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暴力溝通》中收穫到的

有時候看新聞,說某一對老夫妻,年輕時天天打架,卻能一直生活在一起,並界定這就是真正的愛情。我實在不敢苟同,私下裏猜想,這是老了吵不動了吧。明明是相親相愛的人,卻忍不住惡語相向,無法溝通。有人把這些看作生活中的情趣,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一刻很受傷。明明有更好的溝通方式,我們爲什麼單單選了最傷人的一種?

聽到批評、指責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這是我們從小到大的習慣反應、本能反應,而這些本能反應又將我們推向新一輪的風暴中。

馬歇爾.盧森堡將之稱爲“異化的溝通方式”:

道德評判:“你根本就是沒有集體責任感!”一個男生在參加活動時與其他同學發生衝突,自己躲在角落裏哭,媽媽要求他繼續參加活動,他不想,媽媽這樣罵他,他哭得更傷心了。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進行比較:如果真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那些“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讓我們只看到自己沒有的,忽視了自己擁有的東西。

迴避責任:把“不得不”換成“我選擇”,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曾在納粹的集中營中遭受過一些折磨,他的親人都離世了,但是他卻活了下來,因爲他在被納粹關禁閉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了敵人只能控制他的肉身,但不能控制他的意識、思想,經過思考之後得出重要的結論:在事件與人們的反應之間,是有距離的,如果人們意識到這個距離,就完全可以選擇自己應對事件的態度,而不是像表面看起來那樣,別人罵了我我就必須罵回去。他的這一發現,給許多人帶來了啓發,比如史蒂芬.柯維,就把這個發現放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首位,叫做“積極主動”,告訴我們,你是你自己生活的主人,你的生活你說了算。如果我們看到事情其實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結果,就不會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強人所難:用命令、獎勵與懲罰控制別人。

這四個異化的溝通方式,常常讓關係處於緊張當中,如果我們善於發現就可以避免。

那麼,如何才能跳出這個怪圈呢?答案就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方式,轉變我們的關注點,讓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本能反駁他人,這讓我們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

概括地講,《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內容可分爲三個部分:表達、傾聽、愛。

                                              第一部分:表達

學習非暴力溝通,必然要提它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一、觀察:

所謂“觀察”,就是非常客觀地描述所看到的事實。印度哲學家克里姆希那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那麼如何做到不帶評論的觀察呢?

1、使用的語言要體現出評論的人對其評論負有責任。

“你太大方了。”如果這樣說,則沒有體現出責任感。“當我看到你把喫午飯的錢都給了別人,我認爲你太大方了。”

2、不做唯一的推測,不貼標籤。

“他看見我也不打招呼,他就是個高冷的人。”不打招呼,也可能是因爲他壓根就沒看見你,但我們卻不由自主地認爲,他是故意不打招呼的,甚至還爲此貼上了“高冷”的標籤。這樣對別人不公平,又讓自己不高興,真是“一舉兩害”。

3、不把預測當事實,對預測負責任。

“你晚上喫多水果,會得糖尿病的。”如果這樣說,就把預測當成了事實。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晚上喫太多水果,我就會擔心你的血糖升高。”

4、要有依據。

“米奇花錢大手大腳。”如果這樣說,則缺乏依據。可以這樣說:“他這一週買糖花了500元。”

5、評價他人能力,不把評論當作事實。

“小劉寫作能力很差。”可以改爲:“小劉在三次作文作業都沒有寫出一個字。”

6、使用形容詞和副詞時,不把評論當作事實。

“索非長得很醜。”這樣的評價真的很傷人心哦,可以這樣說:“索菲對我沒有什麼吸引力。”

注意:“每次”“曾”“總是”“從不”“經常”“很少”這些詞的出現很容易讓人混淆觀察和評論,要注意區別。

二、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

在需要被滿足時和需要未被滿足時,我們會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感受是一些情緒詞,形容詞,作者在書中給我們列了一些需要被滿足和未被滿足時的感受詞,大家可以看一下。

