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心學概論》讀書筆記:雪漠心學認識論(3)

閱讀內容:《雪漠心學概論》:雪漠心學認識論(3)

【(二)生命之意義】

【既然“我”並不實在存有,肉體終將壞滅,心念變化不實,人的生命,有什麼意義?】

【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此語,看似不乏悲觀之感,卻也真實透闢,在智慧不明的妄心中,生命確實只是一團糾纏的慾望,因慾望得不到滿足和暫時滿足,產生了諸多痛苦。】

【關於人生的痛苦,總結最全面,分析最透徹者,非佛學莫屬。人有生老病死的肉體痛苦,又有求而不得、愛卻分離、怨憎卻相會以及五蘊熾盛不得消解之心靈痛苦,還有躲不過遭遇,留不住幸事,看世事變遷而無可奈何之苦。並且,每個人的人生之苦,都只能由自己承受,即使是至親,也無法消除承受痛苦之孤獨。《無量壽經》言:“人於浮世,獨來獨往,獨生獨死,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也許是因爲對人生的痛苦認識太過於通透,以至於佛學被認爲是消極悲觀的學說,甚至有佛學發明了人生痛苦的誤解,實則此非發明,只是發現耳。佛學並非宣揚人生之目的和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受苦,只是揭示了人生充滿了痛苦這一真相。】

【況且,佛學也並非只講人生之苦,不講人生之樂。《瑜伽師地論》言:“又諸世間樂求財者,爲得樂故,雖樂積集一切凡財,而未能得七種聖財所生之樂。”即將人生之樂分爲“凡財之樂”和“聖財之樂”。】

【凡財之樂指的是從世俗物質身心享受上得到的快樂,例如:車馬衣服、珍寶玩具、歌笑舞樂、衆人隨從、被服侍不操心等各種愉悅享受。】

【聖財之樂指的是從心性修行中得到的快樂,有七種:信、戒、慚、愧、聞、舍、慧。信樂源於清淨心,是對於一種新的人生境界和理想的相信與嚮往;戒樂源於自我約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因有所不爲而體驗到快樂;慚樂與愧樂源於羞愧心,能夠自我反省,爲讓自己問心無愧,讓別人不生誹謗,不行諸惡,無後悔的行爲,因而得樂;聞樂源於能夠聽聞真理,懂得真理,不斷學習真理,因而快樂;舍樂,即佈施之樂,助人爲樂,助人即是助己,因而得樂;慧樂,這是最大的快樂,即認知真心,智慧顯發,真正覺悟所得到的快樂。】

【凡財之樂與聖財之樂,最根本的區別是,前者有窮盡,越用越少,後者無窮盡,越用越多;前者有所依恃,後者無需依恃;前者有可能轉樂爲苦,如《聖經》中大衛王享盡榮華快樂後發出“一切皆是空虛”的厭倦感慨,而後者不會轉樂爲苦。因此佛學認爲人生真正的快樂即是聖財之樂,通向真心智慧的快樂。】

【其他文化或者理論學說,對於人生之苦樂,亦不乏獨特見解。儒家文化中最爲後世所津津樂道之快樂有三:孔子之樂、顏回之樂和曾點之樂。由此三樂或可一窺儒家對於人生之樂的態度和判斷標準。】

【孔子之樂和顏回之樂,屬於同種境況之下的快樂,所以被合稱爲“孔顏之樂”,師徒二人之快樂從何處而來?非貧窮而生快樂,從人的天性出發,物質匱乏不會天然地產生快樂,反而會導致身心之虞。故而孔顏之樂絕非背反人性的快樂,而是超越貧窮富貴的快樂。】

【周敦頤在其《通書》中看得很透徹:“君子以道充爲貴,身安爲富,故常泰無不足。”君子的富貴標準早已不是財富權勢和地位了,而是內心的道德充實和安心,無論居於何種境地,心安者即自覺富有,自覺快樂。這是儒家人生境界的超越表現。】

【曾點之樂,《論語.先進》中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看似毫無雄心壯志,只是一幅沉浸於自然生活的愉悅畫面,孔子卻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爲何曾點之志能獲得孔子的心靈共鳴?】

【在諸多解讀之中,竊以爲朱熹的見解,更近實質。朱子認爲曾點之樂是融會天理之後的快樂,雖尋常,卻是真樂。】

【儒家所認爲的人生之苦,更多的表現爲一種憂患意識和擔當重任所承受的磨鍊之苦。此磨鍊之苦,涵蓋身體之苦、心靈之苦,苦之後便是樂。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人人皆可以獲得快樂,因爲快樂之源就在自己的內心,誠己,對外無所求,即能得到最大的快樂。】

【人生的苦樂,實爲人的主觀體驗,就實質而言,人生無謂苦或是樂,只有一個個流動變化之現象。因此,佛學所謂“離苦得樂”是就人的體驗而言,如同在遊戲的虛擬世界中以遊戲的規則運作,在人未能見到實相,脫離遊戲之前,“離苦得樂”譬如極佳遊戲攻略。體驗人生各種苦樂,或許也是人生意義之一。因苦樂之體驗性,常常令人頓生“人生如夢”“人生如戲”之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