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 蘧(qú)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爲?

14.25  蘧(qú)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爲?”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又叫蘧瑗,是衛國著名賢臣君子。蘧伯玉派使者來孔子這裏,“孔子與之坐而問焉”,孔子專門請他坐下說話,這是對蘧伯玉的特別尊重。孔子問:“老人家在幹嗎呢?”使者回答:“他老人家想減少自己的過失,但還沒能做到。”使者出去,孔子感嘆說:“這個使者呀!這個使者呀!真了不起!有其主必有其使!”

這個使者被人問到長官的事時,替自己主管應對得那麼謙虛,那麼得體,所以等到他離開以後,孔子就立刻告訴他一些學生,這個人夠得上當代表,夠得上當大使,他替派他出來的主管所答的話,謙虛而不失體,非常恰當。

能看出這個使臣本身的修養學問不簡單。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點半了,我們還是來準時一起來學習論語。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

14.24  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

就是孔老夫子說以前的人學習是爲了自己學,現在的人學習是爲了別人學。

這裏說的以前的人指的是那些聖賢,而現在的人應該指的是我們一般的普通人,其實也就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和普通人的區別了。

其實意思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是能夠像這些前人一樣,聖賢一樣去學習會學習,也能成爲聖賢,成爲君子。

這裏面大家注意什麼叫學者爲己呢?又什麼叫爲人呢?

爲己,指的是學習是爲了自己進步,不是說我必須要超過誰,而是把學習當成是自己的,是修身。

先修身,修養自己,自己足夠強大了,有足夠的能量了,足夠的氣場,你才能夠影響他人。

別人是被你吸引的,不是被你教育的,不是說我裝裝樣子,我有多牛逼,然後別人就會佩服你,而是你真正的學了,而且學以致用了,取得成績了,有結果了,別人看到你的成長,看到你的進步,看到你的轉變,自然而然的就會被你所吸引。

如果學的東西只學了個皮毛,發一些空想,讓別人覺得好像學了很多東西,但它真的是你的嗎?我們不過是聽說過而已,並不是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道是什麼呢?就是做到。

這也就是王陽明後來說的:知而不行,是爲不知。❤️

如果你真的知道,你就能做到,做到才叫真正知道。

所以我們學習,不是說每天都要去學新東西,我要一年讀多少本書,看多少部電影,爲了讀書而讀書,爲了學習而學習,爲了顯示自己給別人看,那都不是真正的學習!真正的學習一定是先充實成長自己。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後,我們把重點放在今天。

今天的內容更加精彩,希望大家好好聆聽並及時做出回饋,你會發現你的收穫會無比之大。

我們還是來先看原文。

蘧(qú)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爲?”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先來介紹一下蘧(qú)伯玉,這個人是相當不簡單的。

他和孔子是同時代的人,他本名叫蘧瑗,是衛國著名的賢臣和君子。

當年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去的是衛國,在誰家住的?就是在蘧伯玉家住的。

孔子和蘧伯玉一樣,真正可以說是至交好友。蘧伯玉這個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思過,反思自己哪裏錯了,然後改正。

這個人和我們論語裏面孔子的弟子其中一個曾子,可以說是反思改過知非的重點人物,可以說是雙子星。曾子是吾日三省吾身,從三個方面來反省自己,蘧伯玉是每天都在反思。

50的時候可以反思我49歲那年做了多少多少錯事,60的時候他反思59歲的時候還有多少做的不到的地方。

這一章說的應該是孔子周遊列國回到了魯國,由於兩人的關係非常好,互相就都惦記着。

蘧伯玉想念孔子,又不能來,他就派了個使者來問候孔子。

孔子見到故人派使者來訪當然很高興,與之坐而問焉,就是把他請到堂中來,讓他安坐,坐好了,寒暄過後,通過使者來了解蘧伯玉現在在做什麼?

這既是對使者的尊重,因爲使者的地位不如兩位聖人,也是對蘧伯玉的尊重。使者使者,就代表,代表蘧伯玉的。

孔子就問,老人家,夫子在忙什麼?

夫子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講過,是相當於先生,是對一個人的尊稱,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稱爲夫子,說夫子在幹嘛呢?

這句話很接地氣,問問他夫子的近況,關心關心他的生活,瞭解瞭解。

使者這個對話,看出這個人是相當相當的不簡單,怎麼不簡單呢?他說出了蘧伯玉真正優秀的地方,而且還非常的謙虛。

他說:他老人家想減少自己的過失,但是還沒有完全做到。

我們知道蘧伯玉之所以在歷史上青史留名,就是因爲他有改過的能力,他不斷在反思。

如果大家讀過《了凡四訓》的人都知道,了凡先生就把蘧伯玉作爲自己的榜樣人物,有專門的論述,大家可以看一看了凡四訓。

看到這個使者能夠能夠那麼準確的清晰的說出蘧伯玉老先生的優點,說到點子上去以後,孔子非常高興。

等到使者出去以後,孔子就對自己的弟子們說:“使乎!使乎!”

