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潜,积聚,成长

                      ——赛课之后碎碎念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所以,还是梳理一下自己课后的一些想法吧。

赛课结束,收获颇多。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万事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理念。要明确这节课的主要目的,以及达到目的所用的主要工具。只有这样在讲课的过程里才不会节外生枝,从而模糊了主要的目的。当然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够在课堂上驾驭自己没有预设到的问题。

课堂流程反思: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主体段里分析句作用【为了让论点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能让论据更好的论证观点能够体现出来作者的思维逻辑,以及思想的深度。】要写好分析句,自然方法是很多的,不能面面俱到,一节课择其一点训练。要能够在分析句中运用关键词的方式去论述,在句式表达上可以运用因果逻辑和假设逻辑。

当学生知道了分析句的好处,并且知道了如何去分析,虽然说当时并不能让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但至少可以让他们已有的思想在表述的过程中能够变得更有条理性,更有逻辑性。按照这种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时间久了,随着知识的加增,阅历的丰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再论述问题就会更有层次性,有逻辑性,思想也会更深刻。

最后对素材练笔并做针对性修改。

课堂小插曲:

其中有一组素材。说的是一个小孩不忍蛹在化蝶的时候的痛苦,所以帮助褪去了皮,结果蝴蝶死了。从“不忍”两个字,很多学生归结为:爱有时候是一种伤害。其实,学生抓的关键词也是对的,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分析的话,这个论点也没有什么大的毛病。但是如果仔细去想的话就会发现问题,这个孩子爱这只蝴蝶所以才去帮它。表面上看是因为爱,所以害。其实害它的并不是爱,而是这个孩子的认知。试想,如果这个孩子知道蛹的化蝶的原理,他还会去帮吗?很显然他是不会的,因为他爱这蝴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并不是爱是一种伤害,而是认知不到位却又去做了这件事情才是一种伤害。比如说鲁侯养鸟,他是以己养鸟,而不是以鸟养鸟,结果鸟死了。《郭橐驼传》里有些人种树“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最后果然被他又摇又抠又抓的给弄死了。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爱鸟和树,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爱。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应该说是属于认知的盲点导致了他们的爱变成了一种伤害。所以,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素养,让善良不再是一种伤害,让好心不再办坏事。如果仅仅是归结到有时候爱是一种伤害就稍微浅了点。

在讨论如何去修改自己练笔时本来设定的时间是5分钟,没想到到时间停止的时候,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再延长几分钟时间。其实我知道如果延长了的话,接下来的环节很有可能进行不完,但是我觉得不管是观摩课、赛课,还是正常的上课,都要以学生为本,既然大家都要求延长时间,那就说明他们已经投入到整个修改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是他们运用工具进行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如果可以给他们时间,为什么不呢?于是,延长了3分钟时间。

开始展示成果的时候,据下课时间还有6分钟,如果每个组都展示的话,时间肯定是不足够的,所以当时我就换成了选择不同话题,只展示一个。本来是想让学生到前台来和大家分享自己修改的过程,但是后来呢,只是呈现了一下他们的修改的成果,并没有进行解说。如果能够让他们自己陈述修改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们的思维过程),如果能够把整个思维的过程转化成显性的语言,那么他们的思维就变得更加有条理性,无论是说者还是听众,印象都会更加深刻。

这确实是一点遗憾。

遗憾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不是吗?

课后自己更清晰了一类课堂应该有的一种思维的方式:需要学生有大量的阅读,然后从中总结出来——自己看到了的规律性的东西(如果看不出来,需要及时的去引导)从而提炼出来可以操作性的方法——接下来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践,放在具体的环境里。

每一次付出都会留有遗憾,同样,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