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茶語|清明.茶的分水嶺

我以節氣爲尺,

以茶入味,

度人間芳香。

和你一起走過四季……

《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 人生看得幾清明。

——[北宋]蘇軾

春天似乎特別容易感傷,連一向豪放的蘇先生也格外“傷情”, 這首赴任徐州所寫的絕句詩,尤添幾分悲涼。據悉,那年他剛滿41歲,卻經歷了母親、妻子、父親的相繼辭世。想想他這一生清廉潔白,似梨花清明,卻也如柳絮般飄,對於當時已過不惑之年的他,何嘗不惆悵呢!

春光易逝、人生短促。如果要把某個節日用來懷念,只有清明,千百年來所承載的習俗,無一不是對過往或逝者緬懷追思,以至於從前,我忽略了這個節氣,對於茶和茶愛好者是極爲歡喜的。

清明茶是清明節氣茶,因香清味醇,茶湯柔和,很受人追捧。但真正意義上的清明茶是清明節當天採摘的茶青製作而成。承載着無數人對春味的期盼,與對春日時光的珍重,也使它在春茶裏尤爲珍貴,不少人把這一天看成春茶品質的分水嶺,比如綠茶和白茶。尤其是白茶,清明時節採到的白茶茶青一般爲三級牡丹或是二級牡丹,到了穀雨時節採摘就是壽眉、貢眉。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採茶時節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這句話對於其他茶類或許合適,對於白茶卻不太適合,穀雨之後就是“夏茶”了。

茶的分水嶺,沒有統一標準。明前茶固然好,但鐵觀音、大紅袍、普洱茶等因氣候原因並不存在明前茶,茶的品質卻一樣有保障。氣候變化也許是形成分水嶺的最大肇因,卻不是唯一變量。地理環境、工藝、倉儲、市場價格都可能造成茶的分水嶺,這一片葉,看似簡單,卻包含豐富的內容。

茶的分水嶺,有時源於自我認知。有人喜歡紅茶,有人喜歡綠茶,有人喜歡普洱……個人喜好與日常飲茶習慣,有時也會無形中讓我們設置茶的分水嶺。比如,大多數人對家鄉茶的偏愛無需培養,“追新”也是一種偏好。因爲人們普遍認爲春貴,在於“物稀”(產量不穩定),病蟲害少,茶葉無污染更健康,以及後期被賦予了文化層面附加值高等等。

但當我們真正喜歡這一片葉,纔會發現,避免主觀上設置分水嶺,纔是對自己、對一杯茶最好的尊重。

今年,聽說剛上市的春茶貴了很多,儘管消費者逐漸迴歸理性,但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氣候變化等多重影響,仍讓這一年的茶青價格又上一臺階。也許這是茶的又一個分水嶺:國盛茶興。可惜蘇先生生活在一個病態百出的時代,纔會顛沛流離,細數他這一生,每一次流放或家人離去都成爲它一次又一次人生狀態的分水嶺。

分水嶺,通常伴隨着重大變化的發生。有人說,出身和個人稟賦可能是人生的分水嶺;婚姻大致是人生幸福的分水嶺;機緣也許是人生盛衰榮枯的分水嶺……誰也無法預測這些。只是,人生有幾個清明,又有幾人能看得清明呢?每讀一次蘇先生,我又理解一分。不如好好珍惜!珍惜當下,珍惜愛我的和我愛的人,沒有誰會永遠陪伴誰,失去便無法回頭。

今清明,古代分三侯,初侯桐華始,二侯田鼠化爲駑,三侯虹始見。這些小時候見過的景象,如今成爲記憶。新三侯是什麼?

今清明,飲一杯新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或許纔是一種通達智慧。

今清明,仍是一種思念啊!在痛苦的相思中,在不可復返的時光裏,才學會理解與珍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