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湖大咖訪談】美團 UED 總監崔穎韌:在互聯網變革中突破設計邊界 爲什麼要突破設計邊界?

內容來源:本文由藍湖採訪後整理編輯,轉載請聯繫公衆號“藍湖產品設計協作”授權。

3021 字 | 閱讀本文需 11 分鐘

本期大咖

崔穎韌

美團 UED 總監 & DPUX 設計學院校長

十餘年用戶體驗設計經驗,曾任職於騰訊 ISUX 和 ECD。

崔校長是美團設計委員會常委、交互設計通道主席,公認的設計師培養、團隊管理和 O2O 行業專家。

互聯網發展瞬息萬變,對設計師眼界和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如今,設計師僅靠一技之長很難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在互聯網變革下,設計師要不斷突破設計邊界,拓展自己的價值空間。

本期【藍湖大咖訪談】,來自美團的崔校長將用自己多年的設計和管理經驗,爲我們分享設計師如何突破自我,做到真正的設計不設限,希望能給你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一些啓發。


爲什麼要突破設計邊界?

📌 用戶體驗領域不斷拓展

很多人對產品設計的認識還停留在圖形和界面上,而“界面好看”是最表層的設計體現,真正的用戶體驗遠不止於此。

《用戶體驗的要素》所描述的“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五個要素,要做到都充分、專業、邏輯連貫,最終才能獲得一個在線產品的良好用戶體驗。

當前時代,互聯網開始向實體行業滲透,用戶體驗設計開始拓展到 IT 產品之外。

👉 比如物理空間、服務人員等,那麼這就演變成了服務設計,在這種設計體系裏面界面所發揮的作用更小了。

在構建一個良好的用戶體驗時,更重要的是表現層背後的商業體系、產品目標、用戶心智模型,對設計依據做充分的研究和挖掘纔是根本。

在社會化精細分工的時代,大家從專業入手,一開始的認知自然會侷限在圖形界面上。隨着專業級別的提升,慢慢的就會擴大認知範疇,看到界面之外的東西。這是基本規律,沒有捷徑。

古語說”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設計師應該有意識去突破邊界,這是正確的方向。現實中有很多人無法突破瓶頸,往往是拒絕突破邊界,思維的侷限導致了個人價值的侷限。

📌 設計趨勢智能化

隨着 AI 時代的到來,設計師也開始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現在,很多負責垂直業務的運營設計師已經參與到智能體系建設中,建設素材庫、設定配色、排版規則和標準,幫助訓練 AI  等。

👉 美團 UED 也開發了可以做 Banner 的智能設計系統,不光可以做 Banner,還可以自動生成活動主頁和簡單 H5 頁面,而且是多品類覆蓋,包括餐飲、休娛、麗人等。

儘管 AI 的衝擊很強勢,但設計工作中,頂尖設計師的專業技能在衝擊之下,反而會更加突出。

👉 比如:

設計師對目標受衆的理解,現階段是沒有機器可以替代的,

📌 設計價值的商業衡量

在商業團體中,一切資源投入都是爲了達成商業目的,所以能幫助達成商業目的的設計就是好設計,這是一個評判原則。具體的評判標準,根據團隊本身的商業目的會有很大區別。

總的來說,在商業團體中,用戶體驗是實現商業目的的一種手段,脫離商業目的講純粹的用戶體驗就是耍流氓。只有擺正了這個認識,在職場中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 設計師話語權亟待提升

國外很多“設計驅動”的公司,本質上是有一個重視用戶體驗的 CEO,那麼全公司做事都會重視用戶體驗。實質上是 CEO 在驅動,設計僅僅是執行。

在國內,行業環境沒有那麼舒服,特別是偏傳統的公司,高管層對用戶體驗的價值認知弱,所以纔會有設計師話語權低的問題。

解決這個“歷史難題”,需要以下步驟:

✅ 首先,設計團隊本身要對用戶體驗有清晰正確的認識,不能唯設計、唯用戶體驗論;

✅ 然後,通過專業手段,既保障了用戶體驗,又良好的解決了商業問題,那麼一定是可以在業務團隊那邊贏得認可的;

✅ 有了實際案例證明價值,下一步就可以做一些跨團隊的用戶體驗概念普及,去提供相關的認知度。


美團是一個高管層很重視用戶體驗的公司。在美團,用戶體驗部的價值是可以得到足夠認可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依然會努力拓展自己的價值空間,會突破邊界。

👉 比如:

交互設計師會做一些用戶研究和產品分析相關的事情,項目產品 Leader 只需提供一個產品目標,而在“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五個層面的分析研究和輸出工作,交互設計師都可以完成,產出一個完整的項目提案報告。

由此可見,設計工作者只要有實際案例證明價值,得到 Leader 的認可,加上持之以恆的拓展自身價值,提高自身話語權不是問題。

設計師的自我突破

📌 保障用戶體驗是第一標準

雖然規範化、組件化這類比較基本的設計增效手段,可以明顯提升基層效率和基礎質量,但是規範和組件只能保障底線,無法拉高設計質量的上限。

👉 比如:

有的設計師會跟產品說,我們的規範如此,所以只能這麼設計,這是錯的,規範不是一刀切的標準,保障用戶體驗纔是第一標準,該用規範組件的時候就用,如果場景上不適用也不能硬用。

📌 理性思維主導設計思路

設計是爲了解決問題,靈感應該在需要靈感的時候去運用。解決問題只能是以理性思維爲主導,去定義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如果以 Idea 導向,那就是通過試錯來驗證有效 Idea,這跟碰運氣差不多,效率非常低下。

👉 在美團 UED 的設計路徑中,總體是以方法論來主導,僅在方案的表現層,會運用頭腦風暴和素材蒐集的方式幫助激發靈感、發散方案。

📌 注重跨界學習

跨界不僅體現在行業上,也體現在自我成長上,掌握多種技能也是設計師跨界的表現。

設計師應該嘗試“跨界”,個人能在其中飛速成長,這是經驗之談。一個設計師的知識面是多維度的。跨界學習可以多維度打造自己的競爭力,每一次跨界的學習,都能給自己拓展一個新的維度。

👉 從我個人來說,跨界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我是學計算機專業的,做過產品經理,然後在設計領域深耕,這樣的綜合角色幫助我更宏觀、更完整的去看產品體驗搭建的過程,能夠更好的理解上游產品角色到底關心什麼,下游開發角色需要什麼,讓我能夠更好的跟相關角色溝通並讓設計發揮更大的價值。

美團有涵蓋各個專業的互聯網+大學,在設計方面設有設計學院,沉澱了很全很豐富的方法論和案例,同時公司還有覆盤文化,大家會從每次的項目實踐中,總結經驗、獲得知識。

所以設計師不僅要注重外部學習環境,還要注重自身的跨界、不斷拓寬邊界,自身和團隊共同成長,這對職業生涯的發展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價值。

優秀設計團隊的建設

優秀的設計團隊在團隊建設上,應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專業體系、紮實的人才梯隊,在結果上要有優秀的產品案例。

📌 “三位一體”管理模型

管理者對團隊進步起着關鍵性作用 ,一位優秀的管理者要從以下方面賦能團隊:

✅ 用決策力賦能,給團隊判斷正確的方向,不走錯路;

✅ 用專業能力賦能,指導團隊提升專業高度;

✅ 用協調能力賦能,讓團隊運作更高效。

對於剛剛成爲 Leader 的同學,最核心的是思維轉換,管理者的工作模式跟設計師完全不同,需要明確三個角色。

我將其總結爲“三位一體管理模型”—— 教練、裁判、經理,這三者缺一不可。

✅ 在項目過程中,要發揮教練角色,進行專業指導,保障設計輸出質量,如果教練角色缺失,設計質量難以提高,設計師成長難。

✅ 在評審和決策的時候,要發揮裁判角色,給出明確的結論,承擔決策責任,如果裁判角色缺失,容易變成甩鍋俠,把自己的責任丟給基層設計師,設計質量容易失控,也會導致設計師壓力過大,產生流失。

✅ 最後是經理角色,去思考團隊建設,去選擇團隊需要的設計師,對設計師的績效進行判斷,識別出哪些應該重點培養,哪些應該淘汰換血。經理角色缺失會導致喫大鍋飯的局面,團隊能力止步不前,陷於平庸化。

📌 高效溝通

溝通在設計師的工作內容中佔了不小的比例,跟團隊同事進行合理的溝通,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工作效率,讓設計師更加專注於設計本身。

✅ 首先,要在 Leader 層面,要求與相關部門的 Leader 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保障信息通暢。

✅ 然後,用設計流程規範,來要求設計師與上下游對接方充分溝通。

✅ 最後,是團隊風格上推動設計師走出去,深入上下游討論和協作,多與產品進行討論,多到開發位置上確認實現的細節。

👉 美團 UED 的溝通小故事:

在搬了辦公區之後,產品的座位離設計師只有一個過道之隔,於是設計師開始有了一些“小煩惱”,產品經理一有問題就隨時找設計師討論,設計師的工作總被打斷,卻不太好意思拒絕產品。

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說明產品跟設計師之間溝通非常緊密,而且很信任設計師的專業度,能夠一起有效地解決問題。但設計師也要做好時間管理,掌握好溝通的時間安排,不能影響了總體的設計效率。

💡 湖湖 Tips:

使用藍湖在線評審功能,設計師一鍵上傳圖片,項目成員可在線對設計圖進⾏評論,成員意見彙總在一處,還可即時收到通知並回複意見。

雲端協作效率更高,無需線下頻繁溝通,設計思路不再被打斷,設計師更能專心於設計。

設計不設限,是每一個設計師都應該思考的方向,只有自己不甘現狀,勇敢突破,才能以更高的速度進步,才能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現在,甚至未來,成爲最後的贏家。

本期【藍湖大咖訪談】就到這裏,大家有什麼想問崔穎韌老師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我們下期再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