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史 | 讀英國史之感

前言

      如果把政治體比作生物體,此時我想到的是英國。

      近期,博研史學課堂上,深耕英國史研究數十年的劉成教授,總結英國曆史特點說:“英國是一個保守的國家,自由的故鄉,保守延續傳統,自由激發創新,尊重傳統又銳意創新,使他成爲第一個走向現代的國家〞,我的腦海裏便呈現出一個日漸豐盈又充滿力量的“人”的樣子。

    感謝劉成教授帶給我的這份覺知。對歷史的敬畏,讓我唯恐陷入一葉障目,但在鼓勵下嘗試表達這堂課所帶給我的認知與思考。

回顧“英國史”,諾曼王朝之前,英國所有的文明都是外來;這之後,從劉成教授的授課中,我彷彿看到他從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成長爲一個有思想、有深厚底蘊的成熟的人。

這份成熟來自於他完成了一個國家從鄉土到政體到民族的緊密相連。

有了這種血脈與情感的連接,使它具備了一個健全“人”的基礎。這種基礎,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衝突中的覺醒和生長。比如“英法戰爭”,推動了自由主義的形成。一場原本圍繞王位爭奪的戰爭轉變成了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打得無比倔強,跨越了一個世紀,最後,在經歷幾乎喪失所有法蘭西領地時才妥協下來,毅然斬斷與法國領土糾紛,擯棄佔有歐洲大陸土地的想法,從而轉向海洋以及更廣闊的新世界。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似乎讓它懂得了退讓也是一種選擇,妥協與轉身不是失敗,可能是更好的開始。緊隨其後的“紅白玫瑰”戰爭,加速了意識覺醒。新興貴族興起,地方割據勢力和分裂意識減弱,這個國家開始慢慢統合,逐漸成爲民族國家。但這,只是開始。

這份成熟來自於他的傳統信仰與創新改革。

比如宗教。回顧英國史,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宗教喚起了英國人強烈的情感。伊麗莎白一世,率先將宗教兼容政策,確立國教,從而將一個分裂的王朝形成統合的力量。並在殖民擴張中開創英國曆史的“黃金時代”。翻開中國史,最早進入中國境內的便是傳教士,然後纔是商人和軍隊。唐代已有天主教士將聖經帶到中土,明末清初如利瑪竇、湯若望。傳教士總走在了殖民主義者的前面,來傳播文化和價值觀念。

比如工業革命。戰後英國,本土意識不斷髮展和強化,人們休養生息,語言、文化、習俗方面日益展現出自己的獨立特質,孤立主義進一步凸顯。進入18世紀,相對穩定的國內外環境以及“圈地運動”,催生生產技術的提升,瓦特蒸汽機拉開工業革命的序幕,讓英國開始城市化進程,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率先完成大量資本積累。這一技術改革成果後來傳播到歐洲大陸,並影響到世界各國。

這份成熟也來自於他的基礎教育與靈活的政治體系。

比如英語,放棄對歐洲土地佔有的英國,開始了連續幾個世紀的殖民擴張,把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變成了自己的附屬領土,並強化與控制教育,包括香港。通過強大的軍事、政治勢力,使英語成爲一種通用的國際語言。據統計,以英語爲母語的國家有十餘個,以英語爲官方語言的國家超過七十個。它打通了語言文字交流的障礙,讓世界性的交流從此開始。即使是科技發展的今天,英語仍然是互聯網通用語言和使用最頻繁的語言。就像劉成教授所說:文化做不到,科技一定做不到。這種文化實力成爲了英國最重要的軟實力。

比如議會,作爲世界上最早確立議會制度的英國,賢人會議、御前會議、《大憲章》、模範會議、《權利法案》乃至十八世紀後四次的議會改革。從圍繞限制王權開始,不斷地深化改革,經過數百年的綿延發展,越發具有生命力,讓不少國家爲之效法。它的靈活和應變調整功能,讓它避免了戰火紛飛和生靈塗炭。不僅對英國以後的歷史發展,對歐美許多國家乃至今天的政治都發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光榮革命”以非暴力的方式打開民主的大門後。劉教授總結:當用和平的方式打開了的大門,不會再被關上。

如今的英國,堅持和平傳統與和平外交,在我看來,是一種成熟的標誌。無論當下和未來,他是否一直踐行這一政策。和平,始終是人類應有的共識。

非常感謝劉成教授兩天的精彩授課。時間很短,雖不足以讓我們瞭解全部英國史,但至少讓我瞭解到:一個國家的個性特徵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而是經過了相當漫長的過程;一個國家的興盛,也可以通過和平與漸進的方式逐步得以實現。一個成熟的人不正是這樣嗎?心態平和,大都在經歷榮辱時,來時坦然,去則泰然。因爲知深淺,方能無悲喜;懂進退,才能自度冷暖。

我想:學歷史,其實不是讓我們學到什麼知識,而是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對我們有什麼樣的思考。於我,也是讓我成爲一個更加平和的人。

一個人內心平和,是最好的樣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