但我們常常忽視自己的感受,有時候甚至不清楚自己有什麼樣的感受,比如一個學生看到室友把宿舍弄得非常混亂時,卻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就需要我們體察內心,內觀,刻意去注意自己的感受。

有的時候注意到自己內心不舒服,但是卻無法準確說出這種感受,就像我,在不被理解的時候,經常分不清自己是絕望還是憤怒。這也需要我們建立自己的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平常多看幾遍,心裏就有了。

當我們無法捕捉自己的感受的時候,當然也不能確認他人的感受,比如家有小孩子,孩子太小,除了哭基本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這時候父母再說錯了他內心的想法,或者忽視了他的感受,他也只能哭個不停以示抗議了。這時如果父母始終能平心靜氣地等他哭完了,也還不錯,但是現實是父母們往往又心疼又着急,忍不住數落孩子或怪罪他人,就免不了雞飛狗跳了。

那麼父母如何去幫孩子確認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呢?《正面管教》中設計了一種臉譜圖,用非常生動的表情來代替感受的表達,當孩子有情緒時,大人可以把他帶到臉譜前,讓他指出哪一個表情能表達他內心的感受,孩子指出來,大人就確定了,並順便可以教一下這種感受叫什麼,當孩子習慣了之後,他就能確認自己的感受並準確表達出來了。

我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的原因,除了忽視自己的感受,還有可能是自己把感受和想法混淆了

比如之前那個大學生,問他什麼感受時,他卻說他只好忍了。“忍了”是下一步要採取的行動,而不是感受。

“我感覺他這個人人品有問題”,這也不是感受,這是對別人的評價。

說一句“我很生氣”看起來是多麼簡單的事情啊,但是對於一些人來說,卻如登天般難,辦法無他,時常關注內心,多練習而已。

我們能確認自己的感受,表達感受,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不是的,我們還要學會爲自己的感受負責

意思是我們的感受來源於我們的需要,當某種需要被滿足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高興、幸福、興奮,而當某種需要沒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則會感到生氣、沮喪等。也就是說我們的感受與我們的需要被滿足或未被滿足有關,與別人無關

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感受負責,特別是當我們感受不太好時,要停下來想一下是自己的什麼需要未被滿足,而不是說把責任歸到別人身上去。

“我很生氣,因爲你下班不快點回家幫我。”這就是在讓別人對自己的感受負責。

“到時間了你還沒有回家,我很生氣,因爲我一個人照顧孩子太累了,我需要支持。”這個表達就看到了自己未被滿足的需要,就是對自己的感受負責。

明白了與感受相關的內容,我們再來看看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需要。

三、需要

我們剛纔知道了,是需要導致了我們的感受。那麼什麼是需要呢?

有的孩子跟父母說:我需要一部手機。

這肯定不是真正的需要。真正的需要是人類共同的需要,你需要而別人不需要,那麼這就可能不是真正的需要。而且真正的需要有助於生命健康成長,而不是某種具體的行爲或措施。

說到這裏就明白了,當孩子說“我需要一部手機”時,他需要的真正是什麼?這就需要家長和孩子好好去觀察、分析了。孩子需要手機玩遊戲,可能是遊戲給了他成就感,那麼他的真正的需要就是別人的認可,如果手機讓他不孤單,那麼他真正的需要就是陪伴。手機只是滿足孩子需要的措施,而不是真正的需要。無論是自己的需要還是別人的需要,都需要抽絲剝繭發現真相。

四、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而且是具體的請求。怎麼做呢?

