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智慧的習得方法

我的朋友,智慧可以學習得到嗎?除了不可知論外,一般回答應該是可以。如果不能通過學習獲得智慧,人和這個世界的抗爭就毫無意義,因爲無法獲得經驗、理性,用最好方式駕馭複雜的情況,只能同西西弗斯,週而復始推着石頭上山,接受命運的懲罰。


人要認識自己。蘇格拉底認爲,智慧就是主善,它是任何情況下都是良善的能力。斯多葛哲學學說吸納了蘇格拉底對美德四個層面的分類,認爲這是四種緊密難分的品格特質:智慧、勇氣、節制和正義。

蘇格拉底思想的基本原則是美德和知識的統一,即“知識即美德,無知即罪惡。”意思是沒有人有意作惡,只有知道什麼是善的人,纔會去行善。希臘語中“美德”一詞的原意是“卓越”,實踐美德實際就是要實現自己可能的潛能。所以,在蘇格拉底倫理學中,重要的不是研究自然,而是如同德爾菲廟的銘文所說的一樣:“認識你自己。”

人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而讓自己變得卓越,擁有智慧和美德。

認識自己,就是要綜合判斷,對自己能力認真的思考,纔會明晰自己的努力目標,纔會持續完善自我,逐漸走向能力的提升,超越自我,成就智慧。

智慧並非玄學。查詢百度,對人類的智慧定義是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判斷力、記憶力、想象力、忍耐力與審美能力等在內的高級綜合性思想,辯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智慧體現爲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智慧與智力不同,智慧表達智力器官的綜合終極功能,與“形而上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則謂“形而下之器”,是生命一部分技能。

智力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但是智慧必然是持續的提升完善。

認爲無法學習智慧的人,相信智慧是先天習得,與生俱來。

如《奧義書》認爲,“人認識大我不需要通過學習研究,也不需要通過天才或者書本知識,梵要求人們放棄學習,變成一個純真的兒童,他不必去尋找過多的言辭,因爲那隻會讓他的舌頭感覺疲勞。”真理的大門並不都是對理智敞開的,真理也不是用言辭說出來的,並非所有人都能夠接近真理。但是,在任何一種學說,都認爲人需要經歷畢生的努力才能獲得最高的洞見。


人基因中有着智慧的種子,如果沒有合適土壤,種子不會發芽,天才都是在環境因素下讓自己閃閃發光。但被認定天才的人,沒有系統反思,也無法掌握高尚的人類知識,造就更多的成就。

但丁對於意大利語,歌德對於德語,莎士比亞對英語,他們創造出充滿力量和魅力的作品,天才的學養和巨大的成就是學習獲得的,不是與生俱來。至於頓悟,必須在一定基礎上,禪宗六祖不在衆多高僧中,也很難思考明心見性問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需要他人認知,纔得到思考之果。

站在前人肩上。軸心文化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知識會集中爆發,但至今沒有終結。如果認定《道德經》《聖經》《薄伽梵歌》等等知識就是擁有了智慧,到了認知最高點,是否人類現在都在退步?

康德在晚年回顧自己的一生事業,在信中說,他一生全部努力是爲了回答三個問題:我們能夠知道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信仰什麼?這是所有時代每個有思想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涉及到人的認識,人的行爲,以及人的信仰。

智慧的問題,需要聯繫他人獲得正確的認知,需要持續的交流學習才能得到正確的觀念。只有人不是旁觀者、批評者、熱衷於思想者、空談家,而是直接面對生活現實,不斷和他熱愛和厭惡的人羣交流,纔會預見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真理。

智慧需要實踐總結。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提到人類的智慧,他說了三個人間的智慧:

“第一允許自己受到他人的欺騙,而不是讓自己時刻提防着欺騙者。第二容忍愛慕虛榮之人更甚於驕傲自負的人。第三不會讓你們擔驚受怕,令我對惡人的表演感到厭倦。”

查拉圖斯特拉的離家,上山,和各種人等的交往是他智慧思考的主要來源。如果人生下來就在森林裏生活,最多是狼孩和泰山的傳奇,可能留不下一點文明痕跡。

就個體而言,能夠讓你爲智慧喝彩的地方,一定經歷過苦痛煎熬。海賊王裏這樣說:“歷史是人類的財富,能夠照亮你們的未來,從過去傳承而來的歷史,如果不傳遞給下一個時代,就會逐漸消失——”,其實將歷史換成智慧也如是。

老子是我國智慧第一人,他的哲學主張“無爲”是古今人們指路明燈,孔子將他的智慧比作深淵不見底。他曾擔任周守藏室史即國家圖書館館長近三十年,閱盡天下古籍,你能說他的智慧都是自己悟出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