說這個使者真了不起,這個使者纔是真正的使者。

爲什麼孔子這麼感嘆呢?我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因爲這個使者當被人問到自己長官,自己領導,自己代表的出使的人的事的時候,他替蘧伯玉回答的既謙虛又得體。

爲什麼說他這樣難得呢?

是因爲很多人出去給朋友做代表,或者說被主管派去辦一件事,擺不正立場。要麼就是把自己的代表的人捧的太高,讓人覺得言過其實,聽着不舒服;

要麼有的人就朝自己的主管發牢騷,抱怨一大堆,你想一想你是幹什麼的呀?

捧得太高了,讓人覺得你的層次低。你抱怨發牢騷,更讓人看不起你,那就是你這個使者不知道自己是什麼身份,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話,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樣?

但是能夠像這個使者,把蘧伯玉最在意的點說的那麼好的,這個人有相當的修養和水平,修養水平低的人絕對說不出這麼有水平的話來。

蘧伯玉每天改過,依然覺得沒有做到,既謙虛又得體,說明什麼呢?他一直在進步,在成長。

當我們聽說某個人很厲害,已經牛逼的不能再牛逼了。其實告訴他,他已經到頂了。而事實上孔老夫子,還活一天學一天,活到老,學到老,我們有誰比孔老夫子更厲害呢?

大家想一想,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博覽羣書,到最後已經重病纏身,他不能親自讀了,他還讓護士給他讀書,讓他聽,他都沒有停止學習和進步的腳步。

我們普通人何敢說自己已經很牛逼了,很厲害了,我已經到頂了呢?沒有!學無止境。

通過這段文字,我們一定要了解到幾點。第一是蘧伯玉晚年退休以後依然沒有停下過前進的腳步,所以這個人不簡單。

第二表示了蘧伯玉用的幹部很有水平,他能用出有水平的幹部,說明他也很有水平,有水平的人才能夠識人善任。

第三,可見主管與幹部之間,本身修養的配合,蘧伯玉這樣的人,他底下的人也和他一樣,也謙虛,也謹慎,也思過,因爲互相影響,所以他們價值觀就是非常一致的。

第四個就是孔子藉此機會告訴學生們,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做使者,做代表,說話得體謙虛。其實人家已經那麼謙虛了,假設孔子對蘧伯玉還有點意見的話,還提得出口嗎?

對方已經很好了,對方又擺出那麼謙虛的姿態來,如果是你的話,哪怕他有缺點,你還再好意思去說他怎什麼嗎?所以通過這裏大家能夠能不能夠看到這段話裏包含了多少意思呀?

給大家舉個例子。樊登大家都知道,有人說,他是個網紅,粉絲很多,會賣書,能賣很多書。

這樣的話我們聽起來會有什麼感覺啊?這個人在你的心目中的感覺肯定不會太高。

而樊登本人聽了以後,他也不舒服,爲什麼呀?

因爲你沒有說出他真正的點,樊登真正在意的是什麼?他博覽羣書,他知識淵博,他擅長演講,他能夠通過解讀書,把重要的價值觀,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因此而受益,讓許多沒有時間讀書的人,能夠通過他的解讀,瞭解是書中的內容、思想,跟着學照着做,覺得這本書確實是好,也會拿出來看一看,認真的去解讀,從而提升自己的水平。

如果這樣的話,樊登聽了以後是什麼概念?你那樣說,樊登是什麼想法呢?對不對?

說完這些之後,咱們再來講一講蘧伯玉的故事。

蘧伯玉他留下了一個成語,叫蘧瑗知非,是遷善改過的歷史原型人物,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日之我,當知昨日之非,不斷髮現自己的錯誤,不斷自新,今日之我,當勝過昨日之我。

這也就是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改進一點點,肯定會帶來大改變。

莊子對蘧伯玉是非常推崇的,他說:伯玉他新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我今年50了,我知道過去的錯誤嗎?其實最近一段時間我也在反省,發現自己太多太多做的錯的地方了,想想都後悔不迭,但是後悔有用嗎?沒有用。

知道自己錯在哪裏,我們去改就好了。知非改過是爲君子。了凡四訓對蘧伯玉有更加深刻的闡述。我在這裏就不和大家講了。

還有一種說法:“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蘧伯玉到了六十歲,終於可以與時俱進,不用今年才發現去年的錯了,能即時進步了,六十歲的進步,六十歲完成,不拖到下一年了。

不過,莊子對這一條是持懷疑態度的:“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

六十歲的錯,六十歲都改了?未嘗不是年初時以爲對,年底又發現是錯呢?六十歲時認爲對的東西,五十九歲時以爲那是錯呢?以前糾錯糾反了,把對的糾成錯了呢?

