身位居於十哲之一,就是孔子最出色的十個學生之一。

另外一個他有經商的天賦,是儒商的始祖,就是有本事生財,我想也應該是我們大部分人都很羨慕的!

第三就是口才特好,有外交才能,他比後來的蘇秦和張儀也毫不遜色,又加上謙虛好學,在孔子門下,所以說這個人無論從各個方面來講,他都是相當不簡單的。

以至於在當時或者說孔子死後,很多當時的大人物,都認爲子貢比孔子還厲害,但是子貢說,我和老師沒法比,差的太遠了。

講完子貢,咱再說一說本章真正的內容。就是子貢這個人,那麼優秀口才又好,所以他比較喜歡去方人,也就是臧否人物,較其短長,誰怎麼樣啊?誰不怎麼樣啊?

這樣就把老師給聽煩了,說他:子貢,你這也看不上,那也瞧不起,你就那麼賢良嗎?就只有你賢良嗎?要是我呀,我可沒那麼多閒工夫去說別人。

在這裏評價別人,他這個方一般指的是批評別人,而不是讚美別人。讚美別人和批評別人,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這句話裏明顯可以聽得出來是孔子對子貢好方人這種行爲的一種不認可。

那麼孔子自己就從來不方人嗎?從來不評價別人嗎?也不是。孔子在論語裏面有多章,是對別人的評價。

比如說關於禹的呀,關於舜啊,關於堯的呀,關於孔文子,等等等等,他是有評論的。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他更多的是正面的表揚。

說的多的都是你,比如說舜有有九人❤️而天下治,一般都是這種正面的對積極人物的評價,以便給別人樹立一個標杆,讓大家知道我應該向誰學。

比如說我們前面學過的篇章,裏面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是說他一定要比我高,才叫師,也不是說他一定做得對,纔是師,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他做的對的地方,我們應該學習,他做的不對的地方,我們應該從反面來體察自己,我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如果有,那趕緊改!

因爲看到別人這樣做,出了問題,如果我不改的話,我也會出這樣的問題,我也會被別人笑話!

這樣的話不管別人做得好與不好,我們都能夠從中學到東西,都能夠有所教益。

孔子也曾經批評過人,那個時候也大部分都是在學生問到或者說根據情況的需要而來,而不是我們隨隨便便的就去批評別人,張口就來批評別人,其實是不對的。

朱熹曾經註解說:比方人物一較其短長也是情理之事,就是觀察他人也是重要的修身學習方法,老子的道德經裏面也說過類似的話,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進步的人是落後的人的老師,就是你比我強啊,比我厲害,比我道德修養品質高,那麼你是我的老師,我要向你學習。

落後的人呢,是進步者的資源,什麼資源呢?就相當於生產車間的次品現場,出了次品都擺在這裏,大家來看爲什麼會出現問題。來研究對照,注意自己不要生產出這樣的次品,這也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叫做錯誤的資產。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大家喫過西貝莜麪嗎?

說在西貝莜麪村,你要去喫飯的話,他就會做一個宣傳,說你閉着眼睛點道道都好喫。

有的人就會問,那不好喫怎麼辦呢?不好喫不要錢,你說哪道菜不好喫,服務員馬上就給你端走,免單,再給你上一盤。

這盤端端走的菜去哪裏呢?它不是扔垃圾桶了,那是錯誤資產,❤️是善人之資,怎麼能扔掉呢?

你下次去西貝注意看,它殿堂裏有一個紅色的冰箱,這個西貝紅冰箱,就是專門放顧客說不好喫而退掉的菜。每天打烊後,廚師們都會來看今天被退了多少菜,把每一道退菜的烹調過程去做覆盤,找到問題真正的原因。然後馬上改善,重要的是,員工在參與這個改善的過程中得到成長了。

大家看看,如果說我們對自己的錯誤能夠有這種態度來對待的話,首先承認,然後琢磨改進,以免再出類似的情況,那我們的水平會不會長進和提高啊,那是肯定的。

如果說我們看到別人的錯誤,我們能夠從中看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避免自己犯這樣的錯誤,是不是自己也相當了不得?