提出請求的人首先要明確自己要什麼。比如妻子如果不清楚自己需要陪伴,就只會一味地埋怨丈夫回家晚,而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妻子,則會對丈夫提出具體的請求:“我希望你一週有三個晚上能在九點前回家陪我。”“我希望你晚上早點回家陪我”是不是具體的請求呢?不是。與上一個相比,早點回家只是一個模糊的說法。

在提出請求時要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要說清楚需要對方做什麼,而不是不做什麼。

提出請求還要確認對方此刻的感受,確認對方在想什麼,也要讓對方明白我們在說什麼。總而言之就是敞開了說,別打啞謎,也別指望心有靈犀。

很多女孩子認爲如果男朋友真的愛她,就算她不說,男朋友也應該知道自己心裏想什麼。說實話,親生父母都不一定是你肚子裏的蛔蟲,指望男朋友全猜全中,無異天方夜譚,這樣的愛情往往會讓人心累。

如果想要弄明白自己是否表達清楚了,或者對方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在說什麼,還可以請求對方的反饋,請對方把他理解的意思說出來,以保證不會有理解偏差。

注意:

請求不是命令、要求。

有人在用非暴力溝通的形式後,發現對方竟然生氣了,就有可能是混淆了請求與命令。

“我希望你馬上收拾好你的房間”,這就是命令,而且還是個模糊的命令,什麼叫收拾好?你認爲的收拾好與對方理解的收拾好是一致的嗎?

“我希望你能在起牀後把被子疊起來,把髒衣服扔到髒衣簍裏。”這個很明確了吧。特別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家長提出的請求是不是明確很重要。否則的話,他可能會覺得把東西都藏在被子下面房間就看上去很整潔了,就叫做收拾好了。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在向對方提出請求後,不要預設對方會馬上答應你的請求

我以前在催孩子做作業時,會跟她說:“我希望你能在九點前完成作業。”但是她常常快十點了還沒完成,自己就氣得夠嗆。現在明白了,是我預設了我用了非暴力溝通後,她就會麻溜兒地完成作業,但現實往往相反。所以我會生氣,如果這樣,其實跟命令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我觀察到......感到.......因爲我需要......所以我希望你......”這是非暴力溝通所謂的四個要素,看上去是簡簡單單的四項而已,但真正要做到則需要刻意練習。

在表達的內容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特別注意:

表達憤怒

我們爲什麼會生氣?

是因爲我們聽到了不中聽的話嗎?看上去似乎是別人引起我們的憤怒,而真相是什麼呢?

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我們尚未被滿足的需要。

因此,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如果在憤怒時,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用心體會自己,而不再分析別人犯了什麼錯,我們一旦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就可以更加體貼自己。如果能意識到我生氣是因爲我需要支持,那麼思維就會轉向我如何尋求支持上,而不是埋怨別人。

指責別人往往使我們的願望更難得到滿足,那麼我們如何表達憤怒呢?

表達憤怒的第一步是我們不再歸咎於他人,這樣我們纔會注意到真實的感受和需要。

1、停下來,深呼吸(避免指責,懲罰對方),體會自己

2、留意我們的指責,想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3、體會我們的需要,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生氣的時候也能運用非暴力溝通,建議做如下練習:“我不喜歡他們......,是因爲我什麼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表達感激

非暴力溝通對錶達感激也有要求,形式如下:

1、對方做了什麼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麼樣

                                                                            第二部分:傾聽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講到這裏,大部分都是在說“表達”,而除了表達,非暴力溝通還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傾聽”。

聊天常有,而真正的傾聽卻不常有。

朋友來找你傾訴的時候,你有沒有這樣做過:建議、說教、回憶、同情、辯解、比較、安慰、否定、詢問、糾正。這些只從自我出發,沒有顧及到對方的感受,都不是真正的傾聽。

真正的傾聽該怎麼做?

1、先傾聽他人:你生氣是因爲......?

2、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3、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二者區別於想法)可用問題確認。

如:你不高興是因爲你覺得我不理解你?這是在猜測對方的想法,而不是確認對方的需要

應該這樣說:你不高興,是因爲你想要得到理解?

給他人反饋時可用疑問句來確認對方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其中上面的第1、2點需要做到無我狀態)

知道了如何給他人反饋,那麼什麼時機反饋呢?

1、在對自己的理解沒有把握時,需要向對方確認,“你的意思是....?”

2、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反饋

(在給他人反饋時,我們的語氣十分重要;有時我們認爲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專注於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評、攻擊、辱罵或嘲諷就會消失,這樣也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如何判斷對方的感受是否已經充分表達了?