萬事萬物發生,都有他的根源,你只看見他發生,卻不知道他從哪個門出來。認識永遠是不足的,錯誤是永遠不斷的,蘧伯玉真能把六十歲的錯誤改正在六十歲嗎?

這裏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人永遠不要知足,即便是蘧伯玉,即便是孔子,他也不敢說我所有的時候做的都是對的,都沒有錯,那怎麼辦呢?

這錯改不完還改不改了,人也沒要求你改完,只是要你一直在就要永續的改過。

記得我們前面說過的一句話:聖人不知所以能知,小人知之所以不知。

就是聖人把自己放在不知道的態度上,所以他纔去求,由於他去求,所以他什麼都知道。

而小人認爲自己都知道了,所以說他不去求了,不去學了,所以最後他一無所知,是一個意思。

打個比方,說警察抓小偷,由於警察比較勤奮,社會環境又好,小偷抓着抓着就抓的少了,但你就敢說,小偷就從此不再出現了嗎?壞人已經抓完了嗎?不會的,只是少了而已。

如果說你認爲小偷已經沒有了,那你就沒有價值存在的意義了,思想上也放鬆了,小偷可能就出來了。

所以正邪之戰永遠不會結束,改過之旅永遠沒有終點。

顏回不貳過,也只能三月不違仁,他也做不到說一輩子從來不犯錯,怎麼可能呢?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要深刻體會到這個減法哲學,真正理解“日三省吾身。”

因爲人的精力有限,我想看抖音,我上B 站,我想看什麼什麼,這些東西佔多了,你別的地方肯定少了!所以說我們要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去,修心養性,修己安人。

最後再講一個蘧伯玉的典故:不欺暗室,就是慎獨功夫。

有一天深夜,衛靈公和夫人南子在宮中,聽見外面馬路上,遠遠有馬車聲過來,差不多該經過宮門了,馬車聲沒了。又過了一會兒,車聲又輕輕響起來,漸漸遠去。

衛靈公說:“這誰呀?奇奇怪怪的。”南子說:“還能有誰?蘧伯玉唄。”衛靈公問:“你怎麼知道?”南子說:“按周禮,路過公門,要下車敬禮,步行慢慢通過。雖然深夜公門已關,也沒人看見,但是像蘧伯玉這樣的賢人君子,一定不會廢禮。”

就像我們晚上過紅綠燈,沒人看見,仍然遵守交通規則一樣。

衛靈公第二天派人調查,果然是蘧伯玉。他回來逗南子:“你以爲就你聰明,但是你搞錯了,不是蘧伯玉。”

南子馬上向衛靈公跪拜行大禮祝賀。衛靈公問賀什麼?南子說:“我以前以爲衛國只有蘧伯玉一個賢大夫,現在有兩個,這個的國家大喜事,當然要向國君拜賀!”衛靈公大爲佩服南子夫人,給她說了實情:真是蘧伯玉!

通過這個故事大家能夠看到,第一,蘧伯玉真是君子,有君子之行,不欺暗室,有慎獨的功夫!

第二個就是南子雖然有美色,這讓衛靈公和他在一起呆的多一點,而且他和宋公子昭可能有染,但那是個人私生活,但是她不但好色,而且好德,並且好德如好色。

衛靈公當政的時候,雖然衛靈公本身並不多麼優秀和出色,但是他能夠任用賢人,王孫賈治軍旅,仲叔圉(yǔ)治賓客,祝鮀(tuó)治宗廟,國家安定,人民幸福,是有道理的。

好了,關於蘧伯玉,關於使者,關於孔子,我們都通過故事對這一章進行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希望大家都能夠認真的聆聽,積極的回饋,好好的去反思一下。我是這樣的人嗎?我能做到這樣嗎?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能做到,那麼恭喜你,你太棒了。

明天早晨6點半我們還繼續學習論語。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把這兩章合成一章,因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以前講過,我們統一的結合起來,好好講一講,聊一聊,感謝大家的聆聽。

我們明天早上6點半準時相約在這裏。

❤️我來給大家再做一個補充,剛纔漏了一個點。爲什麼使者出,孔子才讚美他?

這樣的事兒發生了很多次了,樊遲出,孔子說…!誰誰誰出,孔子說……!

這裏面是背後讚揚,其實比當面讚揚效果要更好,背後說人好話比背後說人壞話要容易的多。背後的讚美,那纔是真正的真誠的讚美。

另外一個也可能與當時的那種環境有關係,當時他肯定也會讚許人,但是沒有說的那麼直白。

因爲是對他的評論,不管好的評論和壞的評論,當面說都不是說特別的禮貌,當然可以去誇一誇他,這也是可以的。

大家要記住:背後說人好話,這是一個大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