就是不管是誰犯下的錯誤,其實它都是資產,都是面鏡子,可以讓我們來改進和提高,多好的事情。

但是如果說我們只是拿着他的錯誤、缺點來批評他,圖自己一時口舌之快,只是藉着評論來說,你看吧,他太low了,從而洋洋得意,從而自命不凡,那你能從中有什麼收穫嗎?我相信沒有!你收穫的只是自己的那種感覺,我比你強,一種心理滿足感罷了。

子貢方人,就是評價別人的短長,爲什麼被孔老夫子批評了呢?

其實有可能就是隻是站在外人的角度,去批評別人,以呈一時口舌之快,沒有真正的從對方的言行中,比如說做的好的地方,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去學習學習。哪做的不好的地方,拿過來對照自己,有沒有處犯過這種錯誤。

如果犯了那趕緊改,以免當衆丟醜,如果沒有,要注意他跌到的地方。我不要再在這裏再跌倒了,那如果再跌倒的話,我也會像他一樣。

這就是朱熹說的:❤️比方人物,較其短長,雖亦窮理之士,然專務於此,心馳於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

就是你眼睛老盯着別人,修煉自己就疏忽了。而我們真正要做的是什麼呢?是修煉和提升自己,因爲這個世界上它就是這樣嘛,每個人都是情況不一樣的,有比我們更優秀的,也有不如我們的。

如果我們老是盯着不如我們的,我們就會產生一種高高在上,自我膨脹的心理。

但事實上你往前看一看,還有比我們高明的。不要老在底下的人下面找優越感,也不能老在優秀的人面前覺得自己自卑,而是看到問題的本質。

那對於臧否人物❤️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其實還是要看到問題的本質,就是我們評論別人不是爲了給別人做鑑定,給他定性,而是對照自己,要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個人你把他的優點啊和缺點列表分兩邊,一條優點,一條一條的列出來,見賢思齊。缺點一條條的對照,自查自糾,這條毛病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唐太宗說過: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

這裏面子貢估計估摸着是光是批評別人了,所以被孔老夫子批評了,真正應該是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我們修養和提升自己。

從這裏面可以看到,孔老夫子他對學生的要求是很嚴的,不管你有多優秀,既然是我的學生,那我該敲打你的地方就敲打你,沒有因爲子貢優秀而就放鬆對子貢的要求。

而子貢確實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相信在聽了孔子的話以後,他也會進行自我反省,以後再去評價別人的時候,他就會注意了。

而事實上呢,議論他人短長,評價別人是非,真的是我們要注意的,要特別注意的,因爲這樣做會帶來很大的風險。

往往會讓別人覺得不舒服,從而樹立了一個對立面,得罪人。

你得罪人以後,你會發現你在和別人處理關係的時候,其實就很難了。我們如果被別人批評指責了,肯定會心生厭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們也不要這樣做。

東漢名將馬援,有兩個侄子,一個是馬嚴,一個是馬敦。他們都喜歡在背後議論別人,而且結交的都是一些輕薄子弟

馬援南征南越也就是現在的越南時,就特意從軍中寫信告誡他們說,我希望你們以後再聽到別人的故事,就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耳朵可以聽,卻不可以從自己的嘴裏說出來,愛議論別人的長短,胡亂評論正當的禮法,這是我最不喜歡的行爲,你們都應該知道這種行爲的壞處,現在我之所以還要再提醒你們,就是希望你們終身不要再犯。

馬援深知議論他人是非的危害,因而告誡子侄要嚴格要求自己,謹防禍從口出。

那我們也一定要注意,我們沒有子貢這樣的賢德,我們也就少去批評指責議論別人。如果說看着誰做的好,去讚美,當面讚美,背後讚美人,都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批評別人的時候注意要慎言,因爲那是一種負能量,給我們本身帶來不了什麼好處。

孔子說,夫我則不暇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是我的話,我沒有那麼多閒工夫。

告訴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提升自己纔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儒家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是仁,最重要的是修行,關鍵是修身,重點一定是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別人的是非短長。

好了,時間也到了,這一章我們就學習到這裏了,明天早上六點半,我們來繼續學習下一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這一章是什麼意思呢?明天早晨我們再一起學習和探討,感謝大家的聆聽與回饋,我們明天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