如果一個人覺得別人已經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輕鬆。另外,他或許會停止談話。

如果你感覺自己無法傾聽時,要先暫停保護好自己。

傾聽和表達自己的需要並不容易,因爲大部分情況下我們不瞭解自己的需要——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以及如何滿足願望。我就曾經是個“麻木不仁”的人,只是經過學習後才意識到問題所在,並慢慢解決問題的。

所以先療愈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

非暴力溝通貌似只是一種溝通方式,但它的目的是提醒我們:讓愛融入生活。它賦予我們力量,能在最惡劣的情況下,也能關愛生命,愛自己,也愛他人。

                                                                                第三部分:愛

愛自己

1、轉變自我評價方式

比如以前我老認爲我在跟別人交往的時候反應很慢,聽不出別人的話外之音來,於是我對自己就有了這樣的評價:我反應很慢。而且這個評價對自己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是每到與別人交往,或者需要我主導一場交往的時候,就總害怕自己做的不好,就很緊張,感覺那時的自己笨笨的,這應該算是心理學上說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吧。

後來我在一位老師的引導下,改變了自己的評價,現在就好多了。

我是這樣做的:

我總是反應很慢。改爲:我偶爾會反應不那麼迅速,不能完全明白別人的話,但大部分情況下反應還是可以的,完全不影響與別人的交往。

現在真的好多了,因爲以前的評價,真的是對自己要求太嚴了,一個人不可能任何情況下都反應迅速,而且我大部分情況下現在想來反應還可以,也沒有真的做錯過什麼。對自己評價的改變,真的讓我輕鬆很多,每當我再自我批評的時候,我會意識到現實中我沒有那麼糟,就會重新進行意識上的轉變。

2、愛自己還要學會從失誤中獲益。

“應該”這個詞常常讓人陷入自我否定中。每個人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誤,錯誤已經出現且無法彌補的時候,我們常常自責“我應該早點意識到...”

其實,出現錯誤也不見得完全是一件壞事。我們可以把錯誤分爲有效錯誤和無效錯誤。做錯之後,我們如果能去反思錯在哪裏,以後怎麼改進,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而不是自責,那麼這個錯誤就是有效錯誤,這個錯犯得有價值。

如果做錯了之後,我們只是一味自責,或者覺得已經過去,什麼也沒從中學到,那麼這就是無效錯誤,對我們人生沒有一點價值。

3、自責中也藏着我們未被滿足的需要,所以我們可以從自責中看到所反映的需要。

4、用“我選擇做”代替“不得不”

這點在異化的溝通方式的“迴避責任”中提到過了,在這裏要說的是可以實操的一些方法。

把自己認爲不得不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後用“我選擇做......是因爲我想要......”去看到自己深層的需要,和藏在其中的自己的主動權。

愛他人

運用強制力避免危害

要注意的是,運用強制力避免危害,是爲了防衛,而不是懲罰,比如孩子突然跑到了馬路上,這時候大人最好直接把他抱回來,而不是進行溝通,這就是運用強制力避免危害。

那麼如何避免用強制力進行懲罰呢?可以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如果我不喜歡他現在的行爲,那希望他怎麼做?

我希望他基於怎樣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這兩個問題,可以幫我們避免傷害,引導我們解決問題。

非暴力溝通不只是溝通方式,在練習的過程中,更是持續不斷地提醒自己:讓愛融入生活。

所以非暴力溝通的練習,也是用愛修心的過程。


一個人的成長要經過三個階段:情感的奴隸,那時候認爲自己要爲別人的情緒負責,以別人爲主;面目可憎階段,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感受,並在意自己的感受,有意保護自己,以自己爲主;生活的主人階段,也是成熟階段,在這個階段,不攬別人的責任,也能擔自己的責任,這個階段需要練習才能達到,但不管怎樣,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麼樣也是值得的,對吧?

作爲一種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的精髓不是那四個要素,不是形式,而在於愛,在於尊重,在於真誠。如果是發自肺腑的感激,哪怕只是真誠的“謝謝”,也是在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表達感激......這是我學到的非暴